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千里奔騰的黃河和貫通古今的大運河滋養着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兩條河流在魯西平原“挽手”,滋養着這座千年古城。
水為藥之媒。中國著名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水列為各篇之首,有着“蓋水為萬化之源”的説法。聊城中醫藥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阿膠、靈芝、桑黃都是聊城出産的道地藥材。徜徉在歷史長河中,在兩河文化的涵養下,始終有一縷藥香跨越古今、傳承千年,將中醫藥文化融入聊城人的血脈,讓聊城與中醫藥文化結下不解之緣。
6月4日至10日,2024山東(東阿)中醫藥文化旅游體驗周系列活動在東阿舉辦。這一全省矚目的文旅盛宴,何以花落聊城,聊城中醫藥文化究竟有何魅力?答案就藏在聊城歷史上八大名醫的傳奇故事裏,藏在兩張水城中醫藥傳統文化名片裏,同時也藏在“聊城新三寶”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裏。
一份名單見證傳奇歷史
聊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黃河和運河在聊城交匯,一橫一縱、一剛一柔,千百年來滋養着這方沃土,使兩岸人民世代受益。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人文積澱,賦予了聊城挖掘傳承中醫藥文化得天獨厚的優勢。
聊城市成無己研究會根據文獻考證得知,早在商代,人們已能診斷多種疾病,並以艾灸、針刺、草藥和按摩進行治療,創立中醫湯液理論的伊尹就是那個時期的代表人物。
那麼,聊城歷史上的名醫究竟有哪些呢?一份名單足以見證曾經的傳奇。
“我們圍繞這個主題,挖掘、蒐集、整理、研究了大量史料,並最終確立了聊城歷史名醫入選的四個標準,即聊城籍貫或曾在聊城生活、行醫;要有歷史記載或醫學著作傳世;對後世具有一定影響力;生活年代限定在民國之前。”聊城市成無己研究會會長、山東省名中醫谷萬里介紹説,根據相關標準,他們按時代順序確定了聊城歷史上的八大名醫——商代伊尹(躬耕於莘,創立中醫湯液理論),南北朝李修(冠縣籍),北魏王顯(莘縣籍),宋金成無己(茌平籍),宋金李東垣(金元四大家之一,聊城行醫6年),清代孟西園(陽谷籍),清代李萬春(臨清籍),清末民初葉嗣高(聊城籍)。
其中,開中藥湯劑先河,被稱為“殷商元聖”的伊尹,是商朝輔佐成湯打天下的宰相。他原來是一個廚師,經常調和百味,在這個過程中調和了百草,從而發明了現代的湯藥——包括中藥和方劑。
除此之外,著作頒佈全國的醫官王顯、曾為帝後百官治病的名醫李修、首注《傷寒論》被稱“國醫亞聖”的成無己、脾胃學説創始人李東垣、練就一身絕技一針救兩命的孟西園、行醫治病不分貧富的李萬春,以及為慈禧治病的御醫葉嗣高,他們的傳奇故事同樣流傳至今。
如果説,聊城歷史上的八大名醫見證了中醫學曾經的輝煌,那麼,聊城歷史上的中醫藥鋪,則能生動還原中醫藥文化中真實場景。
“門口挂有紅色棉簾,室內爐火熊熊,紅燭閃耀。三張八仙桌相連,紅氈鋪襯,椅搭案圍,均由紅緞縫製,夥計掌櫃穿梭其間,場面十分隆重。”谷萬里説,這是歷史上聊城北關街懷德堂藥鋪年終“算大賬”的場面,也是聊城中醫藥堂鋪文化的一個經典瞬間。
據權威資料統計,自清代乾隆年間至1956年,聊城共有中醫藥店舖198家,其中懷德堂藥鋪經營有方,是買賣興隆的中醫藥鋪典型。
兩張名片彰顯城市魅力
中醫藥文化,是聊城傳統文化中一條重要的文脈。
5月27日至29日,2024全國企業家活動日暨中國企業家年會在鄭州舉行。“中醫藥品牌的主動煥新,是傳統與新潮的聚變式碰撞,要讓産品、品牌走進年輕人的生活中。”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程傑接受媒體採訪時&&,近年來,公司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全面煥新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內容和渠道,努力將東阿阿膠塑造成為年輕化、國潮化、數字化的時尚品牌。
東阿阿膠,無疑是聊城中醫藥文化的一張閃亮名片。走進東阿阿膠的阿膠世界·體驗工廠,就好似來到一個以阿膠為主題的元宇宙空間,現代化與科技感撲面而來,阿膠探秘長廊、金屋藏“膠”館、智能化膠庫等一系列關於阿膠的體驗場景映入眼簾。在參觀過程中,時不時還能遇到阿膠研學游的學生。
更值得一提的是,東阿阿膠是阿膠行業標準制定的引領者,以科技創新和全産業鏈質量管控提升阿膠品質,一塊東阿阿膠擁有187項專利,一支復方阿膠漿擁有49項專利。
將時光拉回到一年多前。
2023年3月8日,第三屆全國藥膳文化學術論壇現場。“茌平區投資建設了全省唯一一處以古代名中醫命名的中醫藥博物館——成無己紀念館,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在古城區建設了成無己中醫藥文化園、三味藥膳坊,並恢復了成無己家傳老字號‘成頤堂’。”谷萬里暢談聊城中醫藥文化的歷史淵源和深厚底蘊,同時拋出聊城另一張中醫藥傳統文化名片——“國醫亞聖”成無己。
發言結束後,與會專家授予谷萬里“最佳傳播獎”,對他濃淡有度地推廣聊城中醫藥文化進行了高度讚揚。
同年3月17日,中國國醫節。當日上午,一個碩大的銅葫蘆雕塑,在茌平區洪官屯鎮成無己紀念館正式亮相,寓意“懸壺濟世”,以紀念“國醫亞聖”成無己為我國醫學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成無己是古代第一位注解《傷寒論》的傷寒學專家,也是一位具有開拓精神的醫學大師。經過這些年深入挖掘和梳理,成無己中醫藥文化和學術得到眾多國內學術權威人士的認可和支持,“成無己”已經成為聊城中醫藥的一個重要標籤。
隨着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中醫藥事業發展再度潮涌水城,全方位多層次挖掘弘揚成無己學術思想和文化,成為近年聊城中醫藥事業發展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早在2021年,聊城市委、市政府印發的《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中明確提出,弘揚水城中醫藥文化,打造“成無己”“東阿阿膠”兩張水城中醫藥傳統文化名片。如今,這兩張金字招牌正助力聊城中醫藥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新三寶”撬動高端市場
2022年開始,聊城市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提出把東阿阿膠、冠縣靈芝、臨清桑黃打造成為“聊城新三寶”。“聊城新三寶”承載着相關産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美好願景,是聊城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突破口。“新三寶”品牌的打造,同時也擦亮了“阿膠之城”“靈芝之鄉”“桑黃之都”地域名片,全面提升了聊城的品牌競爭力、影響力和帶動力。
阿膠,被譽為“補血聖藥”。中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對阿膠的功效進行了詳細記載:“阿膠乃滋補上品、補血聖藥。”靈芝,享有“仙草”美譽。靈芝在中國有2000多年的藥用史。冠縣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靈芝産銷集散地,被中國科學院命名為“靈芝産業化生産基地”,目前已開發靈芝盆景、靈芝孢子粉、靈芝孢子油、靈芝茶等産品。桑黃,被稱為“森林黃金”。臨清市地處黃河故道,擁有平均樹齡上千年的古桑樹林,這片古桑樹林被聯合國授予“全球農業文化遺産”。臨清年産高質量桑黃50噸,目前已開發桑黃中藥飲片、桑黃粉等60余種産品。
去年8月份,中國(山東·臨清)食藥用菌産業發展大會暨第四屆中國桑黃髮展大會上,“聊城新三寶”阿膠、靈芝、桑黃一同亮相,讓參會嘉賓眼前一亮。得益於聊城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深厚的農耕文化底蘊、豐富寶貴的頤養健康特色産業,“聊城新三寶”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持續攀升,聊城正努力將其打造成為創新能力強、産業鏈條全、聯農帶農緊的鄉村特色産業。可喜的是,到2025年,“聊城新三寶”全産業鏈價值將突破200億元。
“這是菠菜面、胡蘿蔔面,這個是剛剛研製成功的靈芝面,阿膠面還在研製中……”6月2日,臨清市康莊鎮的劉志超指着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頗為自豪地説。
劉志超是臨清市非遺項目康莊劉氏空心掛麵的第九代傳承人,做掛麵已經有10年時間。除了目前的10余種口味外,他想把“聊城新三寶”做進掛麵裏。“‘新三寶’是聊城的名片,把它們結合起來,是用老手藝進行創新。”劉志超笑着説。
青雲當志,破浪乘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聊城市聚力建設國際化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先行區,充分發揮東阿阿膠品牌化、集聚化優勢,統籌推進,傳承國粹,守正創新,拓展內涵,帶動冠縣靈芝、臨清桑黃等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持續打響“聊城新三寶”品牌,同時,隨着“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阿膠、靈芝、桑黃産業迎來更大發展機遇,撬動更多高端市場,“聊城新三寶”也將為實現全民健康貢獻更大“聊城力量”。(趙艷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