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在山東費縣和園首府小區居民李光佑家,廚房裏放置着廚余垃圾桶,客廳裏則是用垃圾袋裝其他垃圾。“小區垃圾集中投放點設置了分類垃圾桶,居民將初步分類的垃圾分別投入相應垃圾桶,方便易操作,也為下一步垃圾細分提供了方便。”垃圾清運工作人員沈克強介紹,“我們也是宣傳員,經常會在投放點現場向群眾宣傳垃圾分類知識,看著垃圾投放越來越規範,很有成就感”。
近年來,費縣堅持把生活垃圾分類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守護綠水青山的有效抓手,結合實際、大膽探索,因地制宜、精準分類,根據各行業垃圾産生量和組成成分的不同,實行“一行業一辦法”,找到了一條獨具費縣特色的垃圾分類新路子。
戶內細分,一桶一袋。費城街道將垃圾分類工作開展情況納入物業星級評定體系,依據省裏&&的條例進行獎優罰劣。在分類方式上創新推行“一桶一袋”模式,即在廚房內設置廚余垃圾桶,在客廳用垃圾袋裝其他垃圾,再分別投放至小區分類桶,對節能燈、蓄電池等有害垃圾,在小區設置收集點,使分類更便捷、易操作。
餐廚垃圾,專業處置。投資3000余萬元建成獨立運行的餐廚垃圾處理廠,將城區劃分為6個責任片區,配備6輛餐廚垃圾收集車,實行專人專車、&賬管理,固定線路、線上監管,確保全縣餐廚垃圾收運專線管理、全流程閉環。同時,將廣泛存在的市場“尾菜”納入處置範疇,實現了節約和環保“雙贏”。目前,已簽約餐飲單位1100余家。
裝修垃圾,全程監管。在30余個新建小區內建設裝修垃圾和大件垃圾暫存房,由物業公司與業主簽訂處理協議、免費贈送垃圾袋,業主將裝修垃圾進行分類後運送到小區暫存房,實行&賬登記、追蹤管理,其中磚、墻等可利用部分用於道路回填等,確保裝修垃圾處理全過程監管。
再生利用,兩網融合。培育3家再生資源公司,進行定期定點巡迴收集,實現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和生活垃圾站點的充分融合。積極推進可回收物分揀中心建設,讓“放錯位置的資源”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