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柳子戲到了骨頭裏,如果哪個村裏有唱柳子戲的,不管多遠我都要去聽,柳子戲的聲腔很迷人啊!”日前,在採訪山東省鄆城縣隨官屯鎮呂月屯村的周孔哲時,他一邊激動地説,一邊哼起來柳子戲的“平調”曲牌中的一支曲子。説到激動處,76歲老人幾度哽咽。
在同村劉兆亮的家中,這位83歲的老人是該村健在最後一位柳子戲演員。
“再不培養年輕的柳子戲演員,這個劇種恐怕要絕後了!”老人和筆者談起柳子戲時一臉的憂慮,對柳子戲的未來充滿擔憂。當他得知我們是縣委宣傳部、縣文旅局專門來調研挖掘保護柳子戲的,老人欣慰地笑了。
“柳子戲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具有600餘年以上的歷史,戲曲史所稱‘東柳、西梆、南昆、北弋’的東柳,就是山東柳子戲。2006年5月它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被稱為戲曲的‘活化石’,柳子戲與鄆城有着解不開的深厚淵源。”對柳子戲頗有研究的鄆城人黃克建先生説。
鄆城是柳子戲的發祥地,是魯西南地區柳子戲活動的中心區域,是柳子戲的故鄉。這裡的柳子戲博采重長,兼收並蓄,經過歷代戲曲工作者加工提煉,逐漸發展成為比較完整的戲曲聲腔藝術和演唱體系,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為了保護傳承好優秀傳統戲曲文化,近年來,鄆城縣把戲曲進校園作為保護措施之一,不僅豐富了學生們的文化生活,還增強了學生的綜合素質。陳坡鄉希望學校就是將柳子戲引入校園之一。
“現在學校有80多名學生學習柳子戲,周一、周三上藝體課時,教學生學唱柳子戲。經過系統的訓練,一些學生的唱腔、招式已經有模有樣。”在鄆城縣陳坡希望中學調研時,戲曲教師尹茂生説。這位75歲的先生原是一名小學退休教師,也是柳子戲傳承人,2009年退休後,被陳坡鄉希望學校聘請為學校戲曲隊客座教師。
該學校還聘請了幾位和尹茂生一樣的客座戲曲教師,為學校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柳子戲人才。該校在戲曲進校園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2014年被山東省柳子劇團確定為“柳子戲傳承基地”,2015年,被山東省柳子劇團授予“柳子戲藝術傳承基地”,並為省柳子劇團培育輸出了十余名柳子戲優秀學員,2018年入選第二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
説起柳子戲的傳承保護,鄆城縣順意柳子劇團團長徐德印感慨良多:“因為柳子戲曲牌、唱腔、調門非常多,現在學習柳子戲仍然依靠口傳身授為主。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柳子戲演員非常難,至少需要五六年才能登&演出。作為鄆城縣順意柳子劇團團長能夠把柳子戲傳承下去是我最大的心願,也是我最操心的事。”
今年60歲的徐德印是柳子戲省級非遺傳承人,他從十五歲開始學習柳子戲,憑藉着對柳子戲的一腔熱愛,一直堅持到現在。2005年,徐德印自籌資金購置戲箱道具,召集組織民間的柳子戲藝人成立柳子劇團,並在2015年8月正式註冊成立鄆城縣順意柳子劇團,是鄆城縣唯一官方註冊的專業柳子戲劇團,常年在周邊農村為百姓演出。
為把柳子戲更好地傳承下去,徐德印在縣文旅局等有關部門支持幫助下,經常去江河外國語實驗學校、南城中學、房村小學、東關小學、黃泥崗中學等學校開展柳子戲傳承教學工作,先後培養了十余屆柳子戲愛好者畢業生,總數達700餘人,使鄆城古老的柳子戲煥發出又一次青春。
近年來,為了使鄆城縣的柳子戲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發展,該縣專門制訂了柳子戲五年保護計劃,多次組織有關工作人員對柳子戲進行挖掘整理,將有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有關資料彙編成冊。同時鄆城縣借助學校這個&&實施傳承教育,讓古老的柳子戲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在孩子們的心靈深處播下戲曲的種子,以期長成參天大樹,守望著歷史,傳承着希望。
千年鄆城,古縣的粉墨傳奇,與傳奇的粉墨古縣,古今交融,深情演繹,延綿千載。(趙考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