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件上門”壓力下,快遞小哥們如何應對?-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4/02 10:47:57
來源:齊魯晚報

“件件上門”壓力下,快遞小哥們如何應對?

字體:

  自3月1日起,修訂後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開始實施。新規明確要求,未經客戶同意,不得擅自將快件投遞到智能快件箱、快遞服務站等快遞末端服務設施。如今,備受關注的快遞新規已實施一個月,落地情況如何?

  連日來,記者蹲點採訪濟南多位快遞員後發現:有人在努力適應這段新規“磨合期”,有人則還在用着“不告而投”的老辦法。“新規”的效果到底如何,快遞業能否真正告別粗放發展,仍然需要更長時間的檢驗。

  上門派件量從暴漲到平穩

  4月1日下午1點10分,短暫午休後,王衍深再次回到快遞中轉站——這裡是快遞到達用戶前的最後一站。貨車剛一停下,十多個快遞小哥“蜂擁”上前,麻利地分類滿車快遞。

  “這個是送貨上門的,放到外面;直接投驛站的,裝袋子裏。”幹了7年,王衍深眼睛賊“毒”。運輸帶上的貨物,他只看一眼,就能分清哪些是他配送片區的,其中又有哪些是需要送貨上門的。

  談及落地滿月的快遞新規,王衍深&&,比起前段時間不分黑白的忙碌,如今他逐漸適應了新節奏。

  時間回到3月9日。那天記者第一次見到王衍深時,是在青年東路2號。中午12點半,相比過往路人午後的閒逸放鬆,王衍深滿臉愁容——他蹲在路邊,背靠快遞車,焦急地給用戶打電話。

  “新規的第一週,感覺一週幹了兩周的活兒。”王衍深説,這種忙碌讓他找回了剛幹快遞時的疲憊。

  按照新規,快遞員每派送一單,都要提前給客戶打電話詢問送到哪兒。這無疑顛覆了此前快遞界默認的“行規”——只要沒叮囑送貨上門,直接放到驛站或快遞櫃。

  王衍深每天投送的快遞大概有300個。“有要送上門但沒寫清楚門牌號的;有要放到快遞櫃的;有不在家要改日配送的……這都需要提前電聯。”王衍深統計,新規實施前自己每天大約有50個快遞需要送貨上門,而新規實施的第一週,這一數字便漲了兩倍,也就是150件。

  上門量增多,但日配送總量不變,想要完成一天的任務,只能延長工作時間。就這樣,王衍深每天的下班時間也一拖再拖——從最初的下午5點半,到現在的每天晚上七八點,甚至九十點。

  “剛開始適應不了,太累了。”王衍深彼時內心很是掙扎,想邊幹邊找一些新的出路。

  而新規之後,需逐漸適應的不只有快遞員,作為收件方的居民,也在逐漸適應新規的變化。

  在王衍深電聯的過程中,要求還是放到快遞驛站的用戶也有不少,理由大多是不喜歡接陌生電話、總是出差不在家、放在門口不安全等。

  “這也算是對片區居民收貨習慣的一次重新摸索,這種摸索還要持續一段時間。”王衍深説,經過半個月留心調研,他現在一天固定有80個左右的件需送貨上門,都需要電聯。剩餘的200個快遞,均與用戶提前商定,每次都放到指定位置。

  10個電話3個打不通

  “不告而投”是這次快遞新規修訂後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懲罰措施最嚴重的一條,而對快遞員來説,最大的難點也在如何“告知”這一層面。

  在“滴”了兩個60秒後,電話仍然無法接通,王衍深無奈地嘆了口氣。

  對於需要電聯的,王衍深指了指後備廂裏,還有一小堆上午沒打通電話的派件。所以,他下午第一項工作是需要再次與這些客戶&&。

  “工作日打不通電話的情況還要多,很多人手機在靜音模式,10個電話至少有3個不通。”王衍深説,打不通也不敢直接投到快遞櫃,只能帶回去,什麼時候打通什麼時候配送,如果是空號就要做問題件,帶回公司處理。

  王衍深算了一筆賬,目前80個送貨上門量,一個派件通話1分鐘的情況下,光打電話一天就要多花費1個小時。

  但新規實施一個月後,稱“從未接到快遞員電話”“新規沒起實際作用”的消費者還有很多。

  “冒着被投訴的風險送到驛站,還是大多數快遞員的選擇。”在明湖家園附近一家快遞驛站,店長王師傅告訴記者:新規實行一個月了,但驛站的收件量並沒有明顯下降。

  “如果完全遵守新規,根本不可能送完。”來此送快遞的中通快遞員張立説,他還是按照老辦法——除非客戶提前告知快遞要送上門,不然還是“不告而投”。

  “我負責的片區上班族多,快遞量大,一天能送500多件。”比起王衍深挨個打電話送件模式,張立派送方式雖不符合規定,但在配送效率上,每天可比王衍深多送近200件快遞。

  相比張立的“果斷”,王衍深則相對“保守”。

  “那我先給你簽收好吧,周一給你送過來。”聽到電話那頭客戶“我沒在公司,明天再配送吧”的答覆,王衍深趕忙補了一句。徵得同意後,他給快遞掃碼簽收。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每個時間段的快遞簽收率也是落在我們頭上的考核紅線,規定時間段內完不成派送就會被公司罰款。”王衍深介紹,以前放到驛站,由驛站代簽收不用考慮這個問題;但新規之下,快遞簽收率就無法保障。

  這可以理解為,快遞員不打電話直接放到驛站,只是“有可能”被顧客投訴罰款,但如果完不成簽收率,“一定”會被公司罰款。

  不只如此,新規施行後,要求放在家門口的快遞也多了,這樣丟件的概率也會增加,而責任怎樣認定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説法。

  工作更苦收入卻未提高

  如此辛苦之下,王衍深也並沒有換來更高的收入。記者多方了解到,除順豐、京東外,“四通一達”的每件快遞的配送費在8毛—1元,如果快遞員送到驛站,驛站每件要扣5毛寄存費,對於按件計算工作量的快遞員來説,實質到他們手裏的每件只有5毛的佣金。

  相較於“四通一達”,新規對順豐和京東兩家快遞公司影響不大,未經客戶授權不代為簽收、未經客戶授權不投放快遞櫃是兩家公司多年長期堅持的服務標準。

  與王衍深業務有交叉的順豐快遞員張晨告訴記者,他目前一天派件量在100件左右,僅為王衍深的1/3。他一個快遞派件佣金在2元上下,每天的收入會比王衍深稍多一點,但更重要的是還會比他輕鬆一些。

  “既不給我們漲配送費,又要讓我們達到順豐、京東的配送質量是不現實的。”幾日裏,快遞新規實施後開出的第一張萬元罰單,也是幾家快遞員聚在一起常討論的問題。根據網上一些信息,受此影響,在南方,已有不少城市的快遞員選擇離職。

  “在不做出改變的情況下,濟南的第一張罰單落到誰頭上,就要看誰運氣不好了。”張立無奈地説,“雖然這是我們生存的飯碗,但如果真的嚴格執行起來,離開也可能是我們最後的選擇吧。”

  不過,近一週來,王衍深在送快遞時也發現了一些新變化,有的快遞單上直接標注了收貨喜好,如需要電聯、不用打電話直接放門口等,尤其是一些直接要求放到驛站的快遞,給他提升了不少效率,這就很好地解決了“提前告知”的問題。

  “快遞鏈條上的部分環節早前就作出調整,如淘寶,就可以設置收貨偏好,但一直無人使用,新規&&後,更多用戶開始主動配合設置,這些變化在給我們信心。”在王衍申説。

  “提醒一句確實好,但看老王那天很晚還沒收工,我就給他説,以後還是直接放門口,不用打電話,能減輕一些工作量。”家住青年東路5號院的居民劉女士説。

  “這一個月來,片區部分用戶對我們&&理解,也讓我感到暖暖的。”王衍深説,“我這邊如果發現有用戶到了大件,即使他的收貨習慣是放驛站,我也會打個電話詢問一下是否需送貨上門。”

  (文中張立、張晨均為化名)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