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一家民俗博物館的郭新成正在調試收來的留聲機。
“85後”木雕手藝人郭新澤(左)正在授課。
山東濱州陽信縣東南部,黃河水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水落坡凸,得名“水落坡”。
60多年來,當地村民從販賣舊傢具,到轉型為仿製古典傢具,使得一個小鎮實現了“收全球、賣全球”的壯舉。據統計,全鎮總人口6萬人左右,從事“老物件生意”的人佔其中一半,年銷售額約有60億元。
近日,記者實地探訪水落坡鎮,叩開時間的門窗,探尋水落坡古典傢具和民俗文化産業因何而起、為何而興,未來發展又將走向何方。
小三輪拉來一個産業
從陽信出口駛下高速西行,路邊帶有“古典傢具”“民俗博物館”字眼的招牌漸漸多了起來,商戶皆敞開着大門,把各種“上年紀”的物件從店內鋪展到屋外。
在業內人士看來,100公里以內的傢具款式趨同,超出這個範圍,才會顯現出差別。如果不是因為地域之間的流轉,古舊傢具大概只能塵封在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
水落坡的傢具産業萌發於20世紀60年代,興起於80年代。
改善貧窮生活,是驅使老物件流轉起來的直接動力。大張村村民張丙德不僅開起古典傢具公司,還擁有一家金絲楠木博物館。據他回憶,以前村民平均下來只有一畝地,勉強能解決溫飽問題。二手生意徹底改變了村民的生活,大家紛紛蓋起新式二層樓房,富起來的村民為村莊修橋修路、捐資助學。
起初,村民騎着毛驢到天津收舊傢具,帶回家後涂漆上光,舊傢具“搖身一變”成了搶手貨,加價售出或是留為自用。再後來,村民發現農村裏散落的炕桌、太師椅、八仙桌也是城裏人熱衷收藏的古董,他們就騎着三輪車前往全國各地回收,偏遠的山區或者島嶼都會涉足,一來一回之間,拉來了新産業。
小鎮上的從業人員走遍全國各地甚至海外回收中式傢具,也順道帶回瓷器、字畫等老物件,量的積累很快讓水落坡這塊招牌在古典傢具、收藏業內傳開,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轉集散地”。
生意越來越紅火,一個無法規避的問題也擺在從業者面前:老物件資源終歸是有限的。
上世紀90年代,找到商機的村民,開始找村內的老手藝人拆解、研究古典傢具,逐漸從中琢磨出製作技巧,進行批量生産,完成了從收舊修舊到新作如舊的轉變。
至此,水落坡古傢具市場逐漸形成“購買→修復→仿製→銷售”模式,古傢具、倣古傢具産品佔據北京、上海市場的“半壁江山”,遠銷海外30多個國家,年銷售額約在60億元。
土生土長的收藏家
如果説橫店最不缺演員,那麼水落坡最不缺的就是老物件。
光是一個店家自己的存貨就足以讓幾個民俗博物館開張,除了吸引前來“淘寶”的游客,這裡亦是酒店、茶室、景區、劇組的採購首選,優勢在於能夠快速“一站式配齊”。
做過木匠、賣過傢具,後來幫人開三輪拉貨,郭新成如今經營着一家佔地2000多平方米的民俗博物館,從業二十多年,他經手過至少十萬個老物件,現在都按照主題擺放在具體展廳內,等待買主上門。
郭新成坦言,在水落坡做生意的人,基本是靠一步步收集“摸出”經驗。一開始收來各式各樣的物件,大家並不知曉其中價值,“好貨”沒能收到或是被人低價買走也是常事。現在他收來物件,一定不會急於轉手,先研究透了,再談買賣的事,實在稀罕的玩意兒索性留在家中,“修修還能用”。
和收購者打交道的過程中,郭新成漸漸能從造型和材質等方面判斷物件年代,不善言辭的他,講解起老物件背後的故事時頗有一套,不時還親自上手還原使用場景。
年輕的手藝人回來了
批量收購舊傢具、老物件背後,是大量舊屋拆遷的縮影,意味着人口的遷移。收集舊物的村民有時一拆就是整間房,將東西拉回村後,再把不同的舊物件分揀出來,供應給店舖。
近些年,村子裏陸續回來了一些年輕人,他們做起直播帶貨,設計方向貼近流行審美,通過將門板打造成桌面等巧思,老料新做,架起物與物之間微妙的&&。
2019年,“85後”木雕手藝人郭新澤選擇在家鄉成立工作室。
與木頭為伴的日子裏,手藝人需要與多達幾百種榫頭、卯眼結構交手,放樣、取料、抱料、畫線、打眼……郭新澤發覺,雕刻過程中最大的樂趣,就是做出來的東西不但實用,還能當成藝術品來把玩、欣賞。他所設計的“平安魯班鎖”,由34根紅花梨木插擺而成,可供反復拆解反復拼裝。
水落坡的木雕手藝人,強項在於博採眾長,從父輩那裏傳下來的榫卯手藝,結合修復老門板的雕刻技巧,做出溫雅古樸又不失現代感的作品,突出拼接感但不顯雜亂。
正是在機器雕刻成為傢具製造主流工藝的情況下,這些水落坡手藝人仍然堅持着手工雕刻的技法,才顯得格外珍貴。老木板自然風化後的痕跡、裂縫,這些滄桑的美感也會被保留下來,作為産品無聲的標籤。
當地調研數據顯示,平均每個銷售額達到200萬以上的工坊雇用工人大約20名,其中木匠8名,佔比40%,但是年齡均為40歲以上,最大年齡為70歲。
郭新澤説,他們這一代人兒時的第一個玩具大多由木頭製成,從小便對木頭傾注了感情。
他希望水落坡能夠再“出圈”一些,吸引年輕人來到這裡,改變對於技術難學、工作環境差的刻板印象,意識到這是一個具有發展前景的職業。雖然一個木匠需要三四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入活”,但基本上手的能力並不難學,只要能沉下去,收穫成就感的時刻就不會遙遠。
特色小鎮的下一站
陽信縣民俗文化産業協會會長張愛軍認為,古典傢具文化的精髓在於傳承。
在傢具還未高度商品化的年代,大家常説的不是“買傢具”,而是請木匠“打傢具”,少則幾天,多則十幾天,街坊四鄰聚在小院裏,圍看原材料經過工具的打磨,變成一件件傢具。這些傢具會一代代傳承下去,直到徹底無法使用,還可能作為家中擺件存在。
張愛軍時常叮囑工人,做傢具靠的是匠心,傢具賣不出去,還能當作藝術品。質量好的傢具即使折舊,也只需重新打磨上漆,基本架構沒有任何問題。
近幾年,隨着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市場需求漸趨平穩,小鎮上的人普遍感覺到生意不如以前好做,比較常見的情況是,由於未能打造出代表作,他們只能將産品賣一個平庸的價格,而貿易公司經過包裝,産品售價就會翻番。
不過他們從未喪失信心,就像父輩一樣,他們堅信這些老物件背後不僅只有使用價值,還等待着璞玉被發現的那天。
“新中式傢具”“市井火鍋餐桌”……水落坡的商人們,還在瞄準市場機會,使舊傢具成為創意型産品,尋到旅途的下一程。
除了古典傢具市場,水落坡還在依託已有的老物件資源,發展民俗文化産業。
張愛軍所負責的水韻古街博物館,就是為了打造“懷舊旅游”景區作出的嘗試。“村子裏很多人家收來的東西擺放雜亂,我們正在打造一個主題展示的樣板,讓村民學習這種模式。”另一方面,他們期望,陳列整齊的老物件,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能喚起游客內心深處的回憶。
近些年,北京和平菓局、上海1192弄、重慶洪崖洞“重逢1980”等一批以20世紀城市生活場景為主題的街區成為新晉旅游景點。水落坡的商家&&,這些還原市井生活的老物件,大部分是從當地銷售出去的。現在,他們希望盡快讓遍地堆放的民俗老物件“鮮活起來”,講述一段段扣人心弦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