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綜合利用讓海水“滴水成金”-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4/07 16:48:05
來源:《瞭望》2024年第15期

瞭望丨綜合利用讓海水“滴水成金”

字體:

  ◇工廠化水鹽聯産不僅把海(鹵)水變成能飲用的“甘露”,還能生産出高端健康鹽、海洋礦物質濃縮液等海洋健康和新技術産品;循環經濟“一水八用”,“吃幹榨盡”實現海(鹵)水高值化利用

  ◇“海水綜合利用是解決沿海地區資源環境問題的重要突破口,具有科技含量高、産業鏈長、輻射帶廣、戰略意義強的特點,是未來海洋經濟的重要發展方向。”

  ◇以地下滷水為主、海水為補充,積極探索海(鹵)水科學開發、梯次利用、步步增值,實現養殖、冷卻、提溴、納濾精製滷水、制鹽、苦鹵化工、海(鹵)水淡化、新能源發電的“一水八用”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志

  在山東海化股份有限公司純鹼廠老線鹽水車間,企業通過納濾滷水精製技術精製滷水代替海水化鹽(2023 年 10 月 12 日攝)王志攝 / 本刊

  工廠化水鹽聯産不僅把海(鹵)水變成能飲用的“甘露”,還能生産出高端健康鹽、海洋礦物質濃縮液等海洋健康和新技術産品;循環經濟“一水八用”,“吃幹榨盡”實現海(鹵)水高值化利用……近期,《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山東省濰坊市採訪了解到,濰坊市擁有獨特的海(鹵)水資源優勢,北部沿海地下滷水靜儲量達60億立方米,原鹽、純鹼、溴素産量分別佔全國的1/4、1/6和9/10,是全國最大的鹽溴生産和出口基地。

  近年來,濰坊市將經略海洋作為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抓手,大力發展海水綜合利用産業,並聯動先進裝備製造業、新能源、現代農業等多行業融合發展,“滴水成金”揚起藍色經濟風帆,推動海洋新興産業“換道超車”。

  海水淡化為生産生活補水

  山東夙沙高科生物有限公司位於濰坊壽光,在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創新示範基地展廳,鹼性海洋離子水、健康鹽、鹽浴洗化、鹵寶濃縮液等海洋健康産品琳瑯滿目。“這些産品都是我們從海(鹵)水中提取而來的。”公司項目負責人劉藝説。

  濰坊海岸線長158公里、海域面積約1300平方公里。但濰坊是極度缺水城市,水資源總量為24.55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可利用量為18.31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為262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8。靠海吃海,濰坊把目光瞄向海水淡化。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滷水制鹽技藝”保護單位,山東默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在傳承古法工藝基礎上,通過低溫無核結晶把微量元素留住,生産出的鹽富含鉀、鈣、鎂、鍶等礦物質元素。

  該公司董事長楊樹仁説,公司實現集成開發工廠化水鹽聯産技術,對濃海水進行高值化産品開發。其中,滷水提取健康鹽和飲用水後,剩餘的礦物質元素經處理形成高倍濃縮的海洋礦物質液“鹵寶”,其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

  目前,山東默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已開發出健康鹽、鹼性離子水、海洋日化産品等多種産品,擁有專利技術10余項,註冊鹽宗“夙沙氏”“鹵寶”等商標30個。

  此外,淡化後的海水還用於工業用水。濰坊建成山東默夙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項目,規模為3.45萬噸/日,淡化水主要供當地工業園區使用,為30多家企業提供生産用水。

  “海水綜合利用是解決沿海地區資源環境問題的重要突破口,具有科技含量高、産業鏈長、輻射帶廣、戰略意義強的特點,是未來海洋經濟的重要發展方向。”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李鐵剛説。

  濰坊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慶華説,通過延鏈聚合、集群發展,濰坊加快打造海水綜合利用全産業鏈條,力爭到2025年,全市海水綜合利用規模達到10萬噸/日,實現工業用水海水淡化逐步替代,減少北部沿海地區地下水開採,減緩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趨勢,保護水生態環境。

  在山東夙沙高科生物有限公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創新示範基地展廳,從海(鹵)水中提取的海洋健康産品琳瑯滿目(2023 年 11 月 16 日攝) 王志攝 / 本刊

  海滷水實現“一水八用”

  在濰坊市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北部的鹽鹼地,山東海化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化集團”)建設了海水養殖區,以及純鹼廠、溴素廠、硫酸鉀廠等多處工業園區。放眼望去,一座座的鹽坨像隆起的小山,一排排深藍色的光伏板矗立在鹽田水面上,源源不斷地將太陽能轉化為綠色電能。

  海化集團是全國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之一,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孫令波説,海化集團以地下滷水為主、海水為補充,積極探索海(鹵)水科學開發、梯次利用、步步增值,形成“資源—生産—産品—深加工”和“資源—生産—廢棄物—再利用”兩大循環流程,實現養殖、冷卻、提溴、納濾精製滷水、制鹽、苦鹵化工、海(鹵)水淡化、新能源發電的“一水八用”。

  所謂“一水八用”,首先制鹵海水被用來放養貝類、魚蝦等海産品,初級滷水放牧鹵蟲;中級滷水及提取的地下滷水被送往純鹼廠、硫酸鉀廠用作化工工藝冷卻,代替了淡水資源,減少水資源和能源消耗;化工工藝冷卻時吸收了化工廢熱的滷水送溴素廠提溴,由於滷水溫度提高從而提升溴素提取率;提溴後的滷水送納濾精製裝置,精製後的清潔滷水送純鹼廠作原料和化鹽用水,減少了原鹽用量;經納濾精製後的納濾濃水送到鹽場曬鹽;曬鹽後的廢液苦鹵回收後先送溴素廠苦鹵提溴,提溴後的老鹵經復曬提濃後去生産硫酸鉀、氯化鎂等産品;海(鹵)水淡化為企業提供清潔淡水,並將海滷水中氯化鈉利用率由30%左右提升至70%以上,實現海滷水資源高效綜合利用;利用鹽場制鹵庫水上空間,打造國家級風光儲智慧能源示範基地,建設光伏發電等項目。

  “一水八用”後,海(鹵)水的有用成分基本被“吃幹榨盡”,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避免制溴廢液、制鹽母液外排對海域生態的影響,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海化集團純鹼廠老線鹽水車間,記者看到車間採用“超濾+納濾”雙膜法技術,通過超濾將提溴後滷水去除固體微粒、膠體等雜質,通過納濾進行一、二價離子的分離,得到鈣、鎂、硫酸根濃縮的納濾濃水和氯化鈉純度較高的精製滷水,將用於製作純鹼化鹽。

  海化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新興膜技術與傳統鹽化工嫁接應用,公司利用納濾滷水精製技術精製滷水代替海水化鹽,精製滷水日産量達到4.4萬立方米,年可節約原鹽近90萬噸、節約石灰石8萬噸、節約自用純鹼3萬噸、節約焦炭6000噸,綜合效益顯著。

  在新能源方面,2023年海化集團利用羊口鹽場約38平方公里的制鹵區水面空間,建成30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實現“地面制鹽、板上發電”,年可生産清潔能源電量約4億千瓦時。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發展局能源管理辦公室主任徐文濤説,在鹽鹼地、灘塗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既高效利用海域資源,又推動能源綠色轉型。

  今年1月,海化集團“一水八用”新循環經濟標準化産業鏈入選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2023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示範項目。

  經過多年深耕,海化集團純鹼、原鹽、氯化鈣、兩鈉、溴素、氯化鎂6種産品産量位居全國前列,成為我國重要的海洋化工生産和出口基地、國內鹽化工龍頭企業、濰坊高端化工産業鏈海洋化工綜合利用“鏈主”企業。

  提升海水綜合利用“含新量”

  近年來,濰坊市立足産能優勢,聚力延鏈補鏈,有效整合利用海洋科技資源,促進海洋動力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能源等産業協同發展,在海洋種業、船舶動力、海水淡化膜等領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加速向高端産業邁進。

  “政學研”深度融合。2023年,濰坊市政府與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山東省海洋局簽約共建山東海水綜合利用研究中心,將着力在海水全要素提取分析、海水綜合利用發展路徑、全産業鏈協同發展等方面開展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推進海水綜合利用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發展。

  搭建科技創新&&。濰坊建成山東海化集團山東省海(鹵)水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天瑞重工山東省海洋裝備與海水利用裝備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以及天維膜荷電高分子膜材料省級重點實驗室、天維膜荷電膜和默夙集團滷水資源綜合利用2個省級示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創新資源的集聚,帶來核心技術的突破。例如,濰坊力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船舶雙燃料發動機電控多點噴射系統”,實現了國産化替代;山東天維膜技術有限公司、濰坊津濰膜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中空纖維膜、離子交接膜、電滲析雙極膜市場佔有率全國第一,打破國外壟斷。

  目前,濰坊市海洋領域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4家,其中力創科技、天一化學、海王化工3家涉海企業入選第四批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豪邁機械入選山東省“十強”産業現代海洋産業領軍企業,魯清石化、新和成藥業成為山東省級産業鏈“鏈主”企業。

  李慶華説,通過加快高附加值海洋化工産品研發生産,濰坊海水綜合利用産業已從簡單的海(鹵)水制鹽、提溴,發展到高端的環保型阻燃劑、醫藥中間體、氯精細化工、原鹽深加工等較為完整的産業鏈條,其中濰坊濱海現代海洋化工優勢産業集群入選山東省十強産業“雁陣形”集群。

  藍色海洋已成為濰坊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2023年初步核算,濰坊海洋生産總值達1596.83億元,同比增長5.6%,佔地區生産總值的20.99%,增速高於地區生産總值增速1.4個百分點,拉動地區生産總值增長1.2個百分點,海洋經濟帶動作用進一步突出。(完)

【糾錯】 【責任編輯:呂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