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漢服品茶賞柳!國潮在濟南的“弄潮之路”-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3/26 10:34:56
來源:濟南日報

着漢服品茶賞柳!國潮在濟南的“弄潮之路”

字體:

  近幾年,國潮産品消費熱度不斷上升,成為消費新增長點。服裝、美食、電視節目、文創等憑藉國潮元素強勢崛起。國潮正演變為一場最強“中國風”,“成為當代年輕人的一種消費時尚”。

  如今,走在街頭,“馬面裙、簪花頭面”成為全民時尚新穿搭;一舞驚鴻的“唐宮夜宴”、引人入畫的“只此青綠”引來舞劇熱;今年春晚A I“李白”與千人現場對詩的恢宏景象,被評為最“吸睛”節目……近些年,年輕人中興起一股國潮熱,到處都能見到融合了中國元素的潮流設計。

  從傳統服裝到年輕人追逐的國潮頂流

  從莊重的長袍到灑脫的短衫,從華麗的配飾到精緻的紋樣,無論身處何時何地,漢服都讓人們領略到一種淡然自得的優雅以及獨特的魅力。

  春風和煦,草木新綠,濟南又逢一步一景的時節。不少漢服愛好者都喜歡穿着漢服來大明湖畔扶柳留念。“馬面裙既傳統又現代,適合現代人的需求,也很日常化。穿一件馬面裙賞花,別有一番風味,拍照也十分出片。”大學生文文告訴記者,此時櫻花、杏花都開了,柳樹抽了新芽,天氣也好,在他看來,曲水亭街、芙蓉街、府學文廟一帶都是很不錯的取景地。“着漢服、登畫舫、品茶賞柳”也成為不少外地來濟游客的打卡選擇之一。

  “今世簪花,世世漂亮”“把浪漫戴在頭上,根本捨不得拆”……今年,除了傳統漢服裝扮,簪花也成為一種新潮流,和馬面裙搭配一起火出圈,為這個賞花季增添更多亮色。記者注意到,淘寶&&上,幾家旺銷店舖裏,簪花月銷量均超過2000件。小紅書上,以“簪花”為關鍵詞搜索,筆記量超過55萬篇,商品數超4萬個。

  近年來,濟南市常常舉辦漢服文化活動。具有代表性的大明湖花朝節,如今已是漢服文化愛好者的年度盛會。上周末,伴隨着演員扮演的“十二花神”身着漢服在湖畔巡游,花朝節各類精彩活動紛紛上演。2024濟南花朝節以“十二花神”為亮點,以國風、漢服、市集和詩詞文化為創意,10個分會場聯動,上演了一場生動悅目的泉城春日宴。不少外地游客感嘆,“感覺自己穿越了,不僅觀賞到了春日大明湖美景,還看到很多年輕人身穿漢服游園,身臨其境,真是一場賞心悅目的體驗活動。”

  同樣在上周開幕的五龍潭櫻花節,漢服秀作為開幕式的重要環節之一,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模特們身着各式漢服,優雅地走在櫻花樹下,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人共賞這一樹櫻花。古箏與茶藝的融合則展現了從傳統文化中衍生的美妙意境,讓游客們在賞櫻之餘,也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當下,説漢服已成現象級熱潮並不為過。漢服從小眾走向日常的過程,也是漢服整體輿論轉變的過程。近年來,“新中式”“漢服”等得到年輕人的喜愛,不僅體現了新一代年輕人的審美風尚和文化態度,也折射出新一代消費者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

  10年以前,漢服對很多人來説還是一個陌生詞彙。據相關行業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22年,我國漢服愛好者的數量和漢服的市場規模都呈現出高增長的態勢。相關數據顯示,漢服愛好者人數規模呈持續上升趨勢,10年間人數規模擴大超30倍,2023年漢服愛好者已達998.1萬人。

  如今“同袍”越聚越多,漢服從曾經的“穿上漢服接受大家目光的審視”“奇裝異服”,到如今的“屢見不鮮”、甚至越來越多人的“躍躍欲試”,受眾之廣早已今非昔比。去年以來,以馬面裙、漢服為代表的國風國潮商品成為爆款。天貓數據顯示,春節假期,漢服成交量同比增長150%以上,唐裝、民族服裝等成交量翻倍。其中,年輕消費者漢服穿着場合不斷拓展,主題活動、拍短視頻、拍照、出游為主要驅動場景。

  時下,漢服文化已經作為國潮文化的一部分進入了主流文化的視野,獲得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應用前景。隨着氣溫逐漸回暖,在我市不少公園景區、茶室內,出現不少扮相古典、衣袂飄飄的漢服愛好者,他們精心打扮,或閒聊放鬆,或斟茶共飲,或拍照打卡,享受着春日好時光。

  國風下午茶讓傳統文化走進現代生活

  從南豐戲樓“雨荷的梳粧匣”,到千佛山的“大順下午茶”……如今,泉城多家公園都“隱藏”着國風滿滿的中式下午茶,為新中式茶點提供了新的機會,中式下午茶成為年輕人的新寵。品特色午後茶點,感受春天的氣息。

  “最近被《上春山》旋律洗腦了,周末天氣好,爬上了千佛山頂,山頂的大順下午茶真是給我了太多驚喜。”市民張女士説,無論從餐點的口味、形狀,還是容器、擺盤,都是滿滿的創意,很難不讓人點讚。“真是沉浸式感受“一城山色一壺茶”的魅力。與千佛山一樣,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説,在一處傳統景區,或在一處古建築裏,點一份中式下午茶,成了城市打卡必選項。這些下午茶除了外形設計結合景區特色外,在口味設計上也融入了濟南特色。西式咖啡裝進蓋碗,再配上一壺“老濟南”喜愛的茉莉花茶。在“開動”之前先與這些高顏值的點心來一張自拍照,成了很多年輕人的愛好。借助“微信”“小紅書”等社交&&的傳播,景點的知名度再度提升。

  24日下午,大三學生月月身着漢服,坐在南豐戲樓古色古香的包間內,正期待着她的國風下午茶。“我之前在社交&&上看到很多人推薦這家,別具一格的店面設計一眼就打動了我。”

  作為濟南現存體量較大、保留較為完整的老戲樓,南豐戲樓從清末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戲樓青瓦粉墻、雕梁畫棟,如今已經化身國風文化創意館,也成為不少年輕人的熱門國風打卡地。在南豐戲樓中,市民游客可以品嘗打卡特色大明湖下午茶。古色古香、國潮風的食器帶你一秒穿越到清宮。火爆全網的“雨荷的梳粧匣”套係,整套下午茶做成了古代化粧盒的造型,讓人眼前一亮。裏麵包含“雨荷胭脂粉黛慕斯”“雨荷唇脂”“雨荷心選水果盤”“雨荷荷包香囊”“好獅成雙慕斯”“乾清上品貢茶”等。每個茶點都是甜品設計師根據大明湖的美景和故事精心設計而成。

  走進戲樓,這裡除傳統的快書、琴書、地方曲藝演繹外,還經常舉辦新潮元素的戲劇文化活動。休閒之餘,坐在樓上包間,品味特色滿滿的古風下午茶,看窗外綠樹成蔭、枝繁葉茂,夕陽斜照灑進窗戶,好不愜意。

  在濟南藍鯨藝術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遷看來,幾千年來傳統文化的積澱,讓大家慢慢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部分。“當下,人們消費不僅僅是為一種物品買單,更多的是看重其背後所承托的美學意義和文化價值。從這個角度而言,國風下午茶便能夠以一種更好的姿態吸引消費者的目光,這與當下年輕人對於個性美的追求不謀而合。”李遷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將傳統文化作為表達自我態度的新方式,這背後其實是他們堅定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伴隨着網絡的發達,年輕人自信、敢於表達和展示自我,也更擅長用自媒體宣傳我們的傳統文化。

  “古樸”可以“有趣”,“傳統”也可以成為“潮流”。國風下午茶給傳統文化賦予靈動感,讓傳統文化在年輕人個性十足的生活方式中再度傳承和發展。

  國潮文化盡展中國傳統文化魅力

  從《上新了,故宮》《國家寶藏》《此畫怎講》等國潮文化類節目,到《唐宮夜宴》《只此青綠》等舞劇,再到現在年輕人所喜愛的各類文創、國風下午茶等衍生品,不斷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向高潮,並且日益贏得年輕一代的認同,讓更多的國人認識傳統文化、愛上傳統文化。

  其實對於國潮的概念,並沒有一個來自美學或者藝術學範疇的清晰定義,但是近年來,對於“國潮”這個名詞大家卻都耳熟能詳。“國”代表了中國特色文化,特別是優秀傳統文化;“潮”,即是否能將特色文化與時下潮流融合。

  所謂“國潮”,有別於傳統所説的“中國風”,是“中國風”的更高標準,一個産品再有“中國風”,但沒人追、沒人買,就不叫國潮。所以,國潮未來的發展一定是向着承載有民族文化符號、當下最時尚風潮、國際化流行趨勢的“文化+時尚+流行”的一種組合。

  “國潮風”的興起不僅是市場熱度的反饋,更是文化自信的高揚,展現出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在年輕人眼裏,中國傳統文化不再“土裏土氣”,加上國潮産品大都有高顏值外表,符合年輕人的審美,有些國潮産品甚至成為了年輕人的一種新社交方式。

  山東財經大學旅游係教授路琪告訴記者,“國潮熱”的流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反映了人們對本土文化和産品的熱愛和認同,也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路琪&&,首先,隨着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人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也在不斷提升。其中,漢服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受到了年輕人的熱烈追捧,這不僅是傳統文化的回歸,更是對民族身份的一種認同。同時,國潮文創、下午茶小吃等也體現了人們對本土文化和産品的喜愛。其次,社交媒體和互聯網的普及為國潮熱的興起提供了有力支撐,今年春節聯歡晚會的國風節目也給大家種了草,人們通過社交媒體&&分享國潮産品和文化,使得國潮熱得以迅速傳播和擴散。此外,國貨品牌的品質提升和創新也為國潮熱的興起提供了有力保障。最後,文化自信心的提升也是國潮熱興起的重要原因。隨着中國經濟的崛起和文化自信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關注本土品牌和文化元素,這為國潮熱的興起奠定了堅實基礎。

  不少專家認為,國潮不僅是國貨之潮,也是國力之潮,更是國運之潮。民族文化、國貨品牌和青年力量是支撐國潮的3個重要元素。文化在融合中發展,在交流中傳承。國潮要有中國文化元素,也要具有現代性和國際性,更要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使用場景。國潮當道,前景可期。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