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喝水、穿衣服、走路……這些看起來輕而易舉的事,對於偏癱患者來説,卻是難以企及的奢望。他們幻想著有天能擺脫痛苦,重新恢復肢體自我控制的能力。終於,由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疾病診療中心主任王文德帶領的手及上肢外科團隊,不斷突破創新醫療技術,讓偏癱患者的“幻想”變成了現實。
五年前,許先生因高血壓腦出血導致右側肢體偏癱,右上肢呈挎籃子姿態,手指抓握,右腳內翻、腳趾抓地,行走十分困難。去年,他慕名來到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尋求王文德醫生的幫助,王文德團隊對其右側肢體實施了選擇性神經運動支切斷+功能重建術。術後,許先生的右側肢體有了明顯改善。
“剛剛進行的第三次手術,我們分別對他的右側上下肢進行了拇指對掌重建和跟腱攣縮的矯正。”王文德告訴筆者,再配合後期的康復訓練,自由行走、喝水、穿衣服等一系列生活自理的動作在許先生身上也不再是難題。
同樣,與許先生有相似情況的劉大爺經王文德團隊治療後,偏癱的右肢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原來走路的時候足內翻,腳落地後放不平,踝關節很僵硬。術後明顯感覺右腿輕鬆了,下地走路腳也放平了,走路靈活多了。”劉大爺説。
據了解,家住歷城區港溝街道的劉大爺今年55歲,三年前因腦出血後遺症導致右側肢體偏癱,右半身肌張力高,抬肩困難,手指緊握,上肢呈挎籃子姿態,肘關節不能自主做動作,下肢可站立行走,但有嚴重的足下垂及足內翻,走路劃圈明顯。四年來,劉大爺備受折磨和煎熬,為了讓自己能夠康復,劉大爺多地求醫問藥,但效果都不理想。去年12月,劉大爺及家人看到媒體發出的名為《41歲男子偏癱四年創新結合手術重燃希望》的報道後,慕名找到王文德主任,表明想進行手術的意願。王文德在了解病情後,也感受到了劉大爺希望通過手術提高生活質量的強烈渴望,將其收治住院。
兩個月前,王文德團隊為劉大爺制定了個性化治療方案,針對其右側肢體的神經和肌肉肌腱實施了神經調控聯合多種功能重建術。現在劉大爺不僅能自由的完成抬肩、伸肘屈肘等一系列動作,右肢挎籃、劃圈的情況也基本消失了,走路姿態得到明顯改變。“去年年底,我們本想打算去北京看病,偶然間看到了許先生的事例,給了我們十足的信心,於是決定去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找王主任,沒想到手術效果這麼好。”劉大爺的老伴紀阿姨告訴筆者。王文德&&,一個月後劉大爺需要再做一次矯正手術,術後手指抓捏動作會更加靈活。
“這幾年我們四處求醫,沒想到在家門口的醫院就治好了我老伴的偏癱。”紀阿姨激動地説。近年來,濟南有很多偏癱患者因尋醫無果而放棄治療,如今家門口的醫院能治偏癱的消息讓人耳目一新。
王文德介紹,偏癱後肌張力增高引起的上下肢關節攣縮、畸形,導致肢體過緊、運動行走困難。通過神經調控聯合多種功能重建術,可以解決患者偏癱後肌張力增高導致的行走困難、四肢異常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問題,讓患者恢復肢體自我控制的能力。該手術創傷不大,風險很小,只要有需求,大多數偏癱病人都可以通過手術獲得改善。
“每進行一例手術,我們都會積極隨訪,然後思考總結,查閱資料,與上海、北京的相關專家進行交流討論,不斷地改進治療方式。”王文德説。截至目前,王文德團隊共為21位偏癱患者帶去希望。
之所以能創新出此項技術,得益於醫院更靈活的科室劃分和人才隊伍建設。“我們科室的醫生既會神經方面的知識還會做功能重建類的手術,特別是每個醫生都熟練掌握顯微外科技術,三個方面缺一不可。正因如此,我們才能創新出這種手術方式。”王文德説,“希望我們的努力能使偏癱患者早日康復,盡快恢復到正常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