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濰坊:玲瓏十笏園 伴與古人游-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5/23 15:42:51
來源: 大眾日報

山東濰坊:玲瓏十笏園 伴與古人游

字體:

初夏時節,十笏園微風習習,靜謐宜人。(十笏園博物館供圖)

  5月14日,微風習習,在一座靜謐宜人的古典園林裏,幾名身着漢服的女子手拈絲帕、團扇遮面,開啟了一場古風穿越之旅。她們身後,“魯東明珠——十笏園”幾個字十分醒目。

  清乾隆年間,濰縣縣令鄭板橋曾寫下詩句:“濰州原是小蘇州”。當年板橋先生的這般感受,行至此處最能體會。“到了山東濰坊,不看十笏園,等於沒來濰坊。”和文物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山東博物館特聘首席專家、濰坊市博物館特聘研究員孫敬明,曾在此辦公24年。他説,從金代到清代,17座著名的濰縣園林中,唯有十笏園碩果僅存,“十笏園是濰坊歷史文化高度濃縮的結晶,是城市的符號和標誌。”

  有着“北國小園之首”之稱的十笏園,始建於明代,原為私家園林。園子熔南北方建築藝術於一爐,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有亭&樓閣等景觀20多處,書齋、塾館等大小房屋60余間,布局嚴謹、疏密有致、小巧玲瓏,喻若十個笏板之大,故名“十笏園”。

  時光流轉,當年的園林變成了集旅游、休閒、商業、文創於一體的地標性旅游勝地。“清凈愜意,終日與古人游”,每每談及十笏園,孫敬明頗為感慨。對這般樂趣,5月14日,記者也深有體會。漫步園中,從“四照亭”開始,仿佛一眼就穿越了百年。在石凳上小坐,可平視假山噴泉,俯看荷花錦鯉,十分愜意。

  一方小園林,何以名天下?在行走中,記者探尋着它的文化“密碼”。園中的景點名稱、匾額楹聯大都源於詩文、典故,石刻木聯均出自名家之手,回廊中還嵌有鄭板橋所畫蘭竹石刻數種。金石家陳介祺、狀元王壽彭和曹鴻勳、史學名宿張昭潛等眾多名流賢士都在此留下了詩書題刻。

  “當時山東半島的名流雅士,大都與十笏園的人有交往,並留有佳作。”孫敬明説,正所謂園以蘊文、文以名園,十笏園也因此更像座園林與書畫詩文交相輝映的藝術館,教化影響了數代人,“這裡雖沒有驚艷世人的鎮館之寶,卻是研究園林文化、地方民俗風情、人文歷史藝術的珍貴文物。”

  近幾年,十笏園博物館開發了中小學研學課程,寓教於游,讓孩子們在古建築中“閱讀”文學、歷史,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濰坊市多次對十笏園進行整修和擴建。一些房間也被改造為展廳,設有中國園林、濰縣園林、金石拓本等展覽。同時,引入非遺傳承人開設金石微雕、核雕、刺繡、砸銅4個非遺工作室,讓游客在賞玩同時,領略和體驗非遺文化。

  古園的有機更新和活態傳承,遠不止於此。今年清明假期,一場花朝節,讓十笏園再次“出圈”,身着漢服的游客與“花神”們一同在園中巡游、投壺、插花。今年,十笏園陸續推出花朝節、風箏簪花DIY、集文創章冊等活動,成為新晉古風打卡地。園外的商鋪也瞅準商機,除了售賣團扇、折傘,還衍生出漢服租賃、國風粧造、圍爐煮茶、國風婚禮等新業務。

  “讓游客不單欣賞景致,還沉浸式體驗,提高游客黏性,是我們創新的題中之義。”濰坊市博物館專職副書記王國棟介紹,在追求古老與現代的巧妙融合下,十笏園博物館線上開設百年滄桑十笏園、微園林等多個長期欄目,線下打造十笏大講堂,傳播古園背後的人文歷史底蘊。

  為保護十笏園古建築群,2015年,濰坊市建設十笏園文化街區。“街區利用多條歷史街巷構建主要展示路線,串聯起鄭板橋紀念館、十笏園、文昌閣、關帝廟等景點和建築,文化資源豐富,古跡眾多。”濰城區文化和旅游局局長王偉利説,通過旅游功能提升、文化功能提升、商業活力復興、傳統居住功能恢復、傳統文化傳承,打造集傳統居住、傳統商業、文化旅游、文化交流與展示、特色手工業於一體的創新型傳統文化街區。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