球的價格一漲再漲 打羽毛球快成了“貴族運動”-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7/29 12:23:15
來源:齊魯晚報

球的價格一漲再漲 打羽毛球快成了“貴族運動”

字體:

濟南一家羽毛球館內,球友正在打球。 見習記者 胡玲玲 攝

  “要不是提前一天約好場地,這個時間段肯定沒位置。”即使在工作日晚上,濟南奧體中心附近的大多數羽毛球場館仍保持爆滿狀態。海青已經習慣下班後和朋友泡在場館裏,在移動、跳躍和揮拍之間,舒展緊繃了一天的身體。

  不過,這項運動帶給球友們的輕鬆感被不斷上漲的羽毛球價格反復消耗。多位球友的共識是,以前廠商半年或者一年小漲一次已是常態,現在則是半年之內就多次調價,買一桶球需要花費上百元。多家供應商提價公告標明了原材料短缺的事實,這樣一來,上升勢頭似乎還未到達頂點,沒人能説得清什麼時候價格能回落。

  原材料短缺

  羽毛球廠商漲價

  從今年開始,許多羽毛球品牌多次發出漲價通知。亞獅龍基本上每隔三個月就會發布一次通知,有些型號漲幅高達50%。尤尼克斯從4月到7月,一桶球的價格上漲了55到65元不等,平均下來,一個羽毛球在三個月內漲價5元。

  記者走訪了濟南幾家體育用品商店,對於價格的變動,店主均&&習以為常,但是近半年廠家調價次數之多,確實比較罕見。“看看到店的顧客有什麼需求,我們會推薦相應價位的羽毛球,初學者感受不到品質差異,用便宜的尼龍球就能玩得開心,進階的愛好者對於球的品質要求偏高,也願意為漲價後的羽毛球付費。大品牌的品控都不一定做得很好,白牌的球更難有保障。”

  羽毛球的原料主要是鵝和鴨身上的天然羽毛。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現存羽毛球相關企業1.3萬家,細分來看,羽毛球生産相關企業89家,得益於養殖産地集中,安徽以73家的數據佔全國總存量的82.02%。

  價格上漲並沒有帶給中小型廠商喜悅,安徽一家羽毛球生産廠商負責人王軍(化名)用“如履薄冰”來形容目前的狀態。毛片價格翻倍上漲之後,“價高者得”成了最直接的邏輯,中小型工廠不敢冒險高價囤積原材料,且單純的利潤率其實並不高,成本一直在上漲,導致資金壓力增加。“球友覺得漲價後不痛快,實際上我們也沒有大賺一筆,錢都被‘毛販子’賺去了。”

  在王軍看來,供需關係的失衡是羽毛球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打羽毛球的人數有所增加,羽毛球又是消耗品,打壞了就得更換,另一方面鵝鴨的産量卻呈現走低態勢。

  近年來,國內羽毛球參與人數明顯增長,球館也像雨後春筍般冒出。有數據統計,羽毛球已成為國內僅次於健步走及跑步的第二大大眾運動,經常參與者約有2000萬人,普通愛好者約有1.5億人,2023年中國羽毛球産銷總規模高達79.745億元。北京、上海、廣州、青島等地還將羽毛球列入中考體育項目。

  國內的鴨鵝産量在2019年接近巔峰,鴨的出欄量達到48.78億隻,鵝的出欄量達到6.34億隻。2020年後國內的鴨鵝産量下跌,今年2月官方公布的2023年統計,鴨的出欄量為42.18億隻,鵝的出欄量為5.15億隻。曾有業內人士分析,在豬肉降價、雞肉強勢的背景下,養鴨、鵝自然成了一門不夠賺錢的生意。因此,養殖戶近年來紛紛選擇減産,轉向其他更賺錢的禽畜産品。

  漲價帶來“後遺症”

  有球友無奈降低要求

  面對不斷上漲的羽毛球價格,有人選擇“囤貨”以應對漲價局面。球友醉風算得上是“發燒友”,自從喜歡上羽毛球後,他推掉了很多工作上的應酬,在羽毛球方面投入頗多,每次遇到電商的購物節都會買些羽毛球作為備用。

  然而他發現,去年“雙11”還有優惠的羽毛球品牌,今年“618”直接沒參與活動。對於要求較高的這部分人群來説,球的質量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因此只得選擇囤貨或者是“省着點用”,“有些打出瑕疵的球,以前可以直接扔掉,現在是修補修補,直到完全不能再用為止。以前每局結束就更換羽毛球,現在可能兩局才換一次,以降低消耗。”

  大三學生小蘇則選擇“平替”,也就是購買價格更低的雜牌球應對漲價潮。對於已經進階的業餘愛好者來説,更換價位較低的羽毛球,勢必會影響到擊球時的體驗感,但小蘇只能無奈地接受這一事實,“畢竟生活費不能在愛好上消耗過多。”一些剛畢業的學生聽到記者詢問羽毛球漲價的話題時,更是直言“快要玩不起了”。

  對於打球的愛好者來説,球、球拍、球衣等都在“不合邏輯”地漲價,羽毛球的價格上漲最讓人感到失落,因為通常情況下一個小時就需要耗費三個球。

  另外,場館費用也是一筆重要的支出,且暑期部分場館熱門時間需要提前預約,在濟南,一個小時的場地費大致在40元到60元之間。美團數據顯示,7月第一週,“室內羽毛球館”搜索量同比增長194%,羽毛球相關筆記量、消費評價數增長約三成,其中,工作日18:00-21:00以及周末為場館預訂高峰。

  濟南奧體中心附近的一家工業園區內,就有五家羽毛球場地入駐。羽毛球價格上漲的趨勢傳導至球館老闆那裏,演變成“不敢漲價”的焦慮。一些球館老闆為了活躍客戶,會組織一些社群活動,球館需要承擔羽毛球的費用。

  人造球能否“平替”

  還需市場和時間驗證

  在球館內,羽毛球漲價不再是新鮮話題,“有誰能把價格打下來”更為球友們所津津樂道。

  一些人期待能夠有“行業破壁者”出現,即廠商研發製作新型材料的羽毛球。知名運動員李宗偉就曾測試過人工合成羽毛球,“穩定性不好,有時候像傳統的羽毛球,有時候不像,感覺不舒服”。李宗偉對羽毛球新材料的使用持開放態度,相信不斷進行實驗和測試,能使合成球更像傳統羽毛球。

  據了解,因為羽毛球價高、搶手等因素,當前,市場上尼龍球、塑料球等産品銷量也有所增長。“目前也有很多人造的羽毛球在市場上賣,有的也不錯,但是跟天然羽毛球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受訪人員説,除了是否耐打以外,還反映在手感、飛行速度等方面,對打慣了傳統羽毛球的人或者專業選手來講,體驗感還是有差距的。未來人造球能否實現“平替”,還需要市場和時間的驗證。

  事實上,已有全國性賽事開始使用碳纖維複合材料製成的“碳音球”,不過大多數網友的反饋還是偏向於體驗感不如毛片球。前述提到的羽毛球供應商王軍認為,市場上還缺乏研發層面的積極反饋,羽毛而非人工製成的球仍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佔據主流地位。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發現,羽毛球愛好者的普遍擔憂在於,對於有贊助的專業球隊來説,羽毛球價格的上漲沒有太多影響,普通愛好者則是價格敏感型群體,很可能會考慮減少練球時間或是轉向別的運動。2004年雅典奧運會羽毛球女雙冠軍、中山大學副教授張潔雯此前曾對媒體&&,就青年學生而言,羽毛球消耗的確是無法忽視的成本,如果未來只有家庭條件好的孩子才能打得起球,無疑是不利於羽毛球運動的普及。

  在一位兼職教練看來,“群眾基礎”是讓羽毛球運動長紅的秘訣,如果説很多人看到價格後會覺得糟心,一直上漲的價格成為他們的負擔,那麼這項運動有可能會從“大眾”再度變得“小眾”,“不燒錢就出局”是所有羽毛球愛好者都不願看到的局面。(見習記者 胡玲玲)

【糾錯】 【責任編輯:張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