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濟南槐蔭,不經意間總會與美食不期相遇。美食的味道是伴隨歷史歲月不斷醇厚。
1904年,濟南開埠通商,槐蔭成為近代商埠區,東西南北商賈雲集,各色美食如雨後春筍分佈大街小巷。斗轉星移,美味隨着城市的發展腳步而擴散。當你漫步今天的槐蔭,或在路邊小店,或是在樹蔭遮掩的馬扎木桌上,總會邂逅一城煙火,品百味人生。
商埠味道 陳釀新酒總相宜
老商埠有老味道,老味道有講不完的故事,故事就藏在或老或新的招牌裏。
位於槐蔭區經三緯六路191號的一大糕點總店,用甜蜜的味道追憶商埠百年風華。頗受食客喜愛的是棗花酥,花瓣外緣的酥皮酥脆可口,花瓣內餡棗泥內陷軟糯。一大糕點融會貫通創新製作的西點也獨步“糕點江湖”,提拉米蘇蛋糕胚子紅絲絨蛋糕,虎皮卷等都是明星産品。對於老濟南人來説,在枝繁葉茂的大槐樹下支一小方桌,以一壺清茶配品一大的糕點、酥果,絕對是經典享受。
如此有名氣的店面,過於簡約的名字源於美麗的誤會。1912年浙江商人周志泉創辦了“天南貨棧”。據説,最開始天南貨棧的招牌是豎着寫的,因為“天”字寫得上下有點兒開,很多人誤把“天”字讀成“一大”,慢慢變成了今天的一大糕點。
薛氏三八快餐,姓氏+地址簡單好記。這裡的壇子肉是一絕,是有着100多年製作工藝和配方的金字招牌。所謂的壇子肉和把子肉是近親,形狀是四方形,用瓷壇子燉出來。這裡的壇子肉用30多種香料腌制,經過40分鐘“按摩”,燉到3-4個小時造就絕佳口感。這家店自1986年開業至今,近40年沒有換過地方,仿佛一個人守護初心,不離不棄等候故友新交尋味而至。
名字,也有辨識度高內涵豐富。“大明醐”把子肉便是其中之一。
“我從小生長在大明湖邊,兒時的記憶充滿了荷花香與蛙鳴。‘醐’字又有牛奶精華的含義,正所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坐在位於老商埠經二路269號的店裏,老闆胡中國每每回憶母親傳授的把子肉烹制手藝,最得意的就是十年熬出的一鍋老湯,小火煨燉近四個小時,輕輕晃一晃,就能散成小塊,所以必須用鏟子盛出鋪在熱氣騰騰的米飯上,淋一小勺肉湯,肉香包裹着每一粒大米,每一口都十分滿足。
歲月變遷,老商埠裏的老字號歷久彌新,大批有着各种經歷,年齡各異的年輕人紛紛落戶老建築,新店名加上新味道,吸睛的同時驚艷着味蕾。
阜城信東記搖身一變成為中茶(山東)茶葉銷售有限公司的一家小型茶行,由棉花行到茶葉行,老商埠的商業精神還在傳承延續;沿緯七路,還可以在有趣咖啡喝杯“果咖”或在隔壁的人間半盞品茶聊天;餓了,就往北走走,懶蟲熱狗、12:30 bagel shop(貝果店)飄出的香味會讓你的下午茶更加完美;在經三路,大潮工夫茶、樹蜂咖啡、思楠面館.......一字排開靜候“有緣人”,在老房子裏講着新故事。
人生一串 有酒有肉有故事
故事,可以在香茗咖啡的氤氳裏細品,也可以在蒸騰的煙火裏“豪飲”。
燒烤,何時風靡於濟南,很少有人説清楚,但槐蔭燒烤發源早、味道好則是公認的。據一些老濟南們回憶,槐蔭燒烤最早興起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西市場附近,原因無他,主要是人多熱鬧。比如,濟南燒烤江湖的“元老”級存在—一九燒烤。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槐蔭區經一緯九路的燒烤就頗具人氣,附近的店面售賣“趵突泉”“白雪”等散裝啤酒,擺上小方桌和馬扎子,一毛五一碗啤酒,兩毛一個羊肉串是一種味蕾的極致享受;後來,由此延伸到經二路緯九路之間的230米,燒烤攤星羅棋佈,成為“濟南一九燒烤街”。
30年多前,“一九燒烤”就已經走向全國。時過境遷,如今的槐蔭燒烤“江湖”依然人聲鼎沸,老“江湖”們悄然轉向向特色和品質要效益。“退路進廳”搬入室內,配上燒烤油煙凈化器,設立包間雅座,菜品不斷創新,“拉”來涮肚、小龍蝦、烤魚等各色美食做賺錢“搭子”。
位於緯九路42號老一九強強燒烤,據説蒜瓣肉就是他們家的首創。烤串的羊肉用的都是純正小山羊,腰皮夾餅更是一絕。還有有網友點讚他們家的爆炒卷心菜,“記得讓老闆親自炒,味道超讚!”
隨着城市“西進”,燒烤江湖也在延伸。
馬子清真燒烤,位於經十西路河王商業街,用餐環境一流。主打特色除了大肉串、烤白條,還有各色小菜:炸蘑菇外焦裏酥,醬牛肉風味獨特,牛肉水餃更是一吃一個不吱聲……對於老闆而言,最自豪的是,開業二十多年,許多顧客從小夥子、小姑娘變成了丈夫、父親,妻子、母親。一杯酒、幾把串,似乎味道會隨着歲月更加濃郁。
在印象濟南·泉世界,老胖串店、泰山王老三、小烤碳長、三盛肥蛤、馬子全羊、西庭問月、球迷燒烤大院等燒烤“扎堆”營業,每天都是門庭若市,熙來攘往。“我們的客人很多,但槐蔭的食客最挑剔,因為他們見得多、吃得多。不過美食的品質,離不開挑剔的食客。”一位經營者如是説。
風味老店 刻在記憶裏的味蕾
挑剔的食客是“舌尖記憶”的守護者,每座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舌尖記憶”,“食在”槐蔭的記憶源於一鍋鍋實在的“肉香”。
“一煮滷味滿城香”。魯味齋是生長在槐蔭遍佈泉城大街小巷的百年老字號。相聲大師馬季吃過魯味齋扒蹄後,留下了“好吃就是好吃,好不含糊;名牌就是名牌,名不虛傳”的讚譽,並親筆題寫店名。
二十世紀初,精通扒雞製作技藝的王承君,無意之中,以扒雞之法滷煮了豬蹄兒;第二代傳承人王瑞麟精進製作過程及作料,老湯汁中加入二十四味地道中藥材,經過長達8小時的煮制過程,最終形成肥而不膩、肉爛脫骨的獨特風味。並且亮出了“吃出一根毛,罰款10元錢”的品質承諾;第三代傳承人王劍輝成立濟南魯味齋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建立非遺生産性保護基地,將魯味齋品牌推向了全國,2024年獲評中華老字號。
三代傳承的是品質,更是濟南人“舌尖上的記憶”,“小時候逢年過節,爺爺都會買魯味齋的大豬蹄子,三代人都愛吃……大人們會把最香的肉留給我們,軟糯誘人的味道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有網友這樣回憶飯菜的香,其實是家的味道。
槐蔭人不僅將肉做到極致美味,就連骨頭都能熬煮得活色生香。
旺旺飯店(小金莊店)自2000年開業至今,是濟南烹飪大梁骨最有名的餐館之一。他們採用小山羊的脊骨肉,用大鍋一點點燉出來,骨肉層次感要勝於用高壓鍋壓出來的,肉質鮮嫩、湯汁濃郁,回味無窮。飯店原在小金莊內,擋不住四面八方匯集來的客人,正所謂“‘肉’香不怕巷子深”。後來因為城市建設需要,搬到了西客站煙&路與物流大道交界處,緊鄰濟南國際醫學中心,四方賓朋依然追捧而來。“來我這裡的名人還有很多,都是老顧客帶來的,吃着吃着也變成老顧客了。”老闆楊盈盈自豪地説,對於飯店與食客而言,是一種帶着期待與驚喜的雙向奔赴。(韓宏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