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地處淮河以北,本不産茶,但偏就是在這片土地上,“日照綠茶”已長成一張城市名片。近年來,日照市委、市政府將茶産業作為特色優勢産業培育,持續做大做強日照綠茶品牌、提升日照綠茶影響力,全面推進日照綠茶産業高質量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值此“南茶北引”70周年之際,本報推出系列報道,溯源歷史、解析當下、展望未來,立體化展示日照茶産業發展現狀,敬請關注。
東經:118°25′—119°39′,北緯:35°04′—36°04′。
這是大自然賦予日照綠茶得天獨厚的資本。
陸羽《茶經》雲:“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本沒有茶的山東卻在1954年發生了改變,正是從那時起,“南茶北引”的口號被提起,“南茶”漸漸根植於齊魯大地,還變成了地道的“魯茶”。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如今的日照綠茶已經在中國的茶業版圖中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的發展之路恰如日照的成長之路,是順勢而為,更是必由之路。
從此而始,中國種茶區域向北擴大了三個緯度
“從山上採把野茶,放在鍋里加水煮煮,就是一碗熱騰騰的茶。”提起綠茶,這是許多老一輩日照人的印象。據説,是因為日照靠海,所以食物中含鹽量大,喝茶水不僅能夠中和身體中的鹽含量,還能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所以一直廣受歡迎。
1956年,經過反復多次的實地調查,山東開始從安徽購進茶苗、茶種,並分發到各個地區試種。當時,“南茶北引”確定在青島、臨沂、日照等16個市、地、縣組織試種茶樹試點,日照縣被選為首批引種南茶試種基地縣。
乾旱、寒冷的氣候劣勢讓“南茶北引”之路充滿艱辛,由於地域氣候等諸多原因,首批5000株茶苗全部凍死;第二年,青島又引進4000株茶苗在中山公園栽植,仍沒有成活;1959年,莒縣引進4斤茶種進行試種,雖然成功卻趕上幾十年不遇的寒潮突襲,致使成片的茶苗被凍死……
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似乎印證着“南茶北引”之路的坎坷,但日照人沒有放棄。1966年春天,山東省商業廳等部門再次在魯南四個縣試種了25畝茶,歷經各方努力,日照縣試種的7畝茶田,終於長出綠茶!
從此,中國種茶區域向北擴大了三個緯度,生長在江南地區的茶葉第一次跨過了緯度的限定,在北方的土地上正式生根發芽。
創新堅守,終於成就“北方嘉木”
“在自然災害面前是迎難而上還是退卻?這是擺在當時日照縣委、縣政府面前的大難題。”“南茶北引”參與者、嵐山區安東衛街道北外村村民周立金曾回憶説:“1967年,就在巨峰公社趙家莊子、後村公社獨垛子等14個村的試種成果喜人時,卻趕上相繼襲來的茶樹凍害、蟲害、病害,很多老百姓開始動搖。”
怎麼辦?接着幹!面對培育的困難,當時的日照縣委召開縣委常委會統一思想,研究戰勝災情的辦法與措施;派專業人員對全縣每個茶園受災情況摸底上報,認真做好受災茶農的安撫工作;減免受災茶農的農業稅, 對受災嚴重的村與戶從財政撥款給予一定補助。
面對新生事物,需要經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直至掌握規律,才能有成功的把握。
隨着茶樹種植技術越來越成熟,1970年,日照縣試辦的第一座小型半機械化初制茶廠在巨峰區西趙家莊子大隊開炒,定名為巨峰區“九·一六”聯合初制茶廠。當年,茶廠便制茶13334斤,次年實現制茶33000斤。
從最初試種的7畝茶園,到如今日照市茶園面積達30萬畝,一株綠茶已在日照長成燎原之勢。
為了把茶産業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産業,日照市政府專門把茶産業列為市長工程,制訂&&《日照市茶葉産業發展規劃》《日照市茶産業發展扶持政策試行辦法》等,市、區縣兩級財政設立茶産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還將日照綠茶納入生態立市、林水會戰、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部署,着力打造綠色産業、生態産業、富民産業。
引種、發展、回落、再發展……歷經種種淬煉,日照綠茶終於得以走到今天,成為山東省茶葉主産區和我國緯度最高、面積最大的優質綠茶生産基地。而在“南茶北引”過程中滲透出的那份精神,也像極了日照人刻在骨子裏的韌勁兒——
克服了一系列來自大自然的嚴峻考驗;不斷攻堅只為讓“南茶”在北方找到適宜生存的土壤;扭轉了北方人對茶葉的認識,讓一批又一批北方人知茶、愛茶,讓茶終成“北方之嘉木”。
大器晚成,育成“北方綠茶”第一品牌
“日照地處高緯,瀕臨黃海、雨量充沛,茶葉越冬期比南方長一到兩個月,土壤多為棕黃沙壤土,顯弱酸性,極有利於茶多酚、氨基酸等茶葉內含物質的積累……”提起日照綠茶,市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所長丁仕波總是有着説不完的話。他説,日照綠茶還是省內首個獲農業部級優質産品稱號的品牌。
70年時光流轉,“南茶北引”改變了中國茶葉市場的大格局:由以前的“南茶”一統天下,變成了“南茶”和“北茶”相得益彰。
的確,“南茶北引”並不只是觀念上的突破,還要考慮茶産業在這裡發展的可行性——1984年起,日照絕大部分茶園已經承包到戶;1984年到1990年,日照綠茶市場進入轉型階段;進入上世紀90年代,瀏園春、聖谷山、淞晨等日照名優茶走出“深閨”。如今,日照茶産業已經形成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生産、加工、銷售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産業格局。
其實,日照綠茶不僅傳承着城市創新、執着、堅韌的品格,也承載着城市産業發展的使命。為了推動茶産業高質量發展,日照市委、市政府於2022年確定實施日照綠茶“穀雨工程”,聚力練內功、提品質、鑄品牌,並傾力打造“海曲雨青”品牌。為進一步提升日照綠茶在全國範圍內的戰略影響力和市場地位,傾力組建日照綠茶集團,着力打造集茶葉種植、加工、研發和銷售一體的專業化、市場化、數字化的綜合性國有茶産業&&,全面推進日照綠茶産業高質量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如今,日照已成為我國緯度最高、面積最大的優質綠茶生産基地。數據顯示:2023年,日照市茶園面積已達30萬畝,年産幹毛茶達1.98萬噸、産值38億元。
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讓日照綠茶即使大器晚成,卻依舊穩居北方綠茶多項指標之首。
一盞清茶見古今。若問“南茶北引”到底蘊含了什麼樣的道理,或許,那是一種精神:尊重科學、尊重技術,更是自力更生、堅韌不拔。正如同茶樹上採下的葉子,經過火與水的淬煉,方能發出幽幽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