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往之地,實地探訪山東沂水跋山遺址群-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4/02 10:51:26
來源:齊魯晚報

“象”往之地,實地探訪山東沂水跋山遺址群

字體:

  在山東沂水跋山遺址群入選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後,記者赴沂水實地探訪,沂水跋山考古隊再次披露重要的考古發現。

  原來的歷史脈絡缺項,跋山一次補齊

  跋山遺址群是對以沂水縣跋山遺址為中心的80余處舊石器時代遺存的總稱,主要分佈範圍在魯中南的沂河上游區域。2020年7月,因水庫泄洪沖刷河道而被發現。經過三年的考古發掘工作,目前已初步構建起沂河上游區域距今10萬—1萬年的考古學文化序列。

  跋山遺址殘存面積近1000平方米,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近8米的文化堆積,其中保存下距今10萬—5萬年的古人類活動珍貴證據,就像一本“地書”,展示了晚更新世以來,人類製作石器隨環境變化而發生演進的清晰軌跡。共出土遺物4萬餘件,包括3萬餘件石製品、1萬餘件動物骨骼,少量竹、木質等有機物標本。其中,下文化層(接近距今10萬年)集中出土8具古菱齒象下頜及部分骨牙角製品,其中1件象牙質鏟形器形體碩大、人工打制痕跡明顯,為國內首次發現。

  跋山遺址群將之前存在諸多不足的山東距今10萬—1萬年人類發展序列“一次性補齊”,可以説彌足珍貴。多位一線考古工作人員分析,這也是在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階段,該考古項目最終能夠戰勝強大的競爭對手,一舉躋身“十大”的原因。

  部分否定“冰河時代説”,山東土著生生不息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考古處范承泰介紹,“很多人看過好萊塢動畫電影《冰河時代》。確實,世界上很多研究人類史的學者認為,在距今7萬年左右,地球上出現一次冰期,包括亞洲地區在內的很多人類滅絕。繁衍至今的亞洲人是從當時的倖存者——非洲,經過遷移而來的。”

  此次對沂水跋山遺址的考古發掘則證明,人類在距今六七萬年前發展並未間斷,呈現出當地“土著”與遠古野生動物共存的發展興盛景象。

  不過,此次考古中發現與《冰河時代》描述有一些吻合的地方——各種遠古動物。

  沂水跋山遺址出土多具古象遺骨化石,證明至少在山東沂水這塊土地上,古菱齒象等龐然大物的繁盛。范承泰説,早期山東居民與大象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在當時的沂水,大象普遍存在。除大象外,很多熱帶、亞熱帶動物都在山東出現。像考古中發現的鱷魚骨化石,就是當時存在的物證。這對當時山東氣候環境的研究也是一個啟示。

  沂水跋山考古隊領隊李罡接受採訪時説,“冰河時代説”提到的距今6萬-7萬年前冰期,在沂水跋山遺址也有體現。其中,在第七、第八文化層的下部,第九文化層的頂部,發現3處呈“品”字形分佈的火堆遺跡。考古人員在其中提取到一些被火燒過的動物骨頭、碳粒等,通過光釋光測年,顯示來自距今約7萬年前。李罡分析,在同一文化層面上留下的這三處篝火遺址,即便有“巧合”之嫌,但更大可能,與處於“冰河時代”的先民,通過生火取暖、維護生存繁衍相關。甚至在跋山遺址中出土的打制石器中,與之也有明顯的對應。

  推測在距今約7萬年前的冰期,大型動物南遷之後,小型動物成為當地人類獵取的對象。相應的文化層內,小型動物的骨骸化石比例明顯增多。同時,先民製作的石器較之前也發生明顯的變化——尺寸變小。他們通過“敲骨吸髓”和石刀刮肉等辦法,從小型動物身上獲取所需的營養,保證人類的發展未被中斷。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