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三月,與明媚春光和百花風姿同期而至的,是近年來一直為Z世代推崇的國潮風。城市大街小巷、景區隨處可見身着漢服或頭戴簪花的年輕人。各大旅游景區也瞄準這波春日“國潮熱”,打造了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漢服粧造行業,首先搭上了“國潮+文旅”的順風車。
“國潮熱”疊加花朝節,濟南歷下區大明湖路的湖畔華秀漢服體驗館近日顧客絡繹不絕。“花朝節開幕那個周末,每天租賃服裝的客人有六七十位,四個駐店化粧師基本都是連軸轉。”該漢服體驗館工作人員閆麗告訴記者,“顧客選擇比較多元化,馬面裙、明制服飾搭配簪花、格格裝等都很熱門。”
國風熱潮席捲而來,並不是春日特有。美團、大眾點評&&數據顯示,近一年,山東地區“漢服”相關搜索量同比增幅近130%,評價量增幅近130%。在美團&&上,漢服約拍、漢服粧造等商戶數同比增幅近130%,團購訂單數暴漲近300%,“漢服粧造”“漢服寫真”“漢服租借”等熱門詞搜索量增幅超過200%。其中,濟南、青島、臨沂為搜索熱度前三城市。
同樣定位國風體驗,&兒莊古城通過打造換裝、粧造、旅拍等産品項目,形成“國風”打卡沉浸式消費新場景。據該景區旅拍換裝項目負責人馮金樂介紹,已投入試運營的一期項目東門店3月份營收近30萬元,目前景區旅拍産品營收佔比約為45%,換裝、粧造産品營收佔比約為34%,服裝售賣産品佔比約為21%。“該項目帶動景區換裝旅拍業態提升,今年吸引進駐的商家從原來的10余家增加至30余家。”馮金樂説。
除了粧造旅拍,“國潮+文旅”模式拉長了國風經濟産業鏈條,將文旅消費需求擴展到了研學、美粧、文創、快消、餐飲等領域。“我們正依託國風沉浸式體驗場景,策劃漢服文化和古代禮儀研學課程,並爭取和一些國潮品牌合作推出聯名款國風化粧品。”馮金樂告訴記者,“我們還計劃和曹縣漢服的代表性企業以及藝術類高校合作,將獨具景區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漢服和文創伴手禮産品的設計中,最終形成&兒莊古城國風IP,以産品零售為載體擴大IP形象影響力。”
文旅和“國潮熱”強強聯合所迸發的潛力,並不單純止步於打造跨界文旅産品和項目。山東不少景區在探索深挖傳統文化內核,借勢“國潮熱”打造特色古風文旅IP品牌。
3月23日,東營市廣饒縣第三屆孫子文化園漢服花朝節開幕。戰國袍復原、甲胄演武、兵聖歸來國風文藝大秀等沉浸式演藝節目,結合風林市集、古風運動會等特色活動,開幕當天吸引一萬人次打卡游園。記者了解到,本次花朝節第一週客流量是去年同期的8倍,産生餐飲、漢服租賃、粧造、飾品以及文創二銷産品的銷售額是去年的10倍,參與活動的漢服愛好者來自北京、江西、雲南、黑龍江、山西等地。
“花朝節這類國潮體驗活動只是通過傳播景區場景而吸引客流、提高知名度的一種手段,我們的終極目標是通過深挖活化孫子文化、兵家文化內涵,形成區別於其他景區的文旅IP形象。”該景區運營方、廣饒縣文旅集團的副總經理欒麗曼説,對於國潮文化,景區是展示和交流的窗口&&,若能形成常態化的品牌號召力,吸引商家和相關業態進駐,自然就能帶動景區周邊國風經濟産業鏈條的發展。
“以漢服為代表的國風熱潮興起,是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豪感的體現。從文化旅游的視角來看,其背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旅游産業能夠形成一種完美且順暢的融合,融入到休閒生活的方方面面。”山東大學管理學院文旅係教授王廣振認為,景區應該借此機會,從展演體驗、內容傳播、漢文化主題影視作品、文創等文旅産品的生産銷售方面布局,延伸背後的産業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