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講故事”的山東海陽花餑餑-新華網
山東頻道 > 資訊 > 正文
2024 01/25 10:58:24
來源:齊魯晚報

“會講故事”的山東海陽花餑餑

字體:

高淑芝在捏“燕子”造型餑餑。 記者 杜曉丹 攝

海陽龍年花餑餑 聶東磊 攝

  金龍迎春、龍龘龘、小龍人……招財龍肚子裏還藏著八個“金元寶”!春節將至,年味漸濃,山東海陽花餑餑又上新啦!

  進入臘月,海陽花餑餑加工企業迎來一年當中最忙碌的時節,和面、“擻”面、塑形、醒發、蒸熟、晾涼、裝箱,工人們從早上七點一直忙到晚上。花餑餑在帶給人們美好祝願、講述更多喜慶故事的同時,産業的發展也帶動了當地百姓就業,增收致富。     

  花餑餑“上新”

  招財龍餑餑“紅”了

  “二十八,把面發”。過年蒸餑餑,是膠東人的習俗,寓意來年蒸蒸日上。人們把對新一年美好的祝願和期許揉進了面裏,做在了造型上。如今,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花餑餑,靠著創意滿滿的造型,屢上熱搜,深受消費者喜愛。

  “這種花餑餑太好看了,看著都舍不得吃。”近日,在“年味裏的海陽印象”2024春節山東鄉村文化旅遊節海陽啟動儀式現場,海陽特産展示區的花餑餑引來不少市民及遊客圍觀拍照。這款吸引了眾多目光的花餑餑共有五層,第一層是蓮花座,第二層是福袋,第三層是葫蘆,第四層一側盤著一條栩栩如生的“金龍”,另一側的牡丹花嬌艷欲滴,最上邊一層由月球、火箭模型和宇航員組成,整個花餑餑造型呈現滿滿的“故事感”。現場工作人員表示:“這是特意為此次活動制作的,福袋寓意代代有福,願祖國人才輩出。葫蘆寓意福祿雙全,願我們的華夏兒女福祿雙全。牡丹是國花,寓意花開富貴。2024年是龍年,我們也是龍的傳人。願我們祖國的航太事業更上一層樓。”

  春節將至,各種有著濃鬱“年味”造型的花餑餑視頻也頻頻見諸網絡。其中一款“招財龍”花餑餑,在網絡上迅速走紅。這款餑餑出鍋後,掰開招財龍的肚子,還有八個“金元寶”造型的小饅頭。不少網友表示“這是龍年春節必備款吧!快上連結。”做出花餑餑的趙雪瑋説:“老一輩留下來的傳統,每年過年的時候要用‘元寶’壓窗臺,花餑餑招財龍的肚子裏有8個‘元寶’,‘元寶’的寓意是財源滾滾、招財進寶。”

  “今年是龍年,我們制作了‘龍’係列花餑餑,另外,像團圓餅、聖吉、桃餑餑、佛手等都是春節必備的花餑餑。”海陽市麥穗香食品有限公司生産經理欒海榮説,“我們現在正在給客戶趕制桃餑餑,大約500多箱吧,都是海陽當地企業定制的年貨福利。”

  在傳承中發展

  花餑餑講究“好看更好吃”

  花餑餑是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56歲的高淑芝是海陽花餑餑非遺傳承人,從小就跟著奶奶學做花餑餑的手藝。“最早,花餑餑是祭祀時候用的。”高淑芝介紹,“在我們小時候花餑餑是稀罕東西,那時候面少,誰家能吃個花餑餑,就是好生活了。當時樣式也少,就是大餑餑、棗餑餑。”

  同時,花餑餑的造型跟節點緊密相關,高淑芝介紹,“過年用的‘開口笑’餑餑,祭海的時候就不能用了。比如説家裏蓋房上梁,會用‘神蟲’,老一輩説它就是往家裏馱東西,家裏富足。再就是清明節捏燕子、六月初八祭龍王、七月初七牛郎會織女、正月十五蒸‘大燈’……每個節點制作不一樣的餑餑,也是咱們膠東人特有的儀式感。”

  高淑芝一邊介紹,一邊隨手用面團捏起了葫蘆,面團在她手指尖翻飛,不一會兒就成型了。“用剪刀剪出葫蘆花,用梳子壓上花紋,醒發好後,在上邊切一道小口,就是咱們現在吃的‘開口笑’餑餑了。”

  現如今,花餑餑的應用場景更多了,家有喜事、企業慶典等場合都會出現,高淑芝也在傳承中不斷創新花餑餑的造型,在花餑餑上打造更多的文化元素,吸引更多人喜歡花餑餑。“平時做的花餑餑多在兩三層,一次有個客戶家裏有老人過80大壽,定制了6個9層的花餑餑。”高淑芝介紹,層數越高,對花餑餑的造型豐富性、穩定性都有更高的要求。她經過設計,將“福、祿、壽、喜”的寓意通過葫蘆、福袋、元寶、聖手、牡丹花等元素進行不同搭配做出造型,不僅外形好看,寓意也好,做好後每個大餑餑分成兩組打包發往陜西,客戶收貨後很滿意。

  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的需求,花餑餑也越來越講究“好看更好吃”。高淑芝介紹,兒時學做的花餑餑,花邊和造型是面塑,好看但是不能吃,現在則用果蔬汁和面來制作造型,更加逼真形象還好吃。她舉例説明,“前段時間參加市裏一個活動,我制作了海陽白黃瓜、網紋瓜、西紅柿的餑餑,有領導來參觀,我拿起一個黃瓜説,‘吃根黃瓜吧’,對方拿起後發現是餑餑,感覺很驚訝。

  讓高淑芝欣慰的是,花餑餑現在受到更多年輕人的喜愛。“現在我女兒和我侄子在跟著我學習花餑餑的制作工藝,他們從小耳濡目染,很喜歡這個,現在很多年輕人過生日也會訂做花餑餑。”

  讓非遺“變現”

  一個花餑餑賣到了3000元

  據了解,目前,海陽市從事花餑餑加工生産的企業有二十余家。花餑餑正經歷從以前各家各戶的鍋灶蒸制走向規模化、標準化生産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産業化”之路。

  九年前,欒海榮所在的麥穗香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以前外地的朋友常跟我説你們膠東面食花餑餑出名,每次都會買二三十箱送朋友,後來我們想為什麼不自己做?然後就建了工廠,剛開始這裏也就三四個工人,到現在長期有十二三個工人,逢年過節再多招幾個人。”欒海榮介紹。

  記者在該公司看到,和面、“擻”面、塑形、醒發、蒸熟、晾涼、裝箱……工人們在不同車間有序地忙碌著。“出鍋嘍!”在熱氣騰騰的霧氣中,又一鍋桃餑餑從蒸箱裏被工人拉出來,空氣中瞬間彌漫著特有的餑餑香,“你看,這餑餑笑(蒸裂口)得多好啊!每年開始大量做桃餑餑的時候,就感覺年近了。”欒海榮邊説,邊順手拿起一個餑餑遞給記者品嘗。松軟又不失筋道的口感,比日常吃的饅頭更香更甜,不需要搭配任何菜肴就很快吃完一個。

  “每年一進入臘月就開始忙,要一直忙到除夕,工人們從早上不到7點就過來了,一直忙到晚上10點以後,把當天的貨全部晾涼裝箱,還要把第二天要用的面引子發上。”欒海榮説。

  做了30多年大餑餑的高淑芝,也從街邊小攤幹到了海陽市玫豆面食公司。一個大餑餑能賣多少錢?小的餑餑八九元,而高淑芝制作的一個大型花餑餑曾賣到了3000元。對這個“超級大餑餑”她記憶猶新,“那是個68斤的花餑餑,大概有十一二層高,客戶定制後,五六名工人做了兩天,然後通過物流發往外地。”

  大餑餑除了在自家公司銷售外,欒海榮和高淑芝都選擇了網絡銷售,在各大電商平臺都開設了網店,並接受客戶定制。“客戶可以説遍布全國,目前的銷量在每天三四百單。”欒海榮介紹。

  在海陽,除了正式成立的花餑餑加工企業外,還有更多小作坊式的花餑餑加工生産商戶。業內人士稱,海陽花餑餑雖已初具規模,但還需要更多的花餑餑企業一起參與推動建立行業規范化標準,並抱團打造海陽大餑餑、花餑餑品牌,才能真正推開這個市場的大門,真正實現海陽大餑餑自身價值的升級。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