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駛中的7053次公益慢火車。 (梁兆福 攝)
7053次公益慢火車票價50年來一直沒變。 (梁兆福 攝)
初夏的清晨,天氣還有些許微涼,此時的山東淄博火車站候車室裏早已人頭攢動。其中,淄博至泰山的7053次公益“慢火車”成為眾多游客在節假日期間體驗短途休閒游的熱門選擇之一。
早晨7:17,列車緩緩出發,與呼嘯而過的K411次列車形成鮮明對比。狹窄的過道上,除了走動的列車員,更多的是體驗這列慢火車的游客。在嘰嘰喳喳中交流的他們不時打開鏡頭,記錄這車廂裏的美好和車廂外的風景。
從“莊戶列車”“帶貨列車”到如今的“旅游列車”“研學列車”,熱鬧一如昔日,一切又恍如隔世。
綠皮車、慢節奏、慢生活、不漲價、山野行、煙火氣……這些看似與年代格格不入、仿佛自帶復古的電影濾鏡的標籤,卻讓它有了與眾不同的特質。
“莊戶列車”
當初夏清晨的陽光爬上不遠處的山巒,家住淄川區東下冊村的趙英(音)挎着籃子走出家門。籃子裏,除自家菜園裏生産的洋蔥、大蒜外,更多的空間被鮮艷欲滴、紅似瑪瑙般的小櫻桃佔據着。離此4公里多的西桐古站是她此行的目的地。
8:23,一聲汽笛飛揚,和着清涼的山風,被村民們親切稱之為“莊戶列車”的綠皮小火車緩緩停靠在西桐古站。挎着籃子的趙英連忙與附近的鄉親們一起,走進了綠皮車廂……人來人往的車廂內,趙英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車座,在她的旁邊,是來自淄川東桐古的王相梅。
和趙英一樣,帶着自家養殖的跑山雞的王相梅將在兩站後的博山源遷站下車,與趙英去離源遷站不遠處的博山源泉鎮擺攤不同,王相梅要去看她博山北崮山村的女兒。在她們二人身後,一個滿頭白髮的老人在咣當咣當的車廂裏拿出了針線,面前的餐&上,放着鮮艷惹眼的布老虎、小布鞋……
同為“7053”的常客,與趙英的“致富”乘車及王相梅的“探親”之旅不同,韓章祥總會趁着周末或節假日,或約三五好友、或帶親朋友鄰一起乘坐這趟“慢火車”到沿途景點游玩。“我準備去南博山辰巳山游玩,當然要乘坐這趟‘慢火車’啦……”人群中,韓章祥興奮地説。
50年,半個世紀。這讓老列車長趙新華每每回憶起來,都會熱淚盈眶。“他們是如今‘7053’的主要旅客。”趙新華説。在她的記憶中,這列往返於淄博市與泰安市之間的綠皮普通旅客列車在50年的停停靠靠有很多變化,比如旅客面孔,再比如主要群體已經由此前以農戶為主向旅客主導轉變,但不變卻有很多。
趙新華説,從淄博到泰山,全程184公里。如果在京滬高鐵線上,基本上半個小時就能跑完。但對於基本上在山區運行、平均時速僅40公里的這列“慢火車”來説,全程運行需要近4個半小時。在她的眼中,跟如今動輒時速幾百公里的高鐵比起來,“7053”就像一位步履蹣跚的長者,雖然風華不再,但卻寒來暑往,每日穿梭於山野的它溫暖着一批又一批的乘客,不曾停歇。
50年光陰流轉,不變的是車廂內的濃濃深情;50年時光飛逝,車廂外的世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旅客群體為例,趙新華回憶,除剛開通時服務鐵路職工外,改革開放以後,這列火車上就多了不少扛着農産品去城裏售賣的農戶。“再後來,進城務工的村民越來越多,每到麥收和秋收時,返鄉的青壯年能把車廂擠得滿滿當當。”她笑言。就這樣,時間來到20世紀90年代,7053次公益“慢火車”也成為沿線民眾外出務工、求學、探親的重要交通工具。其間,沿線農戶們坐著這趟車出山售賣農産品的習慣也一直保留。“在我們車廂內,除旅客、新鮮的蔬菜和穀物外,有時會傳來一聲公雞的啼鳴或鴨子的嘎嘎叫聲……”趙新華説,而此時這列“從淄博站至泰山站車次為7053次,泰山站至淄博站則為7054次”的列車被沿途村民親切地稱為“莊戶列車”。
“帶貨列車”
在趙新華的記憶中,這些充滿煙火氣的場景,即便是進入新世紀後,也經常出現。“不過,這個時候,城鄉建設的快速發展與融合,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出深山,外出務工求學,並漸漸在城裏安家……”她説,從那之後,依託7053次公益“慢火車”,很多老人過起了“工作日住城裏幫子女照看孩子,周末回鄉下老家忙農活”的日子……於是,在這列火車上,拖着大包小包、來來往往的老人便成為旅客的主流。而此時的小火車也成為旅客們經常説的“親情列車”。
時代迅疾,不經意間,趙新華他們突然發現,旅客群體還在變化,“特別是2010年以來,車廂內突然多了很多下鄉趕集、淘寶的城裏人。”
公開資料顯示:這列由濟南鐵路局淄博車務段負責客運任務的小火車,根據不同時段,一般停靠20個站左右,但會途經6個特色小鎮,15個優美的古村落。其間,這列火車更是串聯起了淄川、博山的大片景區,比如齊山風景區、雲明山景區、如月湖濕地公園,還有焦裕祿紀念館(故居)等等。離開淄博進入萊蕪後,鐵路一直向西,最終便能到達泰山腳下的泰山站。
除景區外,依託鐵路線,沿線幾個鄉鎮的市集規模也不斷擴大,來來往往、停停靠靠的小火車更加熱鬧起來。以南博山大集、常莊大集為例,這裡儼然已經成為大山裏最具煙火氣的地方。每逢開集,附近的村民們就會乘坐小火車帶着各類應季山貨、田園時蔬,從四面八方趕來,與那些一同乘坐7053次公益“慢火車”的“城裏人”來一場或發生在車廂、或發生在集市上的買賣。
“與挑擔挎籃的村民一樣,這些旅客來時滿面春風,返程時,幾乎每人都會拎着大包小包的農産品,收穫滿滿……”7053次公益“慢火車”列車員汪迎告訴記者。因此,這趟列車也被這些城裏人戲稱為“帶貨列車”。
汪迎介紹,列車沿線不少山村、鄉鎮發展生態農業,並涌現出蘋果、草莓、獼猴桃、草莓、黑木耳等諸多特色農産品基地,民眾坐上小火車趕農村大集、下車體驗民宿和農家樂,順道買些當地最有味道的土特産,自帶流量的7053次公益“慢火車”也把“帶貨”功能發揮到了極致。
“那可謂一路山風,一路笑語,一路煙火……”汪迎這樣評價。
“旅游列車”
時代向前,7053次公益“慢火車”也迎來了轉型時刻。8年前的那個秋天是一個開始。彼時,淄博本地一家媒體對這列火車進行了一次詳盡細緻的報道,7053次公益“慢火車”也瞬間成為那一年的“網紅”,並登上央視《焦點訪談》和新華社客戶端,且持續受到關注。
“如果説,之前的綠皮小火車是沿途山區幾十個村莊與外界交通的唯一紐帶,是一輛給山區百姓帶來極大便利的‘致富車’‘親情車’的話,那麼,農文旅快速融合的當前,這列慢到能看到枝頭野果的火車已經成為游覽山川美景的‘旅游車’,也成為淄博旅游的一張特色名片。”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一人士&&。
特別是近年來文旅走紅的當下,更多的網絡達人不斷解鎖7053次列車途經的眾多優美古村落及特色小鎮,那些坐落在古老的齊長城腳下、掩映在大山密林深處的美景開始佔據網絡&&……優美壯麗的自然景觀、古香古色的齊魯山村以及山村裏淳樸的鄉親鄉情也迅速吸引了外界目光,也勾起了人們對故鄉的回憶。於是,為了找到回鄉的路,快節奏時代,徐徐開行的小火車成為眾多游客的選擇。
隨着2023年春天的到來,7053次公益“慢火車”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當時,一場“始於煙火,終於文化”的邂逅讓淄博風靡大江南北。短短半年多時間,從“煙火淄博”到“文旅之城”再到“消費名城”的快速轉身中,淄博持續佔據流量風口。
流量加持之下,7053次公益“慢火車”更為忙碌。來自淄博車務段的一名工作人員介紹,這一年多時間內出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很多游客來到淄博打卡後,下一站往往是一大早坐上7053次列車到泰安爬泰山。而那些在泰安旅游的游客,也經常乘坐“7054”到淄博,感受一下這個魯中城市的溫暖與熱情。
“研學列車”
基於此,7053次公益“慢火車”也在各大&&曝光量突增,其中,一則“吃完淄博燒烤去爬泰山”的話題頻頻登上熱搜,播放量高達1099萬次。
以今年清明節、五一節假日為例,淄博再次迎來客流高峰。移動文旅大數據&&顯示:僅5月1日假期第一天,淄博全市旅游景區景點共接待游客156.6萬人次。省外游客累計31.8萬,佔比20.3%,來訪人數數量最多的五個省份為北京、河北、上海、河南、廣東,其中北京游客累計到達4.17萬人次;省內他市游客數量最多的五個市為濟南、濱州、濰坊、青島、臨沂。
數據之下,這趟“慢節奏”的小火車更忙了。統計顯示:今年五一期間,淄博站共有3300多名旅客乘坐7053次列車出行,日均上車人數近700人。其間,為了應對客流高峰,淄博站更是提前做好了客流分析,細化客流組織措施,並動態調整檢票時間,增加站&引導人員,以確保旅客的乘車安全和順暢。“之前是村裏人從大山裏‘走出來’,村民挑着山貨到城裏買,現在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走進去’。可以説,如今乘客中60%以上是游客……”現任列車長徐傳剛告訴記者。
當昔日的“莊戶列車”搖身變成“旅游專列”,這列穿梭於山野鄉間的火車也贏得了更多研學機構的歡心。
“這次,我們就帶領30個小朋友乘坐慢火車去旅游。”山東一研學機構老師邢新成告訴記者,從2022年開始,他們便依託7053公益慢火車組織了十多次研學活動,而這集“農、文、旅、商、交(交通)”於一體的研學方式也得到了學生和家長們的喜愛。
時間流逝,孩子們嘰嘰喳喳的交流中,隨着趙英、王相梅、韓章祥等人的上上下下,停停走走的7053次公益“慢火車”緩緩接近終點站……
3個來小時後,它開始從泰山出發,再次踏上歸途。
接着,伴隨着一個又一個日出日落,7053次公益“慢火車”又五十年如一日地開行在鐵路線上,成為游客探索魯中山區的“新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