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濱州120調度員:手繪地圖 為救護精準定位-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5/10 10:20:27
來源:齊魯晚報

山東濱州120調度員:手繪地圖 為救護精準定位

字體:

  120調度員們用腳步丈量城市,手繪“生命地圖”,“拓寬”救命通道。

  在山東省濱州市有一群特殊的人,他們知道何處修路需繞行、何處路口易混淆,新開的商鋪與小區具體方位了然於胸;他們掌握着每個小區的樓棟分佈、大型商場與居民樓的進出口位置與地標、建築物內部的細緻布局,這些信息都被他們精心記錄在冊。

  二十載風雨無阻,濱州市緊急醫療救援指揮中心的120調度員們只專注於一件事,那就是繪製出一份份精准詳盡的“手繪地圖”。他們在白色紙張上用鉛筆畫出一條條橫豎線,為的是擴寬生命通道,跑贏死神。

  用腳步丈量城市

  用畫筆疏通“救命路線”

  2004年,濱州市緊急醫療救援指揮中心成立,調度員們為提升調度效率四處取經,學習先進經驗的同時,也在探索適合濱州市120調度工作的新模式。

  急救中心成立之初,電子地圖的製備並不完備,很多路線地點並未納入系統,這給120調度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難。2007—2008年,濱州市西區這片土地剛剛開始建設,急救中心使用的濱州地圖系統中針對這一部分的內容幾乎是空白。為了填補地圖以及自己對濱州地形認知的缺陷,調度員們兩人一輛電瓶車,隨身帶着筆和紙,就這樣把濱州“轉了個遍”。每到一處就自己手繪地圖,將區域的輪廓畫在紙上,並把路線、路況、&&口、標誌性建築標在地圖上,形成自己的詳細地圖庫,並同步將這些新的“點、線、面”補充到濱州市電子地圖中,用自己的畫筆疏通了濱州的“救命路線”。

  自2019年開始,更為細緻完整的百度地圖取代原始地圖加入調度系統中來,地圖系統的完備不再需要,也不支持調度員們手動添加位置,調度工作的開展邁入了新的階段。急救中心的地圖與救護車位置定位系統聯通,調度員確定具體位置後發送到相應救護車的定位導航系統,並與救護車保持電話聯絡,實時溝通引導,憑藉自己轉點時獲取的對地理位置的場景化記憶,幫助救護車第一時間發現需救治者。

  信息技術發達時代

  手繪地圖並非“多此一舉”

  在電子信息技術高度發達,一個導航APP就能帶你走遍所有“犄角旮旯”的時代,濱州市急救中心的16位調度員卻依舊保持着“手繪地圖”的習慣。二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已經讓手繪地圖成為他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成為看到新建築、新線路時下意識要畫下來的舉動。利用業餘時間,他們用腳步丈量濱州,掃清地圖上位置模糊以及自己認知不清晰的每個角落。手繪出的一張張地圖既是調度員們分類存檔的寶貴資料,也是輔助調度員們記憶地形地況,將抽象的位置轉化成腦海中“活地圖”的最佳工具。

  記者了解到,新入職的調度員都有入職培訓,主要是培養關乎調度效率的兩大方面內容。一是調度員的打字速度,能否準確快速輸入目標地點、傳遞位置信息,對救助工作的開展十分關鍵;二是對濱州市地形的熟悉度,熟記濱州市各區縣、鄉村、大型建築物名稱與位置,“手繪地圖”是其中的關鍵一項。

  2024年被濱州市急救中心定位為“管理提升年”,按照“一個&&(120調度&&)、兩個方向(院前和院後)、三個層級(指揮中心、急救站、急救點)、四個一體(城鄉急救和鄉村急救一體化、院前急救和院內急診一體化、日常急救和突發事件一體化、專業急救和社會急救一體化)、五個快(快接、快派、快出、快轉、快處)”發展思路,對濱州市院前醫療急救體系、機制、模式進行重塑、再建和升級,打造濱州院前醫療急救新格局。指揮中心將調度員地名、地理、地形強化培訓工作重新啟動。調度員們查看電子地圖、紙質版地圖,對易混淆的地理位置、更改的道路、易發事故地段、報警頻繁小區做好標記,並進行實地勘察,對濱州市地形圖進行再熟悉。

  手繪地圖在很多人看來是“多此一舉”,認為智能大數據支撐下的地圖系統完全可以實現120調度工作的順利開展,但是,只有調度員、傷患者以及救護人員在一次次與死神賽跑的親身實踐中才會明白手繪地圖對生命的意義。

  心裏有了“活地圖”

  憑記憶實現精準定位

  “你好,請問是120調度中心嗎?在東外環上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你們能派車過來嗎?”4月10日10點23分,正在值班的調度員任瑞瑞接到一則報警電話,不由得心頭一緊。東外環是一條貫穿多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的南北大道,線路之長、節點之多,都給救援工作帶來很大麻煩。任瑞瑞清楚,僅憑“東外環”這一條線索想要找到事故現場,非常困難。於是,她耐心引導報警者,試圖尋找更多線索。

  報警者的聲音帶着焦急和迷茫,他努力回憶着事故發生的地點。突然,他提到了一個關鍵位置——205國道。任瑞瑞心中一動,憑藉以往深入現場手繪地圖的經驗,迅速在腦海中勾勒出205國道與東外環的地理關係,這兩條路雖然都是南北走向,但有交叉。得到大體位置後,任瑞瑞並沒有因此而滿足,她繼續引導報警者確認事故的具體位置。經過一番交流,報警者終於確認,事故發生在205國道與東外環交叉口往北的地方。這個信息如同黑夜中的一盞明燈,為任瑞瑞指明了方向。

  任瑞瑞沒有絲毫猶豫,立刻拿起電話,調動就近的救護車趕赴現場。她知道,每一秒都可能關係到生命的安危,她不能有任何的疏忽和延誤。救護車根據獲取的目標地址,在前往救護的路上疾馳。任瑞瑞坐在辦公室裏,心中充滿了緊張和期待。她盼望著救護車能夠盡快到達現場,將受傷的人及時送往醫院救治。很快,電話鈴聲響起,傳來了救護車到達現場的消息。她長長松了一口氣,臉上露出了一絲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自己又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救援任務。

  4月17日早7點,接到那陣急促的報警電話,調度員王建貝心中一緊,仿佛感受到電話線那頭傳來的焦急與無助。她深知,每一次交通事故都可能牽扯到生死,都需要她以最快的速度去應對。電話那頭傳來的聲音告訴她,事故發生在石家村附近,然而,濱州市內叫石家村的地方有好幾處,這讓王建貝有些犯難。

  她皺了皺眉,沉思片刻,知道在無法確定具體辦事處的情況下,派出救護車難免會有延誤。於是,她沉聲問道:“請問是哪的石家村?”電話那頭的聲音似乎有些顫抖,但還是盡量清晰地給出了一個位置信息——濱利路。

  王建貝心中一動,她記得這條路。那條蜿蜒曲折的濱利路,她在轉地形的時候曾經走過,路旁的風景至今還歷歷在目。她繼續追問:“是濱城區的嗎?是不是梁才街道辦事處?是不是東石村?”王建貝的聲音雖然平靜,但內心卻如同波濤洶湧的大海,焦急與擔憂交織在一起。

  電話那頭的聲音有些激動,連連稱“是”。王建貝終於松了一口氣,她知道,她已經找到了事故發生的具體位置——濱城區梁才街道辦事處東石家村路口。王建貝立刻行動起來,第一時間派出了救護車,心中默默祈禱着,希望救援人員能夠盡快趕到現場,拯救那些可能受傷的生命。

  在這個時刻,王建貝仿佛化身英勇的戰士,她的任務就是與時間賽跑,與死神較量。她知道,她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動作,都可能影響到一個人的生死。她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只能全力以赴,去完成她的使命。而那條濱利路,也仿佛成為她的戰場,她要在那裏與死神進行一場殊死的搏鬥。

  城市變化日新月異

  手繪地圖隨時更新

  “業餘時間裏,別的女孩出去逛街,都是關心買什麼衣服和化粧品,而我出門逛街關心的卻是附近有沒有新修的樓盤,有沒有道路在整修。雖然聽起來有點心酸,但是經過這一次患者的成功獲救,讓我覺得平時關注這些是有意義的,‘手繪地圖’這項工作是必須要堅持下去的。”這就是王建貝,一個普通的急救人員,卻肩負着並不普通的使命。

  近年來,濱州市主城區、城鄉接合部變化日新月異,新居民區不斷建成,新道路不斷開通,新廠房不斷開工,單憑一張濱州市地圖,很容易混淆地理位置,這就需要調度員們深入現場,為生命救治開闢一條“綠色通道”。

  濱州市緊急醫療救援指揮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楊玉龍&&:“為做到充分熟悉地形,節省派車時間,我們調度員將日常急救調度中容易混淆的地理位置、更改的道路、事故頻發地段、撥打120頻繁的小區做好標記,利用休息時間到以上這些地方實地查看地形,親手描繪地圖,目的是將這些地理位置印到腦子裏。這樣的話,一旦這些地方有人撥打120急救電話,調度員接起電話,就能快速準確地定位患者所在位置,指引救護車以最快的速度趕到病患身邊。”

  記者獲悉,2024年第一季度,中心調度室共接聽急救電話61868次,派出救護車18220車次,救治患者16911人次,院前醫療急救人員的服務能力也在督促和自律中不斷提升。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