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圖強,澎湃藍色生産力-新華網
山東頻道 > 信息 > 正文
2024 01/30 10:55:23
來源:大眾日報

向海圖強,澎湃藍色生産力

字體:

動能澎湃潮頭起,岱青海藍萬象新。

經略海洋,向海圖強。擁有3500多公里的海岸線、近16萬平方公里藍色國土的山東,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決策部署,堅持陸海統籌,奮力向海圖強,海洋強省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山東省海洋漁業、海洋水産品加工業、海洋礦業、海洋鹽業、海洋化工業、海洋電力業、海洋交通運輸業7個海洋産業增加值居全國第一,藍色正在成為山東經濟發展的重要底色。

縱深推進一體化改革

加速建設世界一流海洋港口

建設海洋強省,港口既是窗口,也是支柱。作為港口大省,近年來,山東深入推進港口一體化改革,打造山東半島世界級港口群,大力拓展港口海外航線,加快港區、園區、城區融合發展。2023年7月,省委、省政府研究&&《山東省世界級港口群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山東建設世界級港口群的步伐再次提速。2023年,山東港口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實現17億噸、4000萬標準箱“雙突破”,完成歷史性量級新跨越,體量規模雄踞全球首位。山東港口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全省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

2023年12月27日,全國首個全國産全自主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三期)投産運營。2023年5月,中國港口協會授予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五星級“智慧港口”和五星級“綠色港口”的“雙五星”殊榮。青島港的“智慧綠色”發展,是山東港口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智慧綠色港口建設成效顯著。山東省港口集團自主研發實施的集裝箱智能管控系統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日照港打造國內集約化程度最高的全自動化智慧綠色幹散貨碼頭,大宗幹散貨裝卸效率、泊位利用率、場地利用率分別同比提高36%、41.5%和25%。全國首座港口加氫站——青島港前灣港區加氫站建成投産並全牌照運營。

以港聚産,以産興城,以城促港,港産城共生共榮,步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山東港口與全省16市深化戰略合作,實施港産城融合發展,規劃發展臨港産業,累計完成投資1547億元,實現招商引資超118億元,累計吸納就業6000餘人,成為城市發展的“金牌合夥人”。

海洋港口成為山東暢通內外循環、撬動海洋發展的戰略支點。港口綜合服務能力不斷增強。一批大型原油、礦石、集裝箱和LNG(液化天然氣)專業泊位相繼建成或開工。航線總數340多條,內陸港41個、班列91條,海鐵聯運箱量突破300萬標箱,連續8年保持全國港口第一。國際物流大通道暢通全球,戰略樞紐地位更加穩固。

以一港聯通世界,山東加速全球各類發展資源在魯集聚、耦合,城市對外開放的格局和站位更加高遠。借力港口,山東擁抱海洋、開放發展之門越開越大。

現代海洋産業加速崛起

為高質量發展打造藍色引擎

風從海上來。山東省新一輪海洋強省建設開局,海洋新興産業正加速崛起。

2023年10月7日,山東海洋集團旗下“慧海壹號”輪順利完成煙&&域風場10&&上風電機組的安裝作業。“十四五”期間,山東規劃渤中、半島南、半島北3個海上風電基地,總裝機規模達3500萬千瓦。近海海域樁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項目建設實現我國“從無到有”的重大突破,國家電投山東能源牽頭建設的煙&&陽HG34實證項目和威海文登HG32實證項目成功離網發電,苛刻環境下相關實證指標均超預期。風電、光伏並舉,山東海洋電力快速發展,2022年增加值居全國首位。

産業鏈上下游企業望“風”而來,進一步帶動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集聚發展、提質增效。2022年,全省海工裝備産業産值佔全國總産值的36.9%,居國內首位,高端裝備不斷取得新突破,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進一步提升。

煙&&陽市“航天大道”兩端,一頭是保障我國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海陽港,一頭是固體火箭總裝測試基地。火箭“出海之處”,航天産業迅速崛起。海陽着力打造國內領先的商業航天海上發射母港和國家級空天信息産業園區,奔赴高端製造的“星辰大海”。

一泓海水可以發揮多大效能?山東魯北高新技術開發區向海“取”水,還要把海水“吃幹榨凈”:每天淡化約12萬噸海水,供給企業5萬噸水,約7萬噸高濃度鹽水輸送給魯北鹽廠先提溴再制鹽,實現海水零排放。我省海水淡化工程規模居全國第二位,全省現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46個,日産規模71.32萬噸,年生産淡水能力超過2億噸。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産業鏈條不斷延伸,涌現出東營九章膜、煙&金正環保等行業關鍵材料和裝備製造的頭部企業。

把現代海洋産業納入新舊動能轉換主戰場,山東堅持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條現代化發展方向,加快海洋産業轉型升級,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産業,加速釋放海洋經濟發展新動能。省海洋局會同省發改委抓好總投資1077億元的59個省級重大引領性項目建設。我省以海洋電力業、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業、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為代表的海洋新興産業不斷發展壯大,為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藍色引擎。

創新加持藍色糧倉

大美海洋綻放生態價值

1月16日上午,山東財金萬澤豐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三文魚近海深水網箱項目財金“海上糧倉壹號”系列首個網箱在日照下水。作為目前國內三文魚海水養殖規模大、技術先進、産量高的三文魚海水養殖項目之一。該系列6座網箱全部投用後,將成為全國最大的全潛式深遠海三文魚養殖集群式網箱,預計實現年産三文魚6000噸、産值6億元。

耕海牧漁,在科技創新、智能裝備的加持下,山東“藍色糧倉”進入全新階段,已建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67處,佔全國39.6%。山東海珍品從近岸養殖走向深遠海智能裝備化的“類野生”“原生態”養殖,海洋漁業加速轉型升級。

2023年12月17日,省政府正式批復設立山東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這也是我國首個海上經濟開發區。預計到2035年,在山東長島的“藍色糧倉”,深遠海養殖網箱將會增加到50座。在核心區實現水産品年産量16萬噸、漁業經濟年總産值60億元,在拓展區實現水産品年産量27萬噸、漁業經濟年總産值50億元。

更加可喜的是,山東的海洋牧場正在探索實現多重價值:榮成市尋山街道愛倫灣國家級海洋牧場,游客採摘貝類、海上垂釣,體驗耕海牧漁的樂趣,成為海洋旅游的新增長點;昌邑海洋牧場與三峽300兆瓦海上風電融合試驗示範項目實現全容量並網發電,走出了“綠色經濟+海上糧倉”的新路子……

綠色、生態永遠是山東海洋事業發展最鮮明的底色。2023年,生態環境部公布了全國第二批12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山東威海桑溝灣、煙&八角灣、煙&長島廟島諸灣3處海灣入選。加上此前入選第一批的青島靈山灣,山東已有4處海灣獲此美譽。2023年前三季度,海洋旅游業保持高景氣態勢,監測企業營收增長面達72.3%,拉動海洋産業增長4.4個百分點。

嚴格落實全海域生態紅線制度,積極打造“海上綠水青山”。《山東省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完成首輪徵求意見,沿海7市全部完成海岸建築退縮線成果劃定。全省累計整治修復海岸線400公里、濱海濕地9000公頃。黃河口“退養還濕”2.6萬公頃,東方白鸛、黑嘴鷗等珍稀鳥類群集。滸苔綠潮災害防控處置取得顯著成效,2023年全省岸灘清理滸苔1.63萬噸,較上年23.5萬噸減少約93%,青島市同比減少86%。省政府對全省滸苔綠潮前置打撈工作表現突出集體和個人進行了通報表揚。實施互花米草綜合防治,設立山東省互花米草防治攻堅專項小組,印發新一輪三年行動方案,將治理成效納入全省林長制考核和沿海市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互花米草清除率超過85%。在東營召開了第二次全國互花米草防治工作現場會,我省作了典型發言。

近海海域水質持續改善。全面實行“灣長制”,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總灣長,明確省市縣鄉四級灣長379名,壓實海洋環保責任。40條國控河流入海斷面全部達到Ⅳ類及以上水質,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超過90%,人與海洋和諧共生新圖景正在形成。

開放合作 潛心攻堅

不斷夯實海洋科技發展底座

海洋興則山東興,海洋強則山東強。加速藍色崛起,科技創新始終是第一動力。山東將海洋科技創新納入新一輪《海洋強省建設行動計劃》“十大行動”,着力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推動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不斷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強化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加快推進海洋領域國家實驗室、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創新創業共同體等高能級創新&&建設。截至目前,山東已擁有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威海)、國家深海基地、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等“國字號”科研&&46個,成為國家海洋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

深入實施海洋重大科技創新工程,攻堅海洋領域“卡脖子”技術。“十三五”以來,全省共16個項目獲國家科技獎,佔海洋領域全國獲獎總數42.1%,居全國第一。印發《山東省“十四五”海洋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實施“透明海洋”“藍色藥庫”等省級大科學計劃和創新工程,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海燕—X”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刷新世界紀錄;深海Argo浮標具備水下4000米穩定觀測能力,填補國內空白;臨沂濱海新材料公司自主研發的核電冷源過濾攔截系統國內市場佔有率達90%以上;青島明月海藻集團研發生産的超純海藻酸鈉實現國産化……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山東海洋創新創業環境持續優化。實施泰山産業領軍人才工程藍色人才專項,面向全球遴選海洋領域泰山産業人才團隊29個,有效促進産業與人才深度融合。推動海洋領域“四鏈”融合,確定 80個實施主體、111個技術攻關需求和155個人才引育需求。全省擁有全職駐魯海洋領域院士20人,佔全國33%。組建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院,啟動建設海洋人才港,全省海洋領域國家、省級領軍人才數量居全國前列。

省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揭牌,全國海洋科技大市場暨半島科創技術轉移(成果轉化)服務&&在青島啟動建設。率先建設海洋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全省海洋領域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900家,首批涉海科技領軍型入庫企業達到81家。

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合作,“藍色朋友圈”越來越大。深度鏈結國內外資源和市場,積極拓展海洋對外合作空間,全面塑造海洋發展新優勢。成功舉辦2023世界海洋科技大會、2023東亞海洋博覽會、國際海洋動力裝備博覽會等重大活動,連續舉辦東亞海洋合作&&青島論壇,啟動“山東與世界500強連線”現代海洋産業合作專場活動。參與全球海洋治理能力增強,部省市共建“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正式落地,唯一由我國機構牽頭組建的“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啟動,“海洋與氣候無縫預報系統”大科學計劃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

【糾錯】 【責任編輯:夏莉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