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光粼粼的海面之下,是物産豐富的“藍色糧倉”。現代漁業在新質生産力的強勁驅動下,從育種養殖到收捕駁運,整條生産鏈上“新”增勢。沿着這一鏈條,記者探訪了“藍色糧倉”的新“耕”法。
水産種苗繁育是漁業生産中最具技術含量的環節,被譽為“漁業芯片”。開發“藍色糧倉”,向海要好魚,就要從源頭入手,更新“漁業芯片”。
原本依賴進口的魚種,如今已實現人工繁育,在循環水養殖池中孕育出了新一代“魚寶寶”;原本偏愛溫暖海域的斑石鯛等魚種,如今可以自在地穿梭在萊州灣海域……走進位於萊州市的山東海洋明波水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波水産”),整潔的白色養殖車間整齊排列,養殖池內,斑石鯛、黃帶擬鰺、金虎雜交斑等海水魚在歡快暢游。
“這是金虎雜交斑,是去年我們繁育出的石斑魚新品種。”明波水産副總經理李文升向記者介紹,“金虎雜交斑較之前的品種生長速度更快、長勢更好。除此之外,去年我們還在國內首次實現黃帶擬鰺的人工繁育,該品種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是發展陸基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深遠海養殖的優良品種。”
在種苗繁育上,明波水産與水科院黃海所、中科院海洋所、中國海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了合作關係,充分發揮公司種質庫的資源優勢,為漁業良種的培育和推廣提供&&。
陸基面積受限,向深海探尋好魚是必然選擇。而創新養殖模式,注重綠色低碳的方法,則進一步解答了如何向海要糧的問題。
傳統養殖是流水式,魚池裏的水用完後直接排放掉,耗水量極大。與傳統養殖方式不同,明波水産在國內首家實現全循環水養魚從工廠化生産,布局建設了大型生態圍欄“藍鑽一號”和“藍鑽二號”。目前,明波水産的循環水養殖裝備比國外進口循環水系統設備建設成本降低30%,運行成本降低10%以上。明波水産研發部主任王清濱&&,利用循環水養殖,能夠節水95%、節能69%。
記者了解到,循環水可以讓水質更乾淨、更健康,可以根據魚的品種調整水溫等生長環境,讓魚在舒適的環境中長得更快、肉質更好。使用循環水養殖,還能提升單位水體的養殖産量,一立方水最高可産出60—80公斤魚,是普通養殖模式的2—3倍。“陸海接力”生態養殖模式配備了物聯網信息化系統、海洋環境觀測系統、自動投餌機以及水下機器人等一系列智能化設備,實現精準化漁業生態管理。
漂浮式風漁融合項目是國家能源集團十大重點科技項目之一,入選“中國科協十大産業技術問題”。“我們負責該項目的深遠海網箱智能養殖設備,主要是搭建智能投喂系統。”在煙&市福山區煙&優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優泰環保”),總經理林輝告訴記者,目前優泰環保在全國深遠海智能養殖設備市場領域佔據90%左右的份額。
“近期,我們完成了全球首個漂浮式風漁融合項目的智能化養殖設備調試,現在設備已經能穩定運行了。”林輝介紹,“我們從技術、設備上進行創新,推動實現深遠海域智能化的無人值守養殖,為高效‘向海要糧’提供解決方案。”
過去,深海捕魚靠人力勞作,艱辛且耗時。優泰環保研發的活魚智能駁運系統,可讓深海的魚全程不離水“列隊”上岸,再“對號入座”,在避免魚群産生應激反應的同時,實現高效、高利潤收魚。
“國內一個海洋牧場最多可養殖120多萬噸魚,依靠傳統人力收魚,需要20個工人連續工作30天。”林輝指着生産廠房內的吸魚泵告訴記者,一套智能化真空駁魚系統,每小時最多可收捕250噸魚,是人工捕獲工作效率的50倍,能節省90%以上的人力。
針對過去人工收捕過程中魚群密度大、收捕周期長、應激反應大,活魚的死傷率高達5%的問題。優泰環保通過智能控制真空泵和特製閥門快速切換,實現活魚在運輸過程中的死傷率低於1%,保證高質量收捕活魚。“別看5%是個小數字,按照煙&市魚類養殖年産量為80萬噸來計算,將活魚的死傷率減少4%,至少可以節省經濟效益4億元以上。”林輝説。
效率的提升背後是科研的投入。與明波水産的選擇一樣,優泰環保加強與天津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合作,着力推動研發與創新,研發人員佔總人員的50%左右。目前,優泰環保已與國內大多數深海養殖&&實現合作,今年又承接了大型深海養殖工船項目,用新質生産力促進海上糧倉的高效能開發。
在科技創新、智能裝備的加持下,山東省耕海牧漁正進入全新階段。當前,山東已建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67處。山東海珍品從近岸養殖走向深遠海智能裝備化的“類野生”“原生態”養殖,海洋漁業加速轉型升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