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文創”能否拯救實體書店?-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4/25 10:22:54
來源:齊魯晚報

“咖啡+文創”能否拯救實體書店?

字體:

  在書店內買上一杯咖啡,享受閱讀的樂趣,這是不少書店內的場景。時至今日,不少實體書店都在向複合式經營模式轉型,從單純賣書,轉變為賣“圖書+咖啡+文創+”等多種文化和相關休閒産品。濟南實體書店如今發展情況如何?這種轉型是賠本賺吆喝,還是生存下去的一根救命稻草?

  賣咖啡、賣文創

  書店紛紛搞起“圖書+”

  書園、機遇空間、喜鵲書店、阡陌書店等不少實體書店紛紛開設多种經營模式,通過增設公共文化空間設計、賣咖啡等其他附加功能來營利,同時增加書店的文化、社交屬性。

  位於大明湖畔的信尚書店便是如此。除了賣書外,他們還售賣咖啡、文創産品。信尚書店位於中央美術學院山東藝術教育中心的一樓、二樓,它和名師中心、少兒美育中心、信尚美術館、藝術湖景餐廳等業態構成一個大的藝術綜合體。

  該品牌商務總監曾&&,信尚書店是整個品牌輸出價值的主要部分,以“思想交鋒、文藝扎根”為理念,關注當代人文態度激活,積極推廣讀書會、大師分享沙龍、公共閱讀計劃、小型劇演等活動,和其他業態相互影響,構建特有的IP。

  白色的外觀自帶文藝范,充滿文化藝術氣息的公共空間,搭配暖黃色的室內裝飾,成為氛圍感拉滿的拍照打卡勝地。信尚書店主理人張女士&&,目前他們只開設了一家書店,每逢節假日,顧客會多一些。“顧客哪個年齡段的都有,不少年輕人也會前來看書。”

  經營壓力有增無減

  有的書店一直在“搬家”

  即使書店多元經營,但壓力卻有增無減。“整體而言,賣書的收入佔店裏的三分之一,但利潤有限。”張女士&&,目前店裏的經營壓力比較大。“我們也會在小紅書、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做一些相應的推廣和引流活動,但宣傳效果有限。”

  “如今單靠賣書或者只賣咖啡其實很難賺錢,兩者是互相配合的作用。”位於濟南市歷城區一家書店的工作人員&&,書店經營模式更加多元,相應的開支也隨之變多。人工、房租、書店裝修等成本比較高,書店的負擔並沒有減輕。同時,越來越多同類型書店的開設,致使競爭壓力更大。

  有業內人士曾在採訪中提到,傳統書店、獨立書店經營最大的困難來自成本和市場。“第一種成本來自房租、物業等領域,其他行業也同樣面臨,但這是書店運營的主要支出。第二種成本是人力資源成本,書店對人才特別是高階人才的需求是非常緊迫的。”

  作為濟南最具民國風情的獨立書店,自2014年開店的阡陌書店,如今擁有山東博物館店、579百工集店、大明湖百花洲店、周村古商城店、濟南老商埠店、膠濟鐵路青島博物館店等九家實體書店。然而,“一家書店在一個地方待久了,附近街區會變得文藝、熱鬧起來,但隨之而來的,房東通常會把房租翻一番。因此十年來,書店似乎一直在搬家”。阡陌書店相關工作人員也提到,這種不確定性阻礙了書店的發展。

  在書店成為打卡勝地的同時,有不少人只拍照打卡不消費,更有攝影師出於賺錢的目的,把游客帶到店裏拍照,精美的裝飾無法帶來效益的直接轉化。“有些店都禁止不消費僅拍照了,我們允許用手機簡單拍攝,但禁止相機拍攝,禁止未溝通的商業拍攝。”張女士提到。

  此外,互聯網對實體書店的影響並未削弱。4月16日,抖音電商舉辦了“直播間裏的全民閱讀”活動。現場數據披露,2024年第一季度,抖音電商圖書銷售超1.5億單,每天售出圖書超200萬冊。第三方報告顯示,短視頻、直播已經成為新書首發的重要渠道。

  電商&&數據“狂歡”的背後是實體書店的弱勢。相對於實體書店,互聯網的優勢更大:品種齊全,價格平均比實體書店低,規模覆蓋全國,營業時間全天候。這是背負着房租、庫存,依賴於客流到店消費的實體店無法比擬的。

  回歸主業還是繼續創新

  實體書店該往哪走

  保存時間長、給予人深度思考……紙質書籍有着自己無可替代的優勢和固定的閱讀群體。實體書店在面臨壓力的同時,仍有未來。但到底怎樣發展,成了不少店主思考的問題。

  “事實上,書店這個行業的發展不能僅靠一家書店的成功。”對於實體書店的發展,有書店工作人員認為,除了書店自身外,也要靠包括書店整個行業以及政府扶持等多種力量的幫助。

  記者了解到,今年2月份,北京經開區全面啟動2024年實體書店發展獎勵和公共閱讀空間扶持項目申報工作,推出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其中,在新店建設方面,根據書店建設的不同規模,可申報6萬元至30萬元的一次性新店建設獎勵,獎勵款項由新建實體書店在第二個經營年度申請。

  與此同時,實體書店也在積極“自救”,拓寬多種可能。“我們今年開設了研學活動,目前主要人群是小學生,也接受企業定制。按照客戶定制的研學內容收費。”張女士&&,他們與學校開展合作,在周末時開展非遺項目、自然探索等研學活動。“截至目前,已經來了五撥研學團。”

  儘管現在越來越多的實體書店朝向多种經營模式發展,但也有書店反向操作,朝向折扣書店的方向發展。折扣書店,顧名思義為打折的書店。國內有不少專注於折扣的書店,比如,北京有紙上聲音書店,成都有讀本屋,寧波有南方書店,佛山有先行書店。2022年,北京著名書店旁觀書社在開業第14年時,選擇重新裝修。這次重裝的最大改變是,撤掉了咖啡飲品區,只賣書,轉型為折扣書店。

  在濟南,不貴書店也是這樣一家折扣書店。不貴書店於2017年開店,面積有96平方米。在這間小書屋裏,堆滿了各類書籍。沒咖啡、沒文創,也沒有陳列精緻的小點心,除了賣書,啥都不賣。為啥開折扣書店?創始人王樹增言簡意賅:“不打折,沒人買。”

  “僅靠賣書現在還能維持書店的開支。”王樹增&&,他們已經有固定的客流,並且還有不斷的新顧客。“折扣店其實就是靠走量維持,書的折扣程度靠進價決定,無論是新書還是舊書,均可打折。”除了線下售賣外,記者注意到,不貴書店也有線上銷售渠道。“如果線上的引流多一些,那麼銷量會好一些。”

  而一家開了7年書店的店主認為,實體書店應該找準自己的定位。“很多書店都賣咖啡,但有些人喝咖啡會去咖啡店,何必要來書店呢?書店還是應當術業有專攻。”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