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信醫療自主研發的首款4K熒光內窺鏡取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頒發的二類醫療器械註冊證,標誌着海信醫療開啟4K熒光高端醫用內窺鏡領域的戰略布局。這是青島企業深耕內窺鏡行業,不斷以科技創新引領實現技術突破,推動産業邁向高端的一個縮影。
醫用內窺鏡被稱為“醫生的眼睛”,可以幫助醫生在臨床檢查、診斷、治療中提供人體內部解剖結構圖像,讓醫生在微創環境下就能直接看到病灶,做出診斷,在普外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骨科、婦産科等均有廣泛應用。
中商産業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內窺鏡市場規模約350億元,同比增長8.7%,預測2024年中國內窺鏡市場規模將增至410億元。
令人欣喜的是,在這片持續增長的産業藍海中,青島的企業、機構不斷“出奇招”,通過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引領産業實現國産化、引領性發展。
青島搶灘布局,深耕內窺鏡賽道,以技術創新為引領,“多點開花”,逐步“窺”見了這個400億元規模産業的未來。
以先進産品開發新市場
切口小、創傷小、恢復快,這些優勢讓微創手段在外科手術中日益普及。作為用於配合微創手術的器械和設備,內窺鏡能夠為醫生提供更清晰、更精確的視野,近年來備受關注。
這個“小小”的設備,其內部卻“大有文章”。目前的內窺鏡系統一般由內窺鏡鏡體、圖像處理中心和監視器三大模塊組成,是集圖像傳感器、光學鏡頭、照明光源、鏡體裝置等部件為一體的專業醫療設備,也是結合傳統光學、現代電子、軟體算法、人體工程學等多學科知識於一身的精密檢測儀器。
技術門檻高、市場規模大,雖然當前我國內窺鏡市場仍主要被具有先發優勢的外國品牌佔領,但內窺鏡領域國産化替代趨勢日趨明顯。在相關領域,青島的科技企業紛紛集中優勢資源,尋求技術突破。
當內窺鏡從20多攝氏度的室溫狀態下進入36攝氏度的人體內,會不可避免地出現起霧狀況,一度成為臨床應用的“攔路虎”。作為內窺鏡領域的“頭部企業”,海泰新光在國際上首次採用光學方法除霧,選用特定的光進入內窺鏡,並利用光的熱效應使內窺鏡達到熱平衡,從而實現除霧功能,5至10秒即可除霧。
海信此次發布的4K熒光內窺鏡則可以與現有的智慧手術整體解決方案、內窺顯示器等配合,形成完整的微創外科解決方案。與傳統醫用內窺鏡相比,海信4K熒光內窺鏡與熒光造影劑吲哚菁綠配合使用,能夠為內窺鏡手術提供實時可見光影像及近紅外熒光影像,適用於應用量較大的腹腔鏡、泌尿鏡和宮腔鏡等微創外科手術。該産品在圖像配準、熒光靈敏度和圖像低時延等方面的核心技術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將為微創外科手術帶來普適性提升。
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內窺鏡智能化也是一大亮點。4K熒光內窺鏡産品支持海信超聲、手術智能導航系統等多種手術輔助技術,可同時實現一屏多圖像的融合顯示,輔助醫生提高手術效率。海泰新光也研發了雙光路3D熒光內窺鏡技術,可用於3D腹腔鏡系統、機器人輔助腹腔鏡系統,進一步擴展手術術式。
集聚資源規模化發展
搭建&&、推動産學研合作、集聚創新資源,實現産業規模化、體系化發展,讓青島科技企業在內窺鏡産業領域頻頻“上新”。
國內首款一次性可測壓實時控水輸尿管軟鏡的誕生,就離不開青島産研院的&&支撐力。青島産研院執行院長趙宇波介紹,該院自成立之初就啟動了名為“海豚計劃”的成果轉化專項行動,與團隊一道開展産品研發、概念驗證及應用場景開拓,推動技術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此次內窺鏡産品的開發及其産業化,就是依託“海豚計劃”開展的首批項目之一。為此,青島産研院與深圳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醫學中心在青島成立新一代內窺鏡工程中心。未來,圍繞“技術産業化規模化”的目標,將借力産研院計算醫學概念驗證中心等&&,進一步開發一次性超細電子支氣管鏡、一次性電子膽道鏡等系列化産品,促進項目技術産業化、規模化。
産業龍頭企業也在逐步放大其資源整合力和行業引領力。例如,作為青島市內窺鏡專家工作站、青島市複合內窺鏡工程研究中心,海泰新光便承擔了“醫用多片式CMOS模組及專用圖像處理模組的研發及産業化”等青島市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讓前沿技術持續“變現”為生産力。
與醫院的“牽手”成為企業“靶向”臨床需求、借力産學研開展創新的關鍵選擇。海泰新光與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院區共同成立耳鼻喉頭頸外科臨床醫學合作研究中心,旨在推動內鏡下頭頸外學科發展和科學研究;與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相關科室合作簽署橫向課題項目,正在全數字生物顯微鏡AI識別和大動物試驗的內窺鏡系統調試改進方面作出突破。無獨有偶,鈺仁醫療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也匯聚了包括馬學曉在內的多名骨科專家,以産學研協同創新的方式攻克了系列技術難題,最終實現首套國産雙通道新型微創脊柱手術設備的整體研發與技術規範制定。(耿婷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