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百花洲傳統非遺技藝引游客熱情“打卡”-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5/06 10:26:10
來源:濟南日報

濟南百花洲傳統非遺技藝引游客熱情“打卡”

字體:

  濟南市非遺古馬車製作技藝傳承人楊崇華用木雕技藝純手工還原的濟南老火車站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王鋒 攝

  賞文創、嘗美食、品曲藝……五一假期裏,濟南百花洲景區游人如織,人頭攢動。一座座古色古香、文化多元的院落,正敞開大門,迎五湖四海賓朋。

  景區中的三大公益場館——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白雪樓公共美學空間、大賓第濟南百花洲民俗博物館,為游客提供了一個學習非遺、體驗傳統文化的“大課堂”。

  位於明府城片區的濟南府學文廟非遺集市也在假期裏火熱開市,體驗非遺、簽名留念,讓游客大呼“濟南,你怎麼就讓我逛不夠呢!”

  制陶、織繡、木作、雕刻,21個非遺項目讓游客大飽眼福

  “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它不但是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國家級傳統工藝工作站,也是全國唯一一個地處城市中心的傳統工藝工作站。”5月3日中午11點,工作站講解員張雪向前來打卡體驗的游客介紹着。

  工作站內分區域陳列着21類非遺項目,分別劃分為制陶工藝區、織繡工藝區、木作工藝區、雕刻工藝區、摹拓工藝區、繪畫工藝區、雕塑工藝區,各個工藝區風格迥異,通過不同設計布展,體現不同非遺作品的獨特韻味。

  在工作站的中間位置,有一尊塑像,塑像人物是北宋文學家曾鞏,他任齊州太守時,因在此修築百花堤百花&而將這裡取名百花洲。

  在工作站的內側,巨大的鐵路木雕吸引了游客駐足,這裡展示的是濟南老火車站。1992年7月1日清晨,濟南老火車站的大鐘指針靜止在8:05,從此,大鐘和老火車站都成為回憶。而齊魯馬車第一人、濟南市非遺古馬車製作技藝傳承人楊崇華用木雕技藝純手工還原了1904-1992年間的濟南老火車站——“遠東第一站”。

  據介紹,木雕製作用時5年,通過1:36的比例還原了當時濟南老火車站的原貌。

  兩天接待游客3萬餘人次,非遺文化在這裡實現商業價值

  “百花洲保留了不少非遺工坊,非遺傳承人在這裡既能展示技藝,又能實現商業價值,很有意義。”市民孫女士走在景區,感嘆業態全新升級後的百花洲給了非遺傳承人一個更好的展示&&。

  在景區街邊,扎染、掐絲琺瑯、木雕……一個個非遺工坊吸引着游人的目光。尤其是將作品挂在店外展示的扎染工坊,拍照打卡的游客排起了長隊。

  在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對扎染工藝有詳細的介紹。扎染工藝歷史悠久,是黃河流域的一門印染技藝。濟南獨有的非遺技藝是泉水扎染,與一般扎染工藝不同的是,它使用泉水浸泡織物,因為泉水裏的礦物質含量比較豐富,它會激發染料的特性,讓織物染出來的顏色更具有層次感。

  現在的百花洲,非遺和商業化運營完美融合——重點打造了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白雪樓公共美學空間、濟南百花洲民俗博物館三大主要公益場館,供游人探訪並舉辦群眾性文化活動;打造“兩街四院落”布局,引入思敏街作為非遺工坊街區、後宰門街作為文旅休閒街區,以及精品書店、百花潮飲、百花文創、百花市集等主力業態。

  “五一節前兩天,我們接納了游客3萬餘人次。”濟南古城保護和發展中心工作人員介紹,五一期間,百花洲為前來濟南游玩的游客提供了不少精彩的節目表演以及研學活動,“非遺研學、文創製作讓更多人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也讓非遺文化真正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文化傳承是以創新為支撐的歷史進步過程。在百花洲,文創、非遺、研學讓靜態歷史與活態生活共生共進,賦予了古城老街古今輝映的新風采。

  換得快不如寫得快,濟南府學文廟這面“墻”火了

  逛大集、看非遺匠人現場展示“拿手絕活”,體驗非遺技藝精工細作……“五一”假期期間,位於明府城片區的濟南府學文廟非遺集市也火熱開市。

  5月4日下午,記者在濟南府學文廟大成殿兩側看到,非遺攤位依次排開。濟南面塑、魯繡、濟南泥塑、濟南剪紙、葫蘆砑花、糖藝、紅木雕刻鑲嵌等非遺項目集中亮相,多名非遺傳承人現場炫技。市級魯繡代表傳承人戎玉蕊向市民游客展示了自己的雙面髮絲繡,她告訴新黃河記者,髮絲繡是魯繡中獨有的技藝,以頭髮和絲線為材質,繡出來的人物、動物細節豐富,富有立體感。

  活動現場,泥塑藝人還現場製作,全神貫注的工作狀態吸引了游客圍觀駐足。

  或拍照留念,或歡喜入手,在與非遺傳承人、非遺項目面對面溝通中,走近非遺、愛上非遺、帶走非遺,成為非遺的參與者、見證者、推廣者。

  活動現場,“走進千年文廟 感受非遺之美”簽名墻備受市民游客喜愛。游客在欣賞完非遺作品後,陸續走到簽名墻寫下自己的名字,更有游客在簽名墻上寫下自己的願望,祝福自己工作、學業順利有成。游客常先生帶着孩子來文廟參觀,在了解了文廟的歷史之後,就握着孩子的小手,在簽名墻上寫下了祝福孩子健康快樂、學習進步的祝福語。

  活動承辦單位濟南魯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田小珊告訴記者,從活動開始,簽名墻就備受游客喜歡。“第一版簽名墻已經簽滿了,5月3日我們又更換了一面新的,到了今天下午又簽滿了,密密麻麻的簽名和許願中,我們看到了大家對非遺文化和府學文廟的喜愛之情。”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