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員王瀚楠抱着幼兒衝進醫院。 濟南交警供圖
即將臨盆的孕婦,被困在了濟南晚高峰的茫茫車流中,濟南交警兩名鐵騎隊員緊急開道,3分鐘便將其送醫;外地小孩意外斷指,鐵騎隊員縮短28分鐘送他去醫院;四輛警用摩托護送救護車用11分鐘跑完30分鐘車程……這樣的緊急救助場景在濟南經常上演。“這才是交通警察該有的樣子,你們是黑夜裏的一道光。”這些報道的評論區,有網友這樣留言。
疾馳在“生死之間”,為傷員開闢“生命的通道”,這支特殊的交警隊伍又有怎樣的故事?近日,記者蹲點採訪了濟南鐵騎隊員的“大本營”——濟南交警城市高架路大隊。
一次風馳電掣的救援
4月的一天傍晚,濟南英雄山立交上,濟南交警城市高架路大隊三中隊中隊長趙輝正帶領數名鐵騎隊員,在此處開展交通整治,這是他們對路面的“常規檢查”。
這種時候,喧囂的車流反倒是一種平靜,直到趙輝隨身攜帶的對講機裏,傳出了指揮中心同事的熟悉聲音。“有個孩子斷指骨折,報警人留下了家屬電話,你們快去&&一下”。言簡意賅。放下對講機,趙輝明白,自己又該出發了。
對臨沂市民郭強(化名)而言,這註定是他畢生難忘的一天。兩歲侄孫的小手捲進了農藥噴灑機,一根手指夾斷、兩根手指挫傷,當地醫院條件有限,無法醫治。醫生告知郭強,受傷後的6-8小時內,是斷指再植手術的“黃金時間”,這意味着,接下來的每分每秒都是“倒計時”。
“你們快去濟南,山東省立醫院手足外科的水平很高,或許能保住孩子的指頭。”疾馳在高速公路上,郭強回想起醫生的話。
駛出臨沂,駛過泰安,行道樹向身後急速退去,他們所在的位置離濟南市區只有半小時車程了。快一點、再快一點……然而,車窗外的斜陽,不由分説地提示着晚高峰的來臨。
“如果堵在路上,那可怎麼辦?”心急如焚的郭強,只得向濟南的親友求助。
親友為郭強撥打了報警電話,指揮中心又將任務下發給趙輝。
“我們還有十多分鐘就到市中收費站。”郭強的鄉音濃重。
濟南的城市高架路,連接着9個高速收費站,市中收費站是其中之一。時常執行救助任務的鐵騎隊員,腦海裏就像有一幅將收費站與醫院“緊密相連”的“路線圖”。“你們六個組成護送小組,現在跟我走!”趙輝向隊員們説,毫不猶豫。眾人戴上頭盔,跨上摩托車,引擎轟鳴,一齊飛馳而去。
時針漸漸指向16時30分,又一輛機動車駛出市中收費站,趙輝等人還是沒有見到郭強的車。趙輝也不禁焦急起來,催促隊員盡快與郭強&&。
“交警同志,我們已經出興隆收費站了,現在應該怎麼走?”原來,不熟悉路況的郭強,誤從興隆收費站駛下了高速。
情況緊急,好在趙輝已經歷過不少類似的“陰差陽錯”。烙印在心的“路線圖”中,另一條路明亮起來。
“你們跟緊導航,走二環南路、順河高架,從經七路下口下。”趙輝向郭強説,“我們在英雄山立交東向北匝道處接你們。記得打開雙閃!”“排兵布陣”的時候到了,趙輝安排三人在前引導,三人在側翼及後方護衛,一個“堅不可摧”的鐵騎“方陣”即刻成型。
16時48分,趙輝等人終於與郭強成功會合。警笛鳴響,警燈閃爍,六人小組各司其職,三名“前鋒”預先前往英雄山路立交、玉函立交、桿石橋路口等重要節點,隨機應變,進行卡控;三名“側翼”護衛在郭強的車輛周邊,在車流裏靈活穿梭,不時抬手示意社會車輛讓行。
郭強緊握着方向盤,看到前方的車輛如潮水一般向兩側散去。一個極有可能引發擁堵的匝道口到了,好在早有鐵騎隊員以自身為障,截住了螞蟻般密密麻麻的車流;一個需要等紅燈的十字路口到了,好在早有鐵騎隊員跳下摩托車,臨時指揮交通……行駛在這條鐵騎隊員們開出的“應急車道”上,郭強離開了“高速”,卻始終保持着“高速”。
“您已抵達終點,導航結束。”車載導航的電子音就像考試結束的鈴聲,17時,郭強抵達山東省立醫院中心院區。在交警部門的協調下,醫院已為受傷的孩子開闢了“綠色通道”。
“這裡不能停車,你們先去把車停好,我帶孩子去急診。”鐵騎隊員王瀚楠説。他抱過孩子,衝向外科診室,醫護人員隨即對孩子的傷處進行了初步處理。
離開了親人的懷抱,加之傷口疼痛,幼兒哭泣起來,王瀚楠笨拙地安撫着他。走入診室的郭強看到這一幕,連聲説着謝謝,心裏那根緊繃的弦終於稍稍放鬆了一點。
將孩子交到郭強手裏,王瀚楠與隊友們便告辭了。將行駛時間縮短了足足20分鐘,他們的使命已經完成。
救死扶傷的醫院“前哨站”
“孩子現在的情況如何,手術成功了嗎?”第二天清晨,王瀚楠依照慣例向郭強致電。“醫生説一切順利,我們還在醫院,等孩子慢慢恢復。”電話那頭,郭強的聲音透着欣喜,這頭,王瀚楠也松了口氣。
戴着眼鏡的王瀚楠看上去有些學生氣,這個25歲的年輕人,是2021年的首批春季入伍士兵。因為喜愛駕駛摩托車,去年3月退役後,他加入濟南交警的鐵騎隊伍,成為了三中隊年齡最小的隊員。
“對那些急需幫助的人來説,我們就是醫院的‘前哨站’。”王瀚楠説,“我們所做的事,就是與時間賽跑,為他們爭取更多生的希望。”
與救死扶傷的醫護人員類似,有時即使鐵騎隊員竭盡全力,也未必能挽救他人於危難之中。
“今年年後,我護送了一位斷掌傷者,他的上半個手掌全都沒有了。”王瀚楠向記者回憶説,“他用自己的另一隻手拿着斷掌,就這樣從棗莊舉到了濟南。”王瀚楠送其到達齊魯醫院後,傷者五十多歲的父親以下跪的方式表達謝意,王瀚楠卻只覺得五味雜陳。
“其實,這個人斷掌的時間已經超過了八個小時,他們自己也清楚可能接不上了,但還是想來齊魯醫院碰碰運氣。”時至今日,談及此事,他依然有些唏噓。
駕駛警用摩托車近7年的“老鐵騎”趙輝,在初次接觸這份職業時,便直面了生命的無常。
“2017年的冬天,我們護送了一輛來自德州的救護車,車上載着一名遭遇交通事故、胸部受到碾軋的女孩。”趙輝説,“那是我第一次參加救助,感覺非常緊張,摩托車也開得特別快,幾乎就要失控。”
有驚無險地抵達醫院後,趙輝拉開了救護車的車門。他看到了躺在擔架床上的女孩,聽見了醫療設備令人心顫的滴滴聲。
“我記得,女孩的臉沒有一點血色,可雙眼卻炯炯有神。”趙輝回憶説,“那雙眼睛緊盯着我,裏面寫滿了求生的慾望。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目光。”這個情景在趙輝的腦海裏揮之不去,他與隊友商量着,買些東西到醫院探望。
次日,忙於其他事務的趙輝,看著從醫院返回的隊友那欲言又止的神情,心像墜了鉛塊。“隊友告訴我,那個孩子凌晨就去世了。”趙輝説,“我們兩個人在辦公室抱頭痛哭,心真是太疼了。”
而今四十多歲的趙輝,一張國字臉被陽光曬得黝黑,他經常爽朗地笑,説起為何選擇做交警,給出的答案是“海軍的帽子和交警的帽子都是白色的,這是一種情懷”。可當他説到女孩的年紀,語調便明顯地遲滯起來。“她當時才八歲,假如活到現在,也該上中學了。”趙輝有些艱澀地説下去。
生命脆弱,生命卻也堅強。從濟南交警城市高架路大隊成立時便加入進來的鐵騎隊員楊柳欣,便親眼見證過“絕處逢生”的奇蹟。
“我曾經救助過一位14歲的農村姑娘,她因家庭矛盾而輕生,喝下了好幾口‘百草枯’。”楊柳欣説,“百草枯”是一種劇毒的農藥,服後致死率極高,“我送她到達醫院以後,醫生説,她活命的可能性只有約20萬分之一。”
醫生的話就像下了“判決書”,可誰也沒料到,一個多月後,女孩的父親竟打來電話,説女兒幸運地存活下來了。楊柳欣先是難以置信,而後又深感欣慰:他們贏得了這場與死神的“賽跑”。
記者了解到,鐵騎隊員所護送的傷病者,多是身患重症,或者遭受意外傷害,急需就醫的人。這其中,斷指、斷掌的傷者佔了相當大比例,鐵騎隊員們疾馳在生死邊緣,他們的分秒必爭,就像為溺水之人拋出浮木,而這種帶有救死扶傷的工作性質,也成為鐵騎隊員們不懈奔忙的幸福之“源”。
鐵騎是如何“煉”成的
穿着熒光綠的騎行服,騎着大排量的警用摩托車,鐵騎隊員可以説是濟南交警的“門面”擔當。這道平安“風景線”的背後,是“硬核”的選拔標準。
濟南交警城市高架路大隊二中隊隊員於憲銳和楊柳欣,於2017年8月通過社會招聘的方式進入濟南交警直屬大隊,是鐵騎隊伍的“早期”成員。“我記得當時報名的共有640人,初步篩選後就淘汰了許多。”楊柳欣回憶説,“隨後,就要進行‘大比武’,不僅要比騎行技巧,還要拼駕駛速度。”經過層層選拔,只有20人進入直屬大隊,入選比例僅約3%。
如願入選後,擺在鐵騎隊員們面前的,是長時間的嚴格培訓。
“那時,我們的集體培訓長達54天。”於憲銳對7年前的經歷記憶猶新,“起步、停車、繞樁、隱蔽駕駛等駕駛技巧,還有指揮、引導、提速、降速等交警的專屬手勢,都是我們的‘必修課’。”
同很多人一樣,於憲銳在成為鐵騎隊員之前,就是一名“弓馬嫻熟”的騎行愛好者,“上手”起來相對容易些,但對於那些“零基礎”的“小白”而言,則要從最基礎的“扶車”練起。
“學會了扶車,也就相當於初步‘征服’了摩托車。”於憲銳説。通過這項訓練,摩托車“新手”會感到越來越踏實,不再懼怕眼前的“大傢伙”。
培訓完畢,鐵騎隊員們被批准“上路”,這也意味着他們獲得了執行救助任務的“資格”。2017年,濟南交警鐵騎隊伍的救助機制尚不完備,求助者多是在巡邏途中偶遇,能通過電話提前&&的很少。在面臨這樣的“人生第一次”時,即便經歷了長時間的練習,手忙腳亂也是新隊員的常態。
楊柳欣向記者回憶,自己首次接到救助任務時,“路還不熟,只能開着導航去,到了醫院以後,也不知道該去門診還是急診,打聽了很久”。
於憲銳也有同感:“執行救助任務通常需要團隊合作,起初,隊員之間配合得還不夠好,大家經常傻乎乎地往前衝,在路口卡控的銜接上還不是很流暢。”
穿行於城市的車流中,駛過一年四季、烈日雨雪,隊員們逐漸放開了膽子、形成了默契。他們發現,傷病者要去的基本都是濟南的大醫院,路線相對固定,救助任務“高發”的時段,則主要集中在早、晚高峰。
2021年2月,濟南交警城市高架路大隊成立時,於憲銳和楊柳欣已經算是鐵騎隊伍裏的“老人”,也摸索出了一些救助“竅門”。
楊柳欣打開手機,向記者展示了他所編制的“路線圖”,這些路線連接着機場、高速收費站和醫院,所需時長均在20分鐘以內,是救助傷病者時的最佳選擇。這位30歲出頭的青年,早已褪去初入鐵騎隊伍時的青澀,進入城市高架路大隊兩年半,他共負責救助任務46起,位列大隊救助榜榜首。
“危難時刻,濟南交警永遠不會讓人失望。”社交&&上,有網友在鐵騎隊伍的救助視頻下這樣留言。挂滿走廊的錦旗彰顯着這支“鐵血”隊伍的榮譽,榮譽的“背面”則是高速行駛時暗藏的危險。
楊柳欣在執行救助任務的過程中,便曾遭遇險情。“有次我護送傷員到達齊魯醫院附近,見到前面有行人,就稍微一讓,後面的車輛沒有剎住,把我的車牌都撞折了。”楊柳欣説。他的一位隊友亦曾在救助過程中受傷:“當他護送着求助車輛,行駛至省立醫院附近時,沒剎住車,栽倒在花壇裏,差點扎到眼睛。”
“假如説汽車是‘鐵包肉’,摩托車就是‘肉包鐵’,危險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於憲銳説,“每一個轉彎、每一次卡控,能否處理得當,直接關係到傷病者的就醫速度,也影響着我們的人身安全。”
他用一個“急”字形容鐵騎隊員執行任務時的心情:“從高速收費站看到受助車輛駛出時,我們的精神會在瞬間緊繃。在前往醫院的路上,如果某輛車沒能在示意下及時讓行,我們的心一下子就揪起來了,只能大聲地呼喊,用話語和表情讓駕駛人知道事情的嚴重性。”
儘管已成“熟手”,於憲銳依然覺得,每次救助都是驚心動魄的。鐵騎隊員近130次/分鐘的心率,與道路通暢時高達180邁的駕駛速度,是“驚心動魄”的直觀反應。
在關鍵時刻,他們無暇考慮自身的安全問題,如趙輝所説,“也許事後回想起來會覺得有些後怕,但經歷得多了,就感到這種事很尋常。這是我們身為人民警察的職責”。
“滾動式護送”讓任務順利完成
鐵騎隊員大都是正值“當打之年”的青年;作為鐵騎隊員的“大本營”,“誕生”於2021年的濟南交警城市高架路大隊也顯得格外“年輕”。
年紀雖輕,責任卻重。這支隊伍專門負責濟南城市快速路的管理,承擔着事故預防、秩序整治、扶危助困等各項工作職能。“濟南的城市高架路已形成‘兩橫三縱’的路網格局,單程長度達到128公里,連接着9個高速收費站。”濟南交警城市高架路大隊大隊長李洪振介紹説,“這意味着我們的‘戰線’比地面的交警隊伍拉得長,也對我們的出警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今,濟南交警城市高架路大隊共有17名民警、73名輔警。走進大隊駐地,大排量的摩托車停放得整整齊齊——這是隊員們人手一輛的“執勤幫手”。
在趙輝看來,二輪摩托車的機動性與靈活性,是四輪警車望塵莫及的,隊員們可以駕駛着摩托車穿越情況複雜的路段,以最快的速度到達出警地點,幫助他人解決問題。
於憲銳就曾經騎着摩托車逆行通過隧道,救助了一位突發腦梗的老人。“那會兒正是早高峰,當我們接到報警時,求助者已經堵在玉函隧道中。”於憲銳説,“假如我順向行駛、繞進隧道,會耽誤很長時間,所以我直接掉頭,開着警燈逆行進入玉函隧道。”見到警用摩托車逆行而來,兩側的社會車輛都盡量靠向路邊,在路中央為老人留出了一條“生命通道”。最終,老人順利抵達醫院,轉危為安。
當遇到類似的突發狀況,“單兵作戰”是常事。不過,如果有充裕的準備時間,鐵騎隊員們通常會採用團隊協作的方式護送傷病者。此時,他們往往會採取“滾動式”的護送方法。“假如説有兩個人組成一個護送小組,那麼1號車要前往第一、三個路口進行動態卡控,2號車則前往第二、四個路口,以此類推。”趙輝解釋説,在他看來,2-3人的護送小組是較為理想的配置,“隊員之間進行配合比較容易,不僅能保證受助車輛順利行駛,也能盡量減少對社會車輛造成的影響。”
這種“滾動式護送”的模式,是鐵騎隊員們在無數次的“奔馳”中總結出的經驗。鐵騎隊伍成立以來,交警部門也在不斷進行積累、復盤,逐漸形成了一套閉環的工作機制。
“具體説來,指揮中心接到報警電話後,要確定報警人信息,而後根據報警人位置,協調附近的警力前去對接。”李洪振説,“同時,我們會對通行路線進行提前評估,挑選出最佳的行駛路線,再通過警醫聯動機制把患者的信息提前告知醫院,讓醫護人員及時做好手術準備。”
作為山東省的省會,濟南的醫療資源較為豐富,來濟求醫的人也數量繁多。成立至今,高架路大隊共救助群眾811起,出動警力兩千餘人次。平均下來,鐵騎隊員們大約每兩天就會完成一次救助任務。隨着時間推移,這些數字仍在增長,它們是一次次“生死競速”的見證。
趙輝覺得,救助任務的圓滿完成,離不開泉城市民對交警工作的支持與配合。“社會車輛的駕駛員,在看到鐵騎隊員的手勢後,通常都會主動讓行。”趙輝説。在此意義上,傷病者的快速就醫,既是鐵騎隊伍的職責所在,也離不開社會的溫情。
在鐵騎隊員們的眼中,傷病者從來沒有差別。“我們的救助渠道是面向所有群眾、24小時暢通的。”李洪振説,“如果你有緊急的事情,不妨撥打110或122,説清楚自己的訴求。在警情指令到達大隊以後,我們就會做好接警和出警的準備。”
假如有一天,您駕車行駛在濟南的城市道路上,聽到了警笛聲,看到了那些風馳電掣的颯爽身影,不妨向右變道讓行,與鐵騎隊員們共同演繹泉城的溫暖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