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燕巢“守護者”師生開展燕子調查近七年-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4/29 10:14:03
來源:齊魯晚報

城市燕巢“守護者”師生開展燕子調查近七年

字體:

  又是人間四月天,在山東省東營市涌金廣場商鋪的屋檐下,幾隻雛燕將小腦袋探出燕巢,好奇地打量着這個繁華的世界。“老師快看,這裡有個燕子窩!”杜軍和他的學生一道,詳細記錄下燕巢的位置,安靜地等待雛燕的父母飛回。

  杜軍是一位中學思政課教師,也是一名環保愛好者。2014年,他在勝利三中執教時,經常能在校園裏看到學生隨手丟棄的塑料瓶。“在一節課上,我向同學們科普了塑料污染的概念,並建議他們利用午休時間收集教室內外的塑料水瓶。那天中午,我們班上的40多名同學翻遍墻角、垃圾箱,清點出超過800個水瓶。”杜軍回憶説,“我於是建議他們自帶水杯上學,得到了大家的響應。”希望將環保理念融入教育的杜軍,自然而然地將目光投向天空中的飛鳥。也就是在那年,他加入東營市觀鳥協會,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學習鳥類相關的知識。

  杜軍與燕子結緣,是因為它們的“主動拜訪”。“2016年,我們在勝利四中的啟智樓上發現了燕巢。”杜軍説,“當時同事告訴我,有個調皮的學生曾經關上教室的窗戶,追趕一隻燕子直至其筋疲力盡,而後抓住了它。儘管同事批評了那位學生,可從此以後,這只燕子就再也沒來過啟智樓。”這件遺憾的事使他意識到,與人比鄰而居的燕子,是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絕佳“切口”。

  “燕子不懼人的習性,能夠降低人們觀察它們的難度。它們使用舊巢的習慣,也便於我們鎖定燕巢的位置。”杜軍説,“從那時起,我就計劃着在燕子的繁殖期,帶領學生對它們進行調查。”濕地廣布的東營,本就是燕群青睞的棲息地;商鋪林立的涌金廣場,則是它們築巢的“聖地”。2017年起,作為“全國燕和雨燕調查與保護”項目在東營的合作夥伴,杜軍和學生們在這裡辨識燕子種類、記錄燕子習性,冬去春來,燕子走了又回,調查一做就是七年。

  七年間,杜軍目睹着涌金廣場的變遷。隨着諸多高大的寫字樓拔地而起,記憶中的街景全然變了模樣,唯一不變的是“年年春天到這裡”的金腰燕。這種燕子腰呈栗色,如環橫帶,巢穴精巧,好似花瓶,在涌金廣場尤為多見。“燕子會在寫字樓入口處做窩,它們産生的糞便會給保潔工作帶來麻煩,不少燕子窩因此被人捅掉了。”杜軍覺得這是人與燕子的“主要矛盾”,“於是我們和涌金廣場的物業進行&&,在‘守護燕子的家’騰訊公益項目的支持下,為寫字樓裏的燕巢安裝了十多個人工糞托。”

  杜軍注意到,城市的“更新”也給燕子的生活帶來了一些障礙。在杜軍的印象裏,以往每逢九月,燕子就會在勝利四中的電線上停棲。“有天早自習,我和學生看到一排燕子站在電線上,便數了數,發現足足有一百來只。”杜軍説,“現在,電線往往走地下通道,可人們並沒有為燕群設置新的歇腳的地方。”再如,一隻燕子一個夏天能捕食數十萬隻昆蟲,但有些公園管理者卻會在鳥類繁殖季割除蘆葦,此舉雖意在減少蚊蠅,卻事實上構成了對燕子的“驅逐”。

  在杜軍看來,鳥類是生態環境的指示物種,它們的生存狀況,是生態變化的直觀表現。“我是在煙&山區長大的‘70後’,在我小的時候,孩子們經常下河抓魚,麻雀會到人們的房檐下搭窩。”杜軍説,“可現在,一些城市孩子每天生活在鋼筋水泥之中,就像是患上了‘自然缺失症’,審美觀念和精神生活比較匱乏。”他覺得依託社區力量而舉辦的公共活動,或許能使自然教育擺脫流於表面的困境。

  對人類懷抱信任的燕子,曾為無數文人墨客所歌咏。“我們是聽着‘小燕子穿花衣’長大的一代,又把這首童謠唱給了我們的下一代;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參與到‘全國燕和雨燕調查與保護’項目中來,關注燕子、保護燕子。”杜軍在東營城區燕子繁殖期調查問卷的前言部分這樣寫道,“在城市化的今天,我們希望人與燕子的‘佳話’依然能夠代代相傳。”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