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定制全科人才,不只為了“修文物”-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5/20 16:35:40
來源: 大眾日報

山東:定制全科人才,不只為了“修文物”

字體:

  近日,《山東省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養實施辦法》&&,提出將用5年時間,為縣(市、區)及以下文物保護事業單位共計培養不超過300名文物全科人才。

  “300名人才就像300顆種子一樣,助力基層文物保護事業發展。”這一政策的&&,得到基層文保單位的熱切回應。

  老專家退休後,誰來接班

  談及文保工作,日照市嵐山區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玉娜直言“缺人才”。

  考古工作專業性強,僅就考古項目來説,涵蓋考古前置勘探評估、考古發掘、考古成果整理闡釋、文物修復及活化利用等一系列工作。近年來,嵐山區先後完成了堯王城遺址、新華村遺址、大朱曹村遺址、大莊子墓地、李家莊子遺址等項目的考古發掘。張玉娜告訴記者,由於基層缺乏專業人員,不少工作是在上級單位和專業機構的支持下完成的。

  其中,新華村遺址發現填補了日照市宋金元時期歷史時序研究空白,因是沿海地區較重要的聚落居址,對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張玉娜説,因為當地缺乏具備多學科專業知識的人才,關於遺址中出土茶盞等器物的整理保護及茶文化研究,目前還有待進一步推進。

  濟南市章丘區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擁有9000多平方米的展陳面積,近2.6萬件館藏文物涵蓋了新石器時代以來的精品文物,包括陶器、瓷器、青銅器、玉石器等。章丘區博物館副館長王亮告訴記者,按照一級館的要求,博物館需要開展更多社教活動、舉辦更多展覽,但人才的缺乏,導致基層博物館開展這些工作遇到了難題。

  乳山市境內文物古跡眾多,文化遺存豐富,遺跡種類齊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共登錄各類不可移動文物298處。這些文物的考古、調查、發掘、修復等工作,主要由乳山市文物保護中心負責。

  乳山市文物保護中心文博科負責人孫繼猛,在文保工作一線幹了近40年。他告訴記者,基層文保單位在考古工作中,需要專業的考古勘探、發掘人員;在博物館工作中,需要博物館學、器物研究、文物修復等方面的專業人才。“目前的文保專業人才,一般都在地級市及以上的文保單位工作,能到縣級文保中心的很少。”孫繼猛説,乳山市文保中心原來有一位文物修復老專家,但這位專家退休之後,文物修復工作就沒法繼續開展了。

  免費培養畢業“入編”,只為留住人才

  山東是文物大省,有4處世界文化遺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68處,居全國第一,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近1萬處;全省國有可移動文物558萬件,已備案各級各類博物館735家,博物館總量、一二三級博物館數量、革命類博物館數量等均居全國第一位。山東文物數量多,博物館分佈廣,文物保護任務繁重,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自然更為迫切。

  2022年,山西省率先啟動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養工作後,給基層文保人才培養提供了思路。今年4月,省文化和旅游廳等六部門聯合&&《山東省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養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提出用5年時間為縣(市、區)及以下文物保護事業單位共計培養不超過300名文物全科人才,重點向省內9個文物大市、20個文物大縣傾斜。文物全科人才每年由山東大學通過高考選拔招生錄取,招生專業為考古學。定向培養的文物全科人才本科4年在校學習期間免除學費、住宿費,並由省財政給予一定的生活補助,入職時簽訂事業單位人員聘用合同,納入事業編制管理,最低服務年限為5年。

  省文化和旅游廳人事處副處長錢玉新告訴記者,他們在調研中發現,文保單位人才短缺,主要體現在有全科專業知識背景的人員缺少。以文物修復工作為例,修復一件文物需要了解其歷史,能制訂專業修復方案,同時還得有一定修復操作層面的技能,沒有全面、過硬的文保專業背景,這項工作很難展開。

  在《實施辦法》中,對文物全科人才的定義是熟練掌握歷史、考古、文物保護、文物與博物館等方面的專業理論知識和一定實踐操作技能的專業人才。為做好文物全科人才培養,山東大學將單獨編班,科學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強化實踐教學,突出多學科交叉融合,確保培養質量。

  “山東大學是‘雙一流’高校,考古學、歷史學等是山東大學的優勢學科。《實施辦法》‘每年培養不超過60名’文物全科人才的規定,也是為了保證師資力量和培養質量。定向培養期間,全省文保系統的考古研究院、博物館、古建築保護研究院、文保中心等會為學生提供大量校外實踐基地的各種實習機會。”錢玉新&&,這批學生畢業時,既有專業的理論知識,又有一定的文保、考古操作技能,入職基層文保單位,能很快上手展開工作。

  《實施辦法》明確,定向培養的文物全科人才在校期間所需學費、住宿費和生活補助,由省財政按每生每年10000元的標準單獨足額及時撥付高校。學科優勢、免費培養,加之畢業即“入編”,這對許多學生來説頗具吸引力。“全國各地對考古、文物保護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都在不斷增加,從省級到基層,文保單位都面臨招聘難題。”錢玉新説,“定制”文物全科人才,就是為了針對性破解文保單位“招聘難”,從而為基層文保工作留住根脈。

  “300名人才就像300顆種子一樣”

  定向培養文物全科人才,王亮認為“絕對是大好事”,非常有助於緩解基層文保單位人才短缺的情況。張玉娜對此同樣十分期待:“有了人才,很多工作就能先幹起來,文物保護事業就能再往前推進一些。”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基層文物保護非常需要“萬金油”式的人才——什麼都要懂,什麼都有研究。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養,準確抓住了基層文保工作的“痛點”。

  孫繼猛告訴記者,他們已根據工作實際,申報了文物全科人才的需求數量,“文物全科人才肯定會非常受歡迎。我們希望不僅能夠‘引進來’,更要‘留得住’。”

  錢玉新也提及,與山東大學合作培養文物全科人才,最終的目的不僅是培養專業修復技工,而是有專業技術能力,又能對基層文物保護事業規劃發展提出創新性思路的高層次專業人才,“300名人才就像300顆種子一樣,以點帶面帶動一大片,助力基層文物保護事業發展。”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