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港口日照港:傳統幹散貨碼頭的精彩質變-新華網
山東頻道 > 信息 > 正文
2024 07/10 16:00:22
來源:日照日報

山東港口日照港:傳統幹散貨碼頭的精彩質變

字體:

  走進日照港石臼港區南作業區,綠樹、碧水相映成趣,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不遠處,全國首&智能化電動火車聯合裝車樓,正在進行自動定量裝車……繁忙生産場景的背後,“智慧”“綠色”正讓港口發生着質變。

  “土辦法”蹚出好路子——年輕之港勇擔“國之重任”

  在改革開放春風中誕生成長的日照港,“土辦法”一直都是港口跨越發展的“好辦法”。

  1982年,日照港煤碼頭一期主體工程正式開工,在既無城市依託又無老港依靠的困難條件下,港口建設者迎難而上,手提肩扛、銳意創新,率先推行工程投資包乾責任制,大膽探索座底浮塢出運沉箱下水、鋼棧橋整體吊裝等新工藝,開創了我國港口工程施工的先河。

  工程技術的創新,不僅減少了工程量,降低了施工成本,還提高了效率,縮短了工期。該工程先後榮獲國家銀質工程獎、施工魯班獎,入選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十大水運工程。

  開港開放初期,日照港直面競爭,主動“找米下鍋”。“大型推介會開不起,但是業務還要爭取,怎麼辦?”“等靠要”沒有出路,“土辦法”也能解決大難題。港口人主動進京赴省舉辦推介會,用只放得下三張桌子的場地,以港口和城市規劃圖裝飾會場,用自帶的土特産代替昂貴的飯菜……在北京成功舉辦四場“袖珍”推介會,既擴大了新興港口影響力,又解決了一部分煤炭貨源問題。

  正是憑着“不服命、不服輸、不服氣”的奮鬥品格,在開港開放第三年,日照港一舉躍居全國沿海港口第十位。不到40年的時間,日照港已經發展成為世界最年輕的5億噸大港,吞吐量居沿海港口全國第六位、全球第七位,是全球大宗原材料、能源、糧食等的供應鏈樞紐。

  “綠鑰匙”打造新名片——“灰頭土臉”變身“林間綠境”

  煤碼頭,是日照港歷史的起點,是港口與城市共同的記憶。進入新時代,城市需要更清潔秀美的海岸線,産業需要更智慧綠色的港口。港口與城市之間,傳統到現代的轉變,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為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日照港主動擔當,以建設“減法”換生態“加法”,以港口退讓換城市美麗,在石臼港區穩步推進東煤南移、南散北集,將煤炭等大宗散貨作業功能逐步調整到距離城區10公里以外的南作業區,對騰空的海岸線進行修復再造,打造形成全國首個退港還城修復整治工程——海龍灣。

  昔日的黑色煤堆場變成了如今的黃金海岸線,“水中大熊貓”江豚在此捕食嬉戲,與藍天大海一同見證着海域、海岸帶整治修復新思路和新模式。

  日照港為生態日照鋪陳底色的同時,也為港口轉型升級開闢了一條嶄新的發展之路。立足長遠,高標準打造“園林式”港口,植綠種綠,拆墻透綠。山東港口一體化改革發展以來,新增綠化面積73萬平方米,形成大小公園93個,年固碳835噸。

  有形的綠讓風景更加美好,無形的綠讓發展更具價值。在石臼港區南作業區逐步構建起了全流程、立體化智能環保管控體系。利用物聯網技術聯動的環保設備,實時監測粉塵濃度,實現堆場智慧噴淋;大機自動上水,通過懸臂噴灑抑塵劑;皮帶智能清掃,全過程控制粉塵源;高大的防風抑塵墻,為露天堆場織滿綠色屏障……一個個“智慧”舉措,讓港口綠意更濃。

  “智動力”提速高質量發展——傳統碼頭迸發全新動能

  早在開港開放初期,日照港就意識到,作為改革開放後新建的港口,更應該順應發展潮流,把發展重點轉移到科技進步上來。1988年,日照港召開首屆科技大會,響亮提出“科技興港”口號,並將之作為港口基本戰略。

  發揮創新主導作用,走好科技自立自強之路,對於日照港而言,是一種使命,更是一種責任。

  乘着山東港口一體化改革發展東風,日照港堅持打好“智慧”和“綠色”兩張牌,加快傳統碼頭向自動化碼頭改造升級步伐,將集裝箱自動化管理系統(A—TOS),創新運用到大宗幹散貨智慧綠色管控系統(B—TOS),建成10大類、50余&(套)自動化裝卸設備,研發全國港口首&無人駕駛電動機車、翻車機自動摘鉤、火車自動清車等關鍵技術……開創全自動化智慧綠色大宗幹散貨碼頭作業新模式,推動全品類適用、全流程智能、全要素協同、全域綠色低碳。日照港獲評國務院支持建設大宗幹散貨智慧綠色示範港口。

  風正揚帆,征途如虹。闊步新時代的路上,日照港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更多創新實踐,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胡艷敏 周芷如)(完)

【糾錯】 【責任編輯:張建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