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間是一個有機生命體。和人一樣,也需要定期體檢,通過對症下藥治療“城市病”,讓城市健康有朝氣。
近日,青島在市南區江蘇路街道率先啟動住房、小區、街區三個維度的城市體檢工作,預計今年這項工作將覆蓋青島市主城區。經過數據採集後,將形成一個龐大而精密的數據庫,記錄着這座城市方方面面的情況,並由專業機構出具“體檢報告”,進而精準服務青島城市更新建設。
自今年開始,我國29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將全面開展城市體檢。對於青島而言,自2021年啟動城市體檢工作以來,已連續四年被列為全國樣本城市,助力全市城市更新建設。那麼今年城市體檢將如何開展?結果將怎樣處理?這些問題觸及每個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
“把脈開方”,治理“城市病”
當前,我國城鎮化率已突破65%,隨着人口向城市集中,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病”不斷暴露。
城市內澇、環境污染、交通擁堵、停車困難……若想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這一系列問題都亟待解決。梁思成的話或許能帶給我們更多啟示:“城市是一門科學,它像人體一樣有經絡、脈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學地對待它,它會生病的。”
城市體檢,就是把握城市“經絡、脈搏、肌理”的好辦法。自2018年開始,住建部選擇試點城市、樣本城市持續開展體檢工作,並提出“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工作要求。
根據相關要求,此次城市體檢涵蓋住房、小區(社區)、街區、城區(城市)四個維度,設定了61項指標。具體而言,住房、小區(社區)體檢要摸清房屋使用中存在的安全隱患,找準養老、托育、停車、充電等設施缺口以及小區環境、管理方面的問題;街區體檢要充分考慮街區功能定位,銜接15分鐘生活圈,查找公共服務設施缺口以及街道環境整治、更新改造方面的問題;城區(城市)體檢要綜合評價城市生命體徵狀況和建設發展質量。
同時,城市體檢不僅把脈“城市病”,還將作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打造宜居、智慧、韌性城市的重要抓手。
像在韌性城市建設方面,青島的城市體檢特別關注應對公共衞生事件、自然災害、安全事故的風險防禦水平和災後快速恢復能力。包括消除嚴重易澇積水點、排洪防澇能力、應急供水能力、老舊管網改造、地下管廊監測、消防站覆蓋率、加油站加氫站安全距離、人均有效避難場所面積等指標。
在宜居宜業宜游高品質灣區城市專項體檢中,青島還關注二級及以上醫院服務覆蓋率,公共供水管線漏損率,新、改綠地全部使用鄉土適生植物,滲透地面面積佔比等指標。
今年在住建部確定的61項基礎指標的基礎上,青島增設了4個山東省特色指標和17個青島市特色指標,構成了“61+4+17”的指標體系。其中青島把農貿市場服務半徑覆蓋率、歷史建築活化利用率、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量、職住空間分離等列入本市特色指標,將予以重點關注。
“當下,我們説城市體檢,絕不僅僅是希望城市達到基本的健康水平,而是希望能夠實現高質量發展。”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霍曉衛認為,要通過“城市體檢”發掘城市潛力與特色,讓城市根據自身資源稟賦走出一條有競爭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全景式掃描”,形成城市數據庫
“城市體檢”一詞表述得十分形象,就是給城市做一次全面的健康檢查。查找學位配置是否均衡、養老設施是否充足、菜市場分佈是否便民……把體檢的“探頭”伸向城市各個角落,用數據説話,對城市化進程實行全景式掃描。
那麼城市體檢,到底怎麼檢?
自2021年青島啟動城市體檢工作以來,已連續四年被列為全國樣本城市,青島每年都面向社會發放調查問卷,邀請一線的社區工作者和熱心群眾來做“市民醫生”,查找細微城市病症。眾所周知,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建設發展的主體,對城市的脈搏跳動最熟悉。讓市民參與城市體檢,有助於形成一份切合實際、指標具體、反映民心的“體檢報告”。
隨着近年來全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青島積極推進“城市體檢評估信息&&”建設,運用大數據、信息化手段,集成數據收集、城市病症診斷、項目管理等功能,創新打造了可交互的城市體檢信息&&,為城市建設提供了高效的技術支撐。據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城市體檢評估信息&&已整合市內七區城市建成區的所有80個鎮街、1013個城市社區信息數據,“相比前幾年,今年我們的城市體檢工作直接下沉到街道社區,會更微觀”。
精準獲取數據,“體檢報告”才能準確可靠,這是一項細緻入微的工作。
如今,一支由研究院所和高校等單位組成的“啄木鳥”隊伍,沉入街道社區一線,與社區工作人員一同“把脈問診”。調研員們走街串巷,對存在安全隱患、設施陳舊等情況拍照,上傳到小程序,同時描述問題。
數據採集後,再由專業機構統一分析。所形成的城市體檢報告跟人日常的體檢報告一樣,健康的指標“亮綠燈”,不正常的指標“亮紅燈”,並給予具體的對策措施。
由此可見,城市體檢,會是“防未病、治已病”的最好辦法。
“對症下藥”,精準服務城市更新建設
如何在後續的城市發展中用好這份“體檢報告”,也至關重要。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提到,城市體檢不單純是為了體檢,而是為了解決問題。他認為“先體檢後更新,無體檢不更新”,城市體檢查出的問題,就要落到具體解決問題的項目清單上,是交通問題就由交通部門去解決,是住房問題就由住房部門去解決,是綠化問題就由綠化部門去解決。
換句話説,只有問題得以解決,才能使城市體檢工作更加有效。
根據住建部的通知,建立城市體檢機制,應將城市體檢作為城市更新的前提,依據城市體檢結果,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統籌推動城市更新工作。
停車難問題,一直困擾着住在青島老城區的居民。去年,不少居民通過填寫城市體檢調查問卷,將這一問題提交上去。大家所提報的涉及停車難等“城市病”的意願訴求,會以社區為單位匯總,並在全市城市體檢評估信息&&上得到直觀呈現。
針對這些數據,主管部門會開展停車問題綜合治理專項體檢研究。今年青島的停車設施建設計劃中,有一半以上布局在城市體檢劃定的停車治理重點區域,並同步研究完善停車共享、政策調控等保障措施。如此一來,居民們通過&&反饋的停車問題也得到了落實。
“城市體檢評估信息&&是實現由‘檢’到‘用’的重要工具,除細化到‘社區級’的數據收集、分析和展示以及相關的項目管理功能以外,我們還着重在實用易用上升級,讓城市管理和建設人員更便捷地共享體檢成果,更好服務城市更新建設。”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此外,近年來青島印發的消防、養老設施等行業專項規劃均以城市體檢成果作為編制依據。通過向各級各部門全面共享體檢成果,進而為科學制定工作計劃提供參考。
“城市體檢是我國城市面向科學發展、精細管理所採取的一項舉措。”霍曉衛認為,這項工作的特點體現在,以定量為主的指標體系對不同層級的城市單元開展分析判斷,得出可對比、可追溯的橫向縱向數據,以此判斷城市有無癥結、癥結的嚴重性以及採取怎樣的措施改善解決。
去年年底,住建部發布的《關於全面開展城市體檢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到,要求強化結果運用,把城市體檢發現的問題作為城市更新的重點,聚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和補齊城市建設發展短板弱項,有針對性地開展城市更新,整治體檢發現的問題,建立健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鞏固提升”的城市體檢工作機制。
城市體檢不僅是一次簡單的評估,更是一項持續的、全面的城市建設管理和改進工作。它鼓勵我們所有人——從政策制定者到社區基層工作人員,再到普通居民共同努力,塑造一個更加健康、可持續的城市未來。(王冰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