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村想了解種土豆,可以把農田託管……”近日,在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碑廓鎮微信群裏,“種土豆”成了熱門話題。
這個話題的源頭,是種植戶劉彩芹預計出去兩千萬元的訂單土豆。
5月,劉彩芹管理的土豆相繼進入盛花期,再過一個月土豆成熟,收穫後的土豆將發往上好佳、百事等品牌,加工成各類薯片,走進千家萬戶。
“今年在全區承包了約5000畝土豆,每畝平均能産7000斤以上,都是訂單式,保底1斤賣七毛多,能賣個2000多萬吧!”劉彩芹盤算起來。
這位種植大戶卻是“半路出家”。“我17歲開始幹木工,想想自己年紀大了,繼續幹木工力不從心,就找到搞大規模種植的朋友了解新路子。”51歲的劉彩芹回憶,那時“鄉村振興”“農田託管”“種養結合”一系列新鮮詞彙涌入大腦,“辭職回鄉”搞種植,事就這麼成了。
“從此過上了靠天吃飯的日子!”劉彩芹改行第二年就碰上了澇災,因缺乏管理經驗,面對遭遇“爛場雨”的小麥和只長棒子不結籽的玉米,他看在眼裏、疼在心裏。“還是要多學習,看看別人是怎麼幹成的。”劉彩芹認為,自己前兩年白忙活是因為缺少系統性學習,於是他到處打聽,並時刻注意着哪些農作物適合生長在嵐山。
在青島考察時,劉彩芹結識了上好佳的區域經理,了解到“大西洋”澱粉馬鈴薯是製作薯片、澱粉、全粉等重要的原材料,只要土豆合格,“上好佳”訂單全收。“能行!嵐山靠海,具有海洋氣候的特點,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地表濕度相對較大,土地常年恒溫25度左右,在這裡種植土豆合格率一定高。”劉彩芹立刻簽下一筆合作。
説幹就幹,劉彩芹把50畝小麥田改種土豆,從種子挑選開始學習,播種、用肥、上水、防蟲……想長久走下去,就必須在技術方面創新,他結合土地性質創新滴灌,不僅灌溉的速度快、範圍大,也節省很多人力物力。劉彩芹夫妻每時每刻窩在地裏摸索了三年,功夫不負有心人,過去的“望天田”變成了豐收田,不止上好佳對他的土豆讚不絕口,百事等企業也預約起訂單,從50畝土豆田到如今5000畝,劉彩芹樂開了花。
訂單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嘗到“甜頭”的劉彩芹和鄉親們分享起“訂單式種植”模式。“訂單式種植是與企業簽訂訂單,農戶們種植的澱粉薯連大帶小全收購,省去賣薯難的困難,保障了咱農民的收益。”劉彩芹介紹,該模式有利於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種植,提高生産效率,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劉彩芹的故事是嵐山推進農業綠色高質高效迭代升級、多措並舉發展特色優勢産業的縮影。近年來,嵐山區實施農業龍頭企業提振行動,推動農業全産業鏈發展,村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以上的行政村達到70%,村民增收的道路越走越寬,鄉村振興的風景更加多彩。(王建煒 周逢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