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於山東省德州市德城區的安德古錦門店內,粗布製作技藝傳承人朱玉民正忙着為顧客介紹剛剛上新的床品四件套。作為德城區新興手造企業,德州安德古錦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轉型發展之路可以窺見當地扶持手造産業發展的力度。
眾所周知,德州因黃河而名,因運河而興,養蠶織帛、捻線就織歷史悠久。西漢初年德水之畔設安德縣,安德古錦隨之誕生,産品既有進貢皇家的絹絲製品,也有普通農家的土布,一直到清初已形成軋花、紡線、織布一條龍的經營作坊,紡織工藝也不斷完善。近年來,隨着返璞歸真、崇尚自然的潮流興起,安德古錦以其純棉質地、手工織造、民族圖案、古老工藝,受到了大眾喜愛和市場追捧。
“手造蘊含着豐富的歷史基因,承載着寶貴的時代精神,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説起手造産業,德城區委宣傳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李鯤説,德城區不斷挖掘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傾力打造大運河文化體驗廊道,統籌運河手造優質資源,創新運河手造傳承新模式,推動手造文化與現代産業不斷融合發展,讓手造工藝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全面賦能文化産業高質量發展。
紅綠彩、黑陶、鬲、剪紙、面塑、縫紉機刺繡、金絲彩貼、老粗布……每件“德城手造”都承載着德城豐厚的運河文化底蘊,它們的轉型發展無一不是質變新生、創新傳承的結果。
在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德城區圍繞重點培育手造産業的工作思路,持續強化手造産品研發、手造企業品牌培育,鼓勵手造企業對外交流,加強手造宣傳推介,隨着扶持力度不斷“加碼”,“德城手造”也迎來了轉型發展的新契機。
在朱玉民看來,一方面保留文化符號,另一方面適應時代變化,才是傳統手工藝發展的方向。借勢“國潮”熱,德州安德古錦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創作了很多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手工布老虎、香囊、床品四件套、鞋墊等,賦予這項傳統織造工藝新的表現形式,帶動了産品銷量大幅增加。
被稱為“歷史的彩虹”的德州窯紅綠彩,深耕日用陶瓷和藝術陶瓷兩大領域,拓寬了銷售渠道,年産值已突破2000萬元,産品銷往1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樣是德城區重要文化品牌的梁子黑陶,産品種類超過1000種,市場份額佔全國市場的60%以上,遠銷海外20余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德州響噹噹的文化名片。
王氏手縫針等一批手造企業正是憑藉“靈活就業”的優勢,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着力點,生産企業既可以組織集中生産,又可以將訂單分散到各個家庭當中。手造産業還搭上直播帶貨等新業態,借助互聯網&&,拓展手造産品的銷售渠道。
“我之前在家裏沒事幹,後來關注了手縫針技藝直播,不僅學習新技能,也能把零散時間用起來,增加家庭收入。”家住德城區廣川街道的“寶媽”單英高興地説,其手縫針技藝出自德城區手造企業瑜芳閣布藝工作室。王氏手縫針技藝傳承人王曉瑜運用針線和布料,通過手工縫合,製作出獨具特色的服飾、飾品和家居用品,在街道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她學會了直播帶貨,還常年開設體驗課堂,手把手向轄區居民培訓縫製技藝和直播帶貨技能。截至目前,已有100多名婦女被她培養成為“繡娘”,30多名婦女學會直播帶貨,實現了靈活就業。
德州安德古錦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過去依靠自己的工廠生産加工,通過線下直營門店銷售,成本高且積壓庫存,而通過召集附近村莊的手藝人加入生産行列,邀請技術人員進行針對性培訓,提高代工産品合格率、品質率,不僅減輕了企業生産壓力,更成了不少留守老人增收致富的支撐點。
在全市的統一部署下,今年以來,圍繞手造産業,德城區動作頻頻——全面梳理手造資源,建立“山東手造·德城好手藝”項目庫,入選市級項目庫39個。打造非遺工坊8處,建立山東手造展銷專區10余處、區級“山東手造”展示體驗中心1處。認定一批手造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着力打造建志剪紙、安德古錦、魯繡、德州窯紅綠彩等品牌,構建“山東手造·德城有禮”品牌體系,手造産業賦能鄉村振興、推動文化産業的作用更加明顯。其中,梁子黑陶和德州窯紅綠彩成功入選“山東手造·優選100”。深入發掘數字文化産業等文化新業態,規模以上文化産業企業13家。其中,數字文化新業態企業1家,文化核心領域規模以上文化産業企業6家。同時,積極推動手造産品進社區、進景區、進商超、進酒店、進高速服務區、進非遺工坊等,致力將德城手造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德城區將進一步擦亮‘山東手造·德城有禮’文化品牌,充分發揮手造的歷史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讓手造更好賦能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德城區委副書記、宣傳部部長趙文彬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