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的田野上收獲希望——山東德州糧食主産區見聞-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3/25 08:09:39
來源:新華社

在春天的田野上收獲希望——山東德州糧食主産區見聞

字體:

  新華社濟南3月24日電 題:在春天的田野上收獲希望——山東德州糧食主産區見聞

  新華社記者蕭海川

  “今年的苗情比往年強。看著這麥苗,我對夏糧産量有信心。”聽説記者到來,山東德州夏津縣東李官屯鎮張官屯村種糧大戶張慶海跨上“小電驢”,來到自家麥地。

  46歲的張慶海隨手揪起幾株麥苗。記者看到,麥苗根莖有中性筆芯一般粗細,向上分蘗出三個細枝。“去年我流轉的80多畝小麥受了些凍害,夏收平均畝産約500公斤。”張慶海説,今年小麥越冬期間溫度適宜,還有幾次非常及時的降雪,“畝産600公斤很有希望”。

  山東德州夏津縣東李官屯鎮的一處麥地。新華社記者蕭海川 攝

  站在綠油油的麥地裏遠眺,黃河衝積形成的土地一馬平川,點綴在田間的自走式噴灌機、無人值守植保站和小型氣象站清晰可見。已有腳面高的麥苗迎著陽光隨風搖曳,望不到邊的麥青色裏,透著一股子向上生長的勁頭。

  麥苗長得越歡實,莊稼人越是開心。“咱這水肥條件好,去年小麥畝産到了650公斤,和縣‘糧王’的成績就差了一點。”德州市平原縣張華鎮金嶺家庭農場負責人趙懷民笑著説,今年只要不遇到病蟲害和自然災害,産量就能與去年看齊,甚至還有機會超過去年,“説不定咱今年也能當上‘糧王’”。

  來自德州市農業部門的數據,印證著種糧大戶們的信心。據統計,截至3月中旬,夏津縣75萬畝冬小麥,一二類苗佔到96.3%;平原縣88.8萬畝冬小麥,一類苗佔到43.5%,較去年同期多1.3%。

  山東德州夏津縣種糧大戶張慶海在查看苗情。新華社記者蕭海川 攝

  “局裏26名農技推廣專家分片幫包13個鄉鎮街道,已組織100余人次到基層進行技術指導、及時掌握春季苗情動態。”德州市陵城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賈勝軍説,當地冬小麥一二類苗面積超過90萬畝,平均單株分蘗數等影響産量的關鍵數據較去年均有明顯提升。

  一批“有文化、愛農村、懂農業、精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活躍在春天的田野上。

  34歲的武文磊是陵城區徽王莊鎮武家村人。以前專營植保無人機銷售的他,在2021年決定包地種糧。兩三年時間,他流轉的耕地便有近3000畝,分布在8個村莊。“團隊8個人,最年輕的二十來歲,大家都很認可現在的發展方向。”武文磊説,他將植保無人機的社會化服務與糧食種植相結合,嘗試走高投入、高産出、高回報的路子。

  山東德州陵城區義渡口鎮北小高村的一處麥地。新華社記者蕭海川 攝

  “學農的女孩子少,真正學成歸來種地的女孩子更少。但我喜歡被叫作‘新農人’,因為這稱謂裏有希望、有朝氣。”31歲的陳慧芳2021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後,來到德州平原土地魯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工作。如今,她作為“農場經理”,帶領3名“農場主”耕種3200畝土地,自己還要負責562畝試驗田。

  陳慧芳表示,一年兩季糧食的畝均總産量從1000公斤提升到1500公斤,離不開農業科技的全面進步和強力支撐。“農業未來一定是技術密集型的。耕地流轉成方連片,更加需要細致的種植策略。我相信年輕人能接力種好地、産好糧。”陳慧芳説。

  太陽西沉,正在作業的地塊亮起了點點燈光。“趁著溝渠裏水還夠使,我們今天要搶著上一遍肥料。”陳慧芳掏出車鑰匙,揮手告別記者,走向廣袤田野。(完)

【糾錯】 【責任編輯:張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