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這樣的景致,在春日的山東煙&,屢見不鮮。連日來,煙&各大公園景區裏,身着漢服的年輕人隨處可見,他們花下一襲華裙,飛舞的裙裾在浪漫的花海中,翻飛出一場別樣的春日風景,“賞花季”更似“漢服出游季”。
在某社交媒體&&上,截至目前,“漢服”相關話題視頻播放量達1126.4億次,各種變裝視頻爭相比美,讓網友直呼“穿越”。年輕的群體,讓漢服頻頻出圈,也催生了文旅新場景,釋放出了文旅消費新活力。
着漢服赴春約
年輕人的新玩法
一襲漢服赴春約,踏青賞花享春色。當下,“漢服+踏春”已成為年輕人的旅游新玩法。
4月13日,萊陽“陌上花開·梨鄉花語”賞花季活動啟動。梨花朵朵盛開,身着各種樣式、各種花色漢服的“仙子”,徜徉於花海,構成一幅幅清新淡雅的國畫,吸引着市民游客們駐足欣賞。
現場,“漢服仙子”張媚在花間翩翩起舞,引人注目。張媚來自雲南,是一位“00後”的漢服愛好者,目前就讀於山東工商學院。“讀小學時,看電視劇古裝戲,我就覺得女主角的穿着很好看,一直想試試。初中時,參加了當時古裝熱播劇舞蹈演出,那是第一次穿漢服。”張媚説,“讀大學時,我有了更多研究漢服的時間。加入了漢服社,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接觸到了更多與漢元素相關的東西,就慢慢被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折服。”張媚介紹,學校內現有兩個漢服相關的社團,成員共計百餘人,她任其中一個的副社長。
在梨園裏,還有一位煙&本土“仙子”,曾是張媚的“同行”,名叫葉敏,她是一位“95後”漢服愛好者,讀大學時也加入了校內漢服社,任社長。“高中時我就燃起了穿漢服的興趣,到現在有十年了。第一印象便只是覺得好看,後來,由漢服了解到古代的禮儀、舞蹈、詩詞等等,我慢慢覺得漢服不僅是一件穿在身上的衣服,還是一種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代表,更是一種文化自信的代表,需要我們年輕人去傳播、弘揚。”
葉敏説,起初穿漢服會被説成“奇裝異服”,或者被認為是“唱戲的”,周圍認可的人也很少,現如今走在街上很多人會來合影,甚至詢問“這是哪個朝代的衣服”,來主動討論漢服。這種改變讓葉敏科普、傳承漢服文化的信心更加堅定。
情懷承載熱情
小眾漸變大眾
近年來,不僅是漢服熱度攀升,各種以“國風”“國潮”為名的服裝設計也持續走俏,影響着大眾的審美與流行趨勢。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衷漢服?
魯東大學二級教授、旅游産業研究院院長曹艷英表示,使漢服“出圈”的首要因素,是一種情懷,是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回歸。這種現象體現了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自信,渴望從漢服中體驗傳統文化,汲取智慧和靈感。“漢服復興”是傳統文化復興的一面旗幟,承載了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情。
“除此之外,近年來,漢服産業規模擴大,産業鏈條越做越完善。受眾可選擇的漢服樣式越來越多,可以和漢服配套的場景也越來越多,穿漢服的機會就變多。而且,這些也離不開考據、設計以及傳播等行業的工作積累。”曹艷英説。
談到漢服産業,葉敏&&,以前買一件漢服可能在千元左右,現如今山東曹縣成功將漢服價格“打”了下來,299元、199元,甚至99元就能買到一件漢服,而且現在漢服更考究,更能還原歷史。
作為漢服愛好者,葉敏認為,近年來社交媒體的普及與發展,對“漢服熱”功不可沒。最初,她只能從雜誌上看到漢服粧造,現在許多專業博主在社交&&分享自己的穿搭體驗,還可以隨時與之互動,吸引大量粉絲關注。此外,古裝影視劇的精良製作,也是推動年輕人關注漢服的重要因素。
更重要的是,主流媒體的關注給了葉敏等年輕人強大的信心。她&&,特別是今年春晚節目《年錦》再助漢服“破圈”,漢服走上春晚舞&,讓全球都看到了中國的美。
據了解,2003年,鄭州市民王樂天穿上漢服走上街頭,引發媒體關注,被認為是“漢服復興”的重要開端。“從一開始的‘奇裝異服’到如今登上春晚舞&,漢服穿搭逐漸被大眾接受,用了二十年的時間。這份認可來之不易,傳承漢服,我們會更加堅定地走下去。”葉敏説。
愛好“穿”成了專業
火爆催生了職業
“漢服熱”逐漸攀升,很多愛好者將其從業餘愛好變成職業方向,並且越做越專業。參加萊陽“陌上花開·梨鄉花語”賞花季啟動活動的緗怡,就將“漢服”變成了職業。
緗怡是一位“90後”漢服愛好者,來自山東臨沂,接觸漢服已經有17年了,曾受邀參加洛陽九洲池、北京圓明園等景區的漢服活動。“我先是愛好漢服,為了讓自己更專業,通過了漢服模特專業考試,現在有一家自己的傳媒公司,承接傳統文化相關活動的組織和培訓。”緗怡説,“特別是今年以來,我每天不是在活動現場,就是在趕往活動現場的路上。”
漢服的火爆,不僅帶動了漢服模特的職業化發展,還為漢服禮儀培訓師、攝影師、粧造師以及漢服設計師提供了新的職業機遇。在社交媒體上,有漢服粧造博主分享自己給模特化古典粧的視頻,粧造前後差別明顯,吸引不少流量,擁有上百萬粉絲,網友預約化粧的訂單都已經排到了半年以後。
此外,“漢服熱”與漢服産業的發展相輔相成。
公開報道顯示,2023年曹縣全年漢服銷售額達到72.15億元。此外,2024年新春伊始,馬面裙的爆火再度將曹縣漢服送上“熱搜”榜。1月份曹縣漢服銷售額達到9.2億元,馬面裙的銷售額就佔4億元。
緗怡順勢成立了自己的服裝品牌,目前處於製作樣衣狀態。張媚也&&自己將來想成為一名專業的漢服設計師,目前正在向漢服模特的方向學習。不管是專業的漢服從業者,還是愛好者,緗怡、葉敏、張媚都&&希望將來漢服能夠日常化,並且她們正在努力做這件事,將漢服適度改造後穿進日常的生活中。
引流作用明顯
“漢服+文旅”擦出新火花
“漢服熱”,也帶動了城市文旅的發展。以漢服為代表的傳統服飾旅游體驗爆火,景區作為“漢服熱”的主要配套場景,在活動上也不斷推陳出新。
陜西西安、河南洛陽、浙江西塘等地在這方面有着豐富的經驗,城市依託悠久的歷史文化,推動漢服産業與文旅經濟的深度融合,找到了文旅市場轉型發展的“密碼”。西安城墻燈會、中國(洛陽)漢服文化節、西塘漢服文化周等多種定期活動讓“漢服熱”升溫。
煙&也緊跟潮流步伐,“穿漢服 游仙境”等漢服活動遍地開花。
其中,蓬萊閣景區在春節、中秋、國慶等傳統節日會舉辦漢服表演和研學活動。當下,蓬萊閣的花朝節正如火如荼地開展,面向全國的十二花神評選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而且,該景區內有多個漢服體驗館,並提供粧造服務,讓游客沉浸式游覽仙境。此外,所城裏、煙&山、南山公園等地都是開展漢服活動的好地方。
曹艷英表示,漢服已經成了一種時尚和獨特的文化符號,這種熱度會持續下去。傳統服飾與景區擦出火花不足為奇,中國的許多景區都是古香古色的傳統建築,雕梁畫棟、飛檐翹角、金碧輝煌……這些都是與漢服十分貼合的元素,漢服的飄逸在這類風情的景區裏,展現得淋漓盡致。目前,許多景區逐漸形成“漢服+粧造+拍攝”全鏈條産業,“漢服熱”對景區的引流作用越來越明顯。
“需要注意的是,漢服在為旅游賦能、帶動就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不能‘過猶不及’,防止曇花一現。作為從業者要尊重歷史,不能過度消費傳統文化,更不能戲謔傳統元素;漢服行業要規範管理,加強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保證産業健康有序發展;景區要做好自我約束,規範漢服租賃行為,保障游客需求與體驗質量。”曹艷英説,“煙&是山海之城,風景秀美,文化底蘊深厚,是穿漢服打卡拍攝的好地方。我們可以設計有煙&特色、適合在山海間拍攝的漢服等服飾,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