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探訪登泰山的"第五條路"——跟隨電力工人去巡線-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2/11 08:14:30
來源:新華社

新春走基層|探訪登泰山的"第五條路"——跟隨電力工人去巡線

字體:

  “大家踩着我的腳印,腳下踩實了再走!”春節前夕,泰山東麓的山林被積雪覆蓋,4名電力巡線工人踏雪前行,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山上挪步。領頭的張愛國一邊試探着腳下的路,一邊囑咐身後3名年輕工友注意安全。

  這是一條通往泰山中天門的路,但鮮為外人所知。游客登泰山有四條路,分別是紅門路線、天外村路線、桃花峪路線和東禦道。電力工人走的是一條“隱路”——35千伏中天線巡視路,一條41年徒步走出來的巡線之路。

  上世紀80年代初,泰山上僅有一條10千伏線路為照明設備供電。隨着泰山游客數量增長,急需修建游覽索道,迫切需要建設一條從山腳直達山巔的35千伏輸電線路。但架設的線路不能影響自然景觀,哪路險,哪就成了線路的途徑之處。

4名電力巡線工人踏着積雪行走在登泰山的“第五條路”。新華社記者 陳國峰 攝

  1983年,海拔847米的35千伏中天門變電站正式投運,成為山東省內海拔最高的變電站,輸電線從山下經91基桿塔一路延伸上來。自從泰山有了中天線,就有了巡線工。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巡線,走出了登泰山的“第五條路”。

  臨近春節,記者跟隨國網山東泰安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輸電運檢三班4名巡線工人踏上這條巡線路。“平時一個月巡視一次,特殊日子要加密頻次,春節後會有很多游客上山祈福,所以節前巡視一遍才放心。”班長張愛國説。

  從輸電運檢中心驅車來到泰山腳下的羅漢崖村,便沒有了前進的大路。把巡檢車停靠在路邊,大夥帶着巡線工具箱徒步來到登山點。

  仰望眼前的山坡,記者不禁發出疑問:山上白雪皚皚,哪有路?張愛國笑道,這條小道嚴格意義上不能算作路,時有時無——春天還好,到了夏天會被雜草藤蔓覆蓋;秋天路從草中“爬”出來,又“鑽”進落葉裏去;冬天一下雪,所有印跡又被“擦除”了。

圖為35千伏中天線的一基桿塔。新華社記者 陳國峰 攝

  雪後的巡線之路已無法辨認,在記者看來可謂步步驚心。但張愛國閃展騰挪,游刃有餘。這條路他已經走了32年,憑藉日積月累的經驗,他能準確找到路的走向。

  “路在師父腳下,更在他心裏。”同行的年輕巡線工馬文臣是張愛國的徒弟,他已經與這條路打了11年交道。

  這條路有多難走?張愛國掰着手指説了一串數字:中天線從泰山腳下到最高點直線距離不到8公里,但山勢起伏大,每往前延伸一公里,高度就抬升100多米。要走完這條路,需經過35處樹林和灌木叢、46處30度以上的陡坡,此外還有數不清的山脊、深溝、青石崗,來回一趟起碼5個小時。

  每到一基桿塔,他們都要仔細檢查導線是否有安全隱患、接地螺絲有無松動、絕緣子是否受損、避雷線接地是否完好。巡線時,張愛國總會帶着望遠鏡,用來觀察桿塔頂部情況。但馬文臣更喜歡操控無人機。

  1個多小時後,巡線工人們來到75號桿塔前一處平坦的空地。張愛國把望遠鏡交給年紀最小的李晨旭,教她識別桿塔各個部件的運行狀態。在這個剛入職不到兩年的年輕姑娘眼中,一切都很新鮮。

在75號桿塔前,張愛國指導李晨旭觀察桿塔。新華社記者 陳國峰 攝

  “我喜歡到戶外巡線,頭頂藍天,腳踩大地,立志做一名新時代泰山電力‘挑山工’。”李晨旭是泰安供電公司第一個把工作首站選在輸電運檢中心的女員工,現在已經是輸電智能巡檢班監控中心的負責人。

  “剩餘的線路交給無人機吧。”雪後路滑,為了安全,一行人決定不再往更高處行進。馬文臣熟練地放飛無人機,每一段線路、每一基桿塔都盡收眼底。沒多久,無人機便完成巡線工作並對每一基桿塔的關鍵部位拍照存檔。

  如今的線路巡視與過去有天壤之別。馬文臣説,他們利用無人機、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可視化監拍裝備替代輸電通道人工巡視、無人機飛拍替代線路人工巡視。

  結束巡線工作回到巡檢車上時,太陽已隱沒在泰山西側,泰山上泛起點點燈光。(記者陳國峰)

【糾錯】 【責任編輯:張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