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港口日照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新華網
山東頻道 > 信息 > 正文
2024 07/08 16:57:26
來源:日照日報

山東港口日照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字體:

  改革開放初期,黃海之濱的荒涼灘塗上,誕生了一座港口——日照港。在既無老港依託、又無城市依靠的困難條件下,建成了當時的一流煤炭專業碼頭,肩負起國家煤炭出口創匯的重任。

  從“白手起家”到“勇當排頭”,環境在變,時代在變,而創造歷史、賡續奮鬥的精神卻一脈相承,永不變。

  勇挑戰 贏主動

  曾經,面對建港創業時資金緊張,日照港自力更生,用建設煤碼頭的結餘資金,建成一座萬噸級雜貨碼頭,打破單一貨種格局,真正從碼頭變成了港口。

  如今,面對傳統作業模式與智慧綠色發展的矛盾,日照港不等不靠,開創大宗幹散貨全自動化智慧綠色作業新模式,用自我革命贏得歷史主動。

  以皮帶長龍串聯貨物裝卸,以集約管控賦能碼頭生産——

  傳統大宗幹散貨作業,工藝複雜、勞動強度大,且存在環境污染問題,日照港以傳統港口智能化改造為切入點,將石臼港區南作業區作為大宗幹散貨作業承接載體,打造“重來重回、互聯互通、流程簡約、工藝完善”的流程體系,實現全封閉“一站式”輸送,碼頭裝卸效率、泊位利用率同比分別提高36%、41.5%;研發無人駕駛電動機車等關鍵技術,建成10大類、50余&(套)自動化裝卸設備,實現“翻—堆、取—裝”等裝卸工藝全流程無人化,全員勞動生産率為傳統作業區的3倍。

  不僅變身“高精尖”,還要“綠色化”。在石臼港區南作業區,外圍有9300米防塵網,堆場有自動化噴淋裝置,大機有抑塵劑噴灑系統,利用物聯網技術對揚塵、風力、水含量進行智能化監測,根據數據分析自行噴灑作業……搭建起“全流程+立體化”智能環保管控體系。

  敢於破 爭創新

  曾經,面對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時代課題,日照港不畏難、不退縮,主動“找米下鍋”,進京赴省跑市場,在開港開放第二年實現扭虧為盈。

  如今,面對新建全自動化碼頭數十億元的投入和漫長的建設周期,日照港敢於改、敢於破,走出了一條通過傳統碼頭改造升級,“低成本、短周期、見效快”的新路。

  以科技創新破解世界難題,以融合協同打造國産“新貴”——

  日照港牢牢抓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將技術攻關貫穿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建設始終,首創“順岸佈置邊裝卸+無人集卡水平運輸”工藝,攻克無人集卡“安全員”下車等難題,規模化應用業界領先的無人駕駛技術,並成功將國産TOS系統應用到全自動化集裝箱作業全過程,自主研發的無人集卡調度系統、車路協同系統和軌道吊、岸橋調度系統融為一體,遠控岸橋陸側“一鍵抓放箱”成功率100%。

  依託山東港口一體化改革發展&&,日照港融合兄弟港口、板塊集團力量,建成集裝箱核心生産系統,聚焦內外貿集裝箱、散改集、海鐵聯運等業務場景,制定個性化系統方案。該系統僅用40分鐘完成數據遷移、3小時完成整體切換,刷新千萬標箱級集裝箱碼頭系統升級切換用時最短紀錄。

  能擔當 善作為

  曾經,面對東西港區“分離”的發展制約,日照港直面挑戰,克服施工難度大、拆遷任務重的困難,僅用13個月,打通東西港區,聯通發展大動脈,為快速發展夯實基礎。

  如今,面對綠色低碳轉型的時代要求,日照港擔當作為,用生態“含綠量”提升港口高質量發展“含金量”。

  以“綠鑰匙”打造新名片,以“新能源”破題低耗能——

  有形的綠,讓港口更加美好。日照港通過“拆墻透綠”“見縫插綠”,建設港口花園,港內總綠化面積達156萬平方米,實現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無形的綠,讓發展更具價值。日照港大力推動“公轉鐵”“公轉管道”“公轉水”建設,非公路運輸佔比由60%提升到82%;加速港內運輸方式向流程化、自動化、無人化轉變,堆場流程化率佔比超70%,相比傳統模式,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直接排放9500噸;實施“油改電”“油改氣”,清潔能源佔比不斷提升,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直接排放1.2萬噸。

  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把“可能”變成“無限可能”,這背後,源於緊迫感、危機感,更是責任感使然。牢記囑託,繼續奮鬥,如今的日照港,正在加快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行。(記者 胡艷敏 通訊員 姚曉雙)

【糾錯】 【責任編輯:賈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