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商河是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傳承2000多年的鼓子秧歌,舞技健美、氣勢磅礡,代表着商河群眾勤勞、智慧、團結、進取的精神風貌,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環境的變化,傳統秧歌面臨着諸多挑戰,亟須適應大眾文化新需求,統籌好傳承與創新的關係,推動其綻放新的生命力。
近年來,商河縣聚心聚力打好“文化強縣”攻堅戰,將弘揚秧歌文化作為重要內容,在尊重歷史文脈和傳統特色的前提下,勇於創新,積極拓展鼓子秧歌的生存空間、拓寬發展路徑,讓鼓子秧歌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以活態傳承激發全民熱度。目前商河全縣有鼓子秧歌國家級、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名,市、縣級代表性傳承人18名。全縣鼓子秧歌活躍村佔比超過80%,鼓子秧歌活動站點113處,優秀鼓子秧歌隊伍126支,形成全齡層多元化立體傳承體系。對內深挖民間人才,整合全縣1100余名秧歌“博士”資源,對200多個鼓子秧歌重點村按不同流派分門別類登記造冊;對外廣泛引才引智,加強與各級舞蹈家協會及20余所高校聯合協作,推動北京舞蹈學院、濟南大學等10余所高校在商河掛牌研學基地。引導社會各界人士參與保護傳承鼓子秧歌,形成300余名秧歌藝人為主體的傳承人才梯隊,實現文化傳承“後繼有人”。持續推動“鼓子秧歌進校園”,將鼓子秧歌列入中小學校本課程,廣泛建立校園秧歌隊伍,組織傳承人走進學校輔導,建立常態化、系統化的非遺項目教學模式,累計培養少年鼓子秧歌隊員5萬餘名。激發民間傳承內生動力,將鼓子秧歌與廣場舞創造性結合轉化,編排秧歌元素廣場舞;支持組建中老年鼓子秧歌隊伍,扶持草根鼓子秧歌隊、濱河鼓子秧歌隊、魯北鼓子秧歌隊、陽光藝術團等民間秧歌隊伍發展壯大。
以精品創編塑造文化品牌。上世紀80年代,商河鼓子秧歌參與拍攝了藝術紀錄片《泥土芳香》《美在人間》;1992年商河縣舉辦全國首屆鼓子秧歌研討會,創作《商河鼓子秧歌》《商河鼓子秧歌場圖研究》等理論專著;2007年拍攝數字電影《盛世秧歌》並在央視電影頻道播出。走進新時代,商河縣更加注重鼓子秧歌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拍攝《鼓舞》等宣傳片,編纂《商河鼓子秧歌傳承保護與發展規劃》《商河鼓子秧歌基礎教材》《舞動鼓鄉》等非遺專籍;創編舞蹈《黃河鼓韻》參加第十二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演&&圍“山花獎”;《商河縣以“非遺IP”推動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案例連續兩年獲評“山東省非遺保護十大亮點工作”。2021年“商河縣聚焦鼓子秧歌傳承保護以鄉村活態非遺擦亮黃河文化品牌”入選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典型經驗做法,並在全省得到推廣。
以文旅融合塑造幸福城市。鼓子秧歌已成為商河文旅産業的標誌性符號,歷屆花博會農博會,各鎮街賞花節、採摘節、農耕文化節及黃河大集活動均有鼓子秧歌現場駐演,鼓子秧歌“傘鼓棒花醜”卡通形象、折扇、環保布袋、剪紙卷軸、軟陶擺件、數碼禮盒等一系列旅游伴手禮和文創産品也應運而生。在城市規劃、管理和運營中貫穿文化思維,全方位融入鼓子秧歌元素,積極打造人民公園、清水湖公園秧歌廣場以及園林景觀、雕塑小品等,讓鼓子秧歌深度融入城市,提升文化內涵和魅力。商河立足於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推進鼓子秧歌與時代和群眾生活同頻共振,實現了男女老少、社會各界、城鄉互動、文旅融合“全覆蓋”,塑造幸福洋溢“秧歌城”。
以交流互鑒展現文化魅力。商河縣鼓子秧歌曾先後參加建國50周年慶典演出、中國文聯“百花迎春”春節聯歡晚會、上海世博會“山東活動周”演出、中央電視台首屆少兒春晚、“六一”天安門廣場萬名青少年文體展示活動,代表山東省參加第三屆中國非遺春晚、第六屆中國非遺博覽會、第十二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暨第十五屆“山花獎·優秀民間藝術表演”活動。2018年在北京召開“國家級非遺項目秧歌匯演暨山東商河鼓子秧歌走出去”新聞發布會,成功舉辦國家級非遺項目秧歌展演。鼓子秧歌《熱土歡歌》代表濟南市在“河和之契:2021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産交流展示周”開幕式中壓軸演出;《商河縣鼓子秧歌:以創建為引領 助推鄉村振興 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入選文旅部“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典型案例。同時,商河鼓子秧歌多次走出國門,先後到十余個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文旅中國·百城百藝”2021年非遺傳播活力值榜單中,商河縣在全國100個城市中位列第12位,榮登山東省首位。
商河鼓子秧歌歷千年而來,擁時代而新。下一步,商河將立足打造“秧歌之鄉”,加大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和研究,不斷提升商河鼓子秧歌作為黃河優秀文化代表的保護傳承,持續保持鼓子秧歌的全民活躍度,以更新的理念、更有力的舉措推進鼓子秧歌“兩創”實踐。(袁長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