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4月11日電(丁宇飛)春光正好耕不輟,奮發向前正當季。今年1-2月,山東海化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海化”)利潤總額比去年同期增加1600萬元,生産經營實現“開門紅”。
一直以來,山東省濰坊市海洋化工産業優勢明顯,擁有亞洲最大的以“兩鹼”和溴系列産品為主導的海洋化工産業集群,海洋産業總産值年均增長11%以上,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位於濰坊市的山東海化堅持生産經營與改革發展雙輪驅動、科技賦能與産業轉型雙向發力,展現了奮楫馭浪、揚帆爭先的精氣神。
馭浪轉型 加速産業煥新
山東海化生産區域夜景。(受訪者供圖)
山東海化地處渤海萊州灣南岸,地下滷水資源豐富,富含鈉、鉀、鎂、溴等多種元素。集團聚焦海水、滷水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研發,深耕海洋化工産業。
在通往山東海化熱電分公司的主幹道上,兩方水池波光粼粼,不遠處的工廠在水中生成倒影,時有水鳥飛來嬉戲,一幅現代工業與生態相得益彰的畫面呈現在人們眼前。這得益於目前正在試點的“一水八用”循環經濟體系。
2024年初,山東海化“一水八用”項目獲批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項目。此前,山東海化已經將海滷水“一水六用”循環體系做到成熟,圍繞海(鹵)水淡化和新能源發電兩個新興産業,開始着力打造更為完善先進的“一水八用”循環經濟體系。據悉,到試點結束,山東海化要參與制定國家標準3項,制定企業標準12項,貫徹執行率達到100%。
“一水八用”循環經濟體系是山東海化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步伐、推動産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2021年至2023年,山東海化累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51億元,進行裝置更新改造、數轉智改和延鏈、補鏈、強鏈項目建設,硝鹽生産升級改造、高純氫製備等一批産業升級項目成功落地,海(鹵)水淡化濃縮、工廠化制鹽鹵等3個延鏈補鏈強鏈重點項目紮實推進。
創新賦能 引領發展蝶變
“我們自主研發的‘納濾精製滷水技術’,突破了地下滷水無法直接應用於純鹼生産化鹽的技術瓶頸,是對現代化鹽化流程的一次技術創新。”山東海化集團戰略計劃部部長趙玉文介紹,以該技術為核心的工業化項目已成功應用於純鹼生産,年經濟效益近億元。
以納濾精製滷水技術為基礎,山東海化將海水淡化與現代鹽化工産業有機組合,開發了一條以鹽為主、“濃淡雙收”的技術路線,海水綜合利用率大於70%,為海水淡化産業發展蹚出了道路。
山東海化納濾精製滷水生産線。(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山東海化研發支出持續增長,2023年達到3.65億元,涉及現代海洋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方向;人才隊伍逐漸壯大,近2年引進博士15人,碩士60人;研發條件逐步完善,研發設備投入超6000萬元,總投資4.07億元的現代化海洋化工中試基地和濰坊科技中心樓正在建設中。”山東海化集團技術研發中心技術總監張浩波説。
2024年,山東海化預計投資4278萬元,年內完成6大項目群實施,加快數字賦能。
綠色智能 助力産城共榮
在濰坊市濱海風光儲智慧能源示範基地項目“綠光一體”光伏發電區,成片的藍色光伏發電板有序排列,一眼望去看不到邊際。
濰坊市濱海風光儲智慧能源示範基地一期300MW光伏發電項目。(受訪者供圖)
為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山東海化籌劃了濰坊市濱海風光儲智慧能源示範基地項目,陸續配套建設智慧能源管理&&、儲能系統、海水淡化、生態觀光等功能。
“基地建成後,年可發電40億千瓦時,年可替代煤炭16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26.7萬噸、硫化物約1.6萬噸、氮氧化物約1.5萬噸,生命周期貢獻稅收約72億元。”山東海化集團濱海能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張少華介紹。
小小的藍色光伏電板,帶來的卻是成噸的“綠”動能。截至3月28日,已經建成並網投運的基地一期300MW光伏發電項目累計安全運行440天,累計發電達4.02億kWh,累計上網電量4.00億kWh。這既是山東海化在新能源産業拓展、節能減排等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更是推動綠色發展和生態優先的重要體現。
“未來幾年,是集團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關鍵階段。我們將圍繞“做大做強做新做優”目標,以‘建設國內外最有影響力的海洋化工産業基地’為奮鬥願景,以‘延長鹽化産業、壯大能源産業、做大石化産業、發展新材料産業’為發展思路,堅持一核多翼、鏈式布局、協調聯動、耦合發展,持續聚焦高質量發展,心無旁騖幹事創業,厚植産業優勢,搶佔藍海賽道。”山東海化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孫令波説。
監製:呂放
策劃:江昆
統籌:張曉琪 丁宇飛
視頻:張曉琪 艾苗苗
封面設計:耿曉涵 師鉞臻(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