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第三屆山東省森林文化周濟南主會場舉辦“媒體開放日”活動,20余家媒體記者齊聚泉城公園“PARK+”書享藝術空間、佛慧山自然教育基地、濟南園林花市、佛慧山生態廊橋、龍鼎濱水公園等地,感受濟南市園林和林業綠化系統創新“公園+”實踐和實施生態綠化項目建設取得的成果。記者獲悉,今年濟南將建設自然教育觀察徑或自然教育示範基地30處。
泉城公園“PARK+”書享藝術空間,依託泉城公園的自然生態與舜耕書屋的閱讀功能,通過創意設計和業態打造,構建出一個集文化、休閒、社交於一體的文化陣地,為市民游客營造舒適的“松弛感”與充滿活力的互動空間,與書和美“邂逅”,成為市民游客精神的棲居地。
佛慧山自然教育基地,由濟南市園林和林業綠化局、山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聯合打造,基地提供自然體驗與探索、科學思維與實踐、自然記錄與創作及文化沙龍與導賞主題服務,設立自然博物、科學實踐、自然文創、文化沙龍等服務業務。其中,泉城山林觀察徑是為更好地滿足市民游客對森林資源的探索需求,結合佛慧山豐富的自然本底資源建設而成的知識型游覽小徑。小徑以原有的山野小路為脈絡,採用對自然干擾最小的施工手段利用原土、原石、原木進行修建,保留小動物的生存空間。沿路通過科普設施與空間的引入,對森林文化進行細緻入微、生動有趣的展示,讓市民與之互動體驗,從而達到深入開展普惠型自然教育的目的。設置觀察點、解説點和森林&&等多種科普節點,串聯36個自然觀察內容,介紹25種不同的生物。每個展&主題明確、形式多樣,每個節點都是一座自然展&,是市民游客從大自然中實地實景獲得生動的森林文化講解的絕佳選擇。游客還可掃二維碼獲取全程免費VR講解,豐富游覽體驗。
佛慧山生態廊橋,貫通大千佛山-奧體文博片區兩大綠道系統,為廣大市民游客提供了便利、舒適的休閒健身環境。生態廊橋建設秉承尊重自然、維持生境、低碳環保、人文與科技相結合的設計理念,綜合其功能、造型、材質、生態、審美等要素,把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好的生態景觀有機地連接貫通,對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環境起到重要作用。
龍鼎濱水公園,充分利用現有空間和環境,形成以南北水系為軸,以環水健康步道為紐帶,集休閒觀賞區、兒童活動區、親子戲水區、人文展示區、濕地生態區為一體的“一軸一帶五區”現代化濱水公園。公園設置了閒花弄影、聽風處、碧悠柳岸、夕照&、醉草步道、紫雲長廊、問水亭等17處景觀,以蓮花、柳樹等植物生長特性和品質象徵,延伸出公園文化特色主題,將健身、觀景、文化融為一體,切實提高了市民游園的體驗感和幸福感。
2023年,濟南市園林和林業綠化系統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項目突破年”為抓手,全力增綠量、擴供給、惠民生、提質效、強賦能、防風險,推動園林和林業綠化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域增綠取得顯著成效,新建公園100處、綠道110公里,完成造林1.2萬畝、森林質量提升8.8萬畝,城市生態底色更加亮麗秀美。行業發展活力更加強勁,創新“公園+”實踐,在市屬公園景區增設娛樂、閱讀、健身、露營、音樂、市集等消費新場景,升級公園綠色空間,放大公園服務功能,打造公園美好生活,讓“老公園”煥發“新活力”;制定發展林業産業“十條措施”,創新打造濟南園林市集行業品牌,助力鄉村振興。生態資源監管有力有效,在全國首創設立“公交林長”隊伍,實施白雲湖國家濕地公園生態保護修復。
接下來,全市園林和林業綠化系統將以“項目深化年”為總牽引,聚焦打造生態園林、百姓園林、活力園林、文化園林、智慧園林“五個園林”工作目標,聚力實施民生實事項目——新增公園綠化活動場地200處;聚力厚植城市生態本底——完成造林1.6萬畝、森林質量提升6萬畝;聚力增進民生綠色福祉——打造小微景觀100處、“共建花園”50個;聚力培育弘揚生態文化——建設自然教育觀察徑或自然教育示範基地30處,進一步優化綠色發展空間、城市生態布局和自然生態功能,以綠為筆、着墨山水,奮力鋪展美麗泉城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