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博山:小山村奔上致富路-新華網
山東頻道 > 信息 > 正文
2024 06/14 14:34:15
來源:淄博市博山區委宣傳部

淄博博山:小山村奔上致富路

字體:

  6月初,在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源泉鎮東崮山村麥收現場,大型收割機正在田間穿梭,機器轟鳴聲響徹田野。而這裡的麥子,有點“不一般”。掐了兩穗麥穗揉一揉發現,這並不是金黃色的普通小麥,而是麥粒和麥秸稈都呈現紫色的“富硒紫麥”。

  “去年我們村嘗試種了60畝紫麥,這種新引進的紫麥品種營養價值高,裏頭富含花青素和膳食纖維,可以深加工成麵包、紫麥酒等,銷路很不錯。”看著今年紫麥迎來豐收,東崮山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徐學訓笑逐顏開。

  成立合作社 撂荒耕地變“富硒田”

  為破解土地碎片化、荒地無人耕、種地收益低等難題,自2021年起,東崮山村黨支部領辦成立祥成農産品專業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把土地資源整合起來連片種植,由村上出資統一集中管理,年底根據個人佔股比例參與分紅。還對撂荒閒置了20多年的80多畝耕地合夥開荒、復耕復種,村裏共有了400余畝種植富硒糧食的基本農田。

  2022年,博山區農業農村局給東崮山村送來了一紙證書。在中國地質學會公布的第二批天然富硒土地認定結果名單中,東崮山村榜上有名,經檢測發現,東崮山村地塊土壤硒含量為富硒標準的1.68倍。

  自打上級政府部門送來了富硒土地認定證書,大夥種糧的底氣和幹勁更足了。借此良機,村集體在2023年上半年成立了富硒品牌“眾成德”,後又陸續投資30萬元用於購置了播種機、脫粒機等農機設備,從一家一戶的傳統農業耕種方式轉向用統一的機器設備進行大規模深耕細作,向着農業規模化、集體化、機械化生産轉型。

  延長産業鏈 村裏建起了“麵粉廠”

  這麼好的富硒土地資源,起初為何沒能鼓起村民錢袋子?

  徐學訓講到,在2022年,村裏種了一季玉米、一季小麥,雖然收成不錯,但村裏發現,僅僅靠賣初級農産品收入很低,甚至賣不回化肥和人工錢。村兩委班子商量決定,因地制宜利用本村優質土地資源和自産優質小麥、玉米,建立村集體石磨麵粉廠,來延長小麥深加工的産業鏈條,增加附加值。

  在祥成農産品種植合作社石磨麵粉生産車間,四台石磨、兩台鋼磨麵粉機開足馬力運轉,車間內3名工人各司其職忙碌着,濃濃麥香撲面而來。村民們口中的“麵粉廠”,其實是村集體投資25余萬元,在今年1月份新上的這組石磨麵粉加工設備。僅在春節期間,這裡生産的福利麵粉就賣了12萬元。

  石磨小麥麵粉、富硒小米、富硒玉米糝、紫小麥仁……這條加工線,利用村內自産的富硒小麥、玉米等原料進行加工,日産200余袋50斤裝麵粉,月産麵粉2萬餘斤,不少客商慕名而來,年增收可達到30余萬元。

  打出金招牌 “硒特産”能做大文章

  “書記帶着俺們富硒糧食産品走進中央電視台啦!”今年3月,祥成農産品合作社社長徐學訓受邀參加在CCTV-17農業農村頻道舉辦的“鄉村振興 品牌強農”中國農業品牌甄選會,攜富硒小米、富硒黑麥、富硒麥仁等特色産品登&亮相,宣傳推介“眾成德”品牌。

  “過去只顧埋頭種地,現在要抬頭看市場,跟上時代才行哩!慢慢打開銷路後,我們村裏還要再上一條新加工生産線。”徐學訓説,向全國亮出了自己的硒品牌,這只是第一步。為拓展農産品銷售市場,擴大農産品知名度,徐學訓走南闖北,帶領村民一邊外出學習先進經營經驗,一邊根據村內實際情況摸索富硒農産品深加工,大傢伙的“富硒”意識也越來越強。

  從硒資源到硒産業,抱着“金碗”的東崮山村,不斷向着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特色化邁進,做活東崮山村富硒糧食“金字招牌”,這方“富硒地”正逐步成為産業興旺的“富裕地”。(張雨桐)(完)

【糾錯】 【責任編輯:賈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