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日照大莊子漢墓出土隨葬品七十余件-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5/09 10:07:04
來源:齊魯晚報

山東日照大莊子漢墓出土隨葬品七十余件

字體:

  日照大莊子漢墓出土的文物。

  國家二級文物兩件、國家三級文物六件……5月8日,記者採訪獲悉,山東日照大莊子漢墓原二號封土下的墓葬發掘工作取得重要收穫。現場出土銅鏡、鐵劍、陶器等隨葬品70余件,經專家鑒定,出土的釉陶長頸瓶、釉陶瓿為國家二級文物。此次發掘,是近年來山東東南沿海一帶漢代墓葬的一次重要發現,為研究這一帶漢代埋葬習俗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材料。

  本次共發掘3座墓葬

  均為雙人合葬墓

  據介紹,大莊子漢墓位於日照市嵐山區虎山鎮大莊子新村東&地,阿掖山北麓,向東直線距離黃海約3.5公里,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墓地地表原有兩座封土,其中一號封土保存較好,南北長50米,東西寬40米,經勘探其下埋藏墓葬十余座。二號封土受早年生産破壞,目前已基本不存。

  為配合日照市科施佳園區擴建工程,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聯合日照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山東日照大莊子漢墓原二號封土下的墓葬進行勘探和發掘。

  “本次共發掘3座墓葬,均為豎穴土坑木槨雙人合葬墓,皆有墓道。其中兩座被盜掘嚴重,但墓葬結構清晰。一座墓葬保存完好,隨葬大量漆木器和施釉硬陶,具有濃厚的楚及吳越文化特色。”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工作人員介紹,根據現場調查情況,兩座漢墓被盜年代較早,殘存的隨葬品有漆木樽、耳杯、釉陶壺、銅印章、銅帶鉤、鐵劍等。其中一座墓根據出土印章印文可知,墓主人為“桓賈”。

  “編號M3的墓葬是裏面保存最完好的,沒有被盜擾。”工作人員介紹説,M3墓壙平面呈刀把形,由墓道、墓門、槨室三部分組成。斜坡式墓道通向槨底,殘長6.6米。墓壙長6.4米、寬4.1米、殘深4米,槨室四週封填青膏泥,發掘時呈滿水狀態。槨室有雙層蓋板,其上層為11根方木橫向排列,下層為縱向單層木板。槨室分為東西兩室,東西槨室間使用微縮木門窗相通,一門兩窗。頭箱和腳箱區域均用木板分割。

  西槨室內木棺外髹黑漆、內為紅漆,底部由兩個橫置木架抬高形成笭床。棺內人骨已朽盡,隨葬品有銅鏡、鐵劍各1件,龜鈕銅印1枚,印文為“桓報德印”。頭箱內為大、中、小漆耳杯成摞擺放;腳箱內放置釉陶器14件,器形有壺、瓿、長頸瓶,多數有木質器蓋。

  東槨室木棺已塌陷,棺內人骨朽盡,隨葬品有漆盒、木梳、木篦、銅鏡等。棺下為窆棺使用的柩車,帶兩支圓木滾輪。東槨室頭箱內隨葬漆圓盒、耳杯、釉陶壺若干。

  兩座墓出土印章

  可推斷為家族墓葬

  “根據墓葬的規模及出土隨葬品,我們推測墓主人具有一定經濟實力。”工作人員説,從墓葬形制和出土隨葬品來看,與這一帶以往發現的西漢中晚期墓葬情況大體相同。較為難得的是,三座墓葬中有兩座都出土有印章,並同為桓姓,可以推斷該墓地應屬於桓氏家族的墓葬。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保存完好的M3墓葬結構清晰,兩個墓室之間有門窗相通,墓葬結構有明顯的地宅化現象。從發掘情況推斷,該墓葬應為夫妻合葬墓,但並非同時下葬,由墓道偏向一側墓室和木門封堵的結構情況,明顯屬於兩次下葬。

  “此次出土的七十余件西漢文物非常珍貴,經過專家鑒定,釉陶長頸瓶、釉陶瓿為國家二級文物,另外還有六件文物為國家三級文物。”日照市嵐山區文旅局文物科工作人員莊倩告訴記者。

  此外,此次發掘中出土的做工考究的棺槨結構,特別是窆棺柩車的發現,對於研究山東東南沿海一帶漢代埋葬習俗提供了寶貴的實物材料。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