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東臨沂瑯琊古城,立體沉浸式演藝《只此瑯琊》上演。
“在古代,根據所要書寫的文章內容或用途,按照不同的規格要求,統一尺寸,使竹簡的長短一致。”
4月24日,來自臨沂市河東區的500余名小學生來到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開啟了一場書法文化的研學之旅。在跟隨研學導師學習了《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兵學文化知識後,孩子們體驗了竹簡編聯手工課,親手用編繩將竹簡編聯成冊。
“博物館展覽所體現的深厚兵學文化、簡牘文化和書法文化等,吸引了眾多研學團隊。”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館長彭梅介紹,“目前,每天博物館都會接待十余個研學團隊,預計暑期之前研學人數將過數萬。”
從書法頂流王羲之、顏真卿的傳世之作,到銀雀山漢墓竹簡的殷殷墨跡,流傳千年的翰墨文化成為臨沂最大的底氣。“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銀雀山出土的漢墓竹簡,讓我們可以欣賞到西漢先人的墨跡。”臨沂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趙鳳硯説,“這個書體是介於從篆書到隸書演變的中間過程,對我們研究書法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盡顯水墨淡雅之風的臨沂,到了夜晚,就變成了燈火闌珊的古瑯琊。當夜幕降臨,沂河兩岸,數十萬光波匯聚,一場時尚光影秀,瞬間點亮臨沂城區夜空。
涑河碼頭,乘船夜游,走進另一個秀場《夜畫瑯琊》,年輕的舞者以河為卷,伴隨聲光水幕的律動,船行過處,智聖諸葛亮、算聖劉洪、書聖王羲之、大書法家顏真卿等瑯琊名士依次走來。
“游客從上船到下船,像追劇一樣,沉浸在行進的劇情裏,瑯琊八景、七聖、沂蒙精神、沂河之歌等篇章盡收眼底。”光影秀總導演曲國軍&&。
老城區內,王羲之故居、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書聖閣、書聖廣場等建築同步亮燈,與璀璨奪目的水上“變粧”相映成趣。
古韻與科技交融,國風與AI碰撞,“瑯琊古城”的夜晚,是“Z世代”的主場。華燈初上,身着漢服的年輕“瑯琊客”,穿梭在古城的大街小巷,解鎖着一幕幕沉浸式新玩法。“我和朋友先去漢服店完成換裝,又去打卡了平野閣、望書樓、沂州府衙等場館,感受了沂州歷史與文化。”00後游客齊錦琳説。
“瑯琊公將國都從莒城遷至開陽,於今日舉行遷都大典。”
“士為知己者死,願與你主公結盟抗曹,大戰曹軍。”
“此為顏真卿的顏體,他就是受到你的影響,創立了自己的顏體書法。”
……
近日,在臨沂市瑯琊古城鳳鳴街,觀看完立體沉浸式演藝《只此瑯琊》的河北游客孫女士直呼震撼。“演出分四幕四個場次,每幕結束後我們都要跟隨演員移動到下一個場景。”孫女士告訴記者,“跟隨劇中説書人王小寶的穿越視角,我了解了瑯琊王劉京遷都開陽、王羲之如何書寫蘭亭集序等歷史故事,文化味兒十足。”
作為全國首創立體沉浸式演藝,《只此瑯琊》讓游客在行走中穿越四幕場景,在光影交織中穿越古今、對話先賢。瑯琊古城另一部室內演藝秀《國秀·瑯琊》則從感官六感出發,利用多空間立體實景和聲光電技術,將海岱文化、東夷文化、瑯琊文化等歷史文脈復刻重演。
“想要展現不一樣的臨沂,‘瑯琊’是一個特別好的IP。”《國秀·瑯琊》總導演翟世嬌&&,“我們將臨沂的歷史、人文、名士等文化相互融合,以一個時代為背景,以一段歷史為脈絡,來述説瑯琊古城。”
瑯琊古城將臨沂獨特的歷史文脈活化呈現,今年清明小長假期間共接待游客8萬人次。“瑯琊古城的游客中,臨沂市外游客約佔70%,其中省外游客約佔30%。”瑯琊古城運營總經理胡忠平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