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區供熱用的是清潔能源,現在屋內溫度22度,比城裏的地暖還暖和。”2023年12月21日,山東日照室外溫度最低零下10度。滴水成冰的日子裏,東港區濤雒鎮橋東頭村安置區村民王偉成家裏卻溫暖如春。
近日,隨着山鋼集團日照公司(以下簡稱“山鋼”)1#高爐衝渣水熱源站渣水進口閥的開啟,該企業的鋼工業餘熱順着管道輸送到了濤雒鎮8個社區2500余戶的居民家中,標誌着投資6.3億元的山鋼餘熱民生與漁業融合利用綜合智慧能源項目正式投運。
工業餘熱“變身”綠色熱源,打開了企業節能減排、群眾清潔取暖、漁業生態養殖的三贏局面。
濤雒鎮是漁業大鎮,人口密集,企業多、漁業養殖戶多。隨着城鎮化的推進、工業的發展以及沿海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用戶用熱需求大幅增加,該鎮供暖面積達到110萬平方米。原有的供熱系統因供熱能力有限,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用熱需求。而另一邊,直線距離濤雒鎮僅8公里的山鋼餘熱資源豐富,每年有近200萬吉焦餘熱可外供。
在東港區牽線搭橋下,日照農發集團有限公司招引了國電投、中鐵十四局、哈工大金濤等公司,聯合成立日照國電投熱力有限公司,推進山鋼餘熱項目。該項目採用“真空相變熱能採集”等專利技術,通過就近提取山鋼日照廠區生産過程中的工藝循環水、煙氣及高溫空氣餘熱,在新建的首站匯聚後送入供熱主管網,集中輸送到濤雒鎮居民家中和漁業養殖大棚。
該項目共建設了11座餘熱資源站、1座餘熱收集首站以及35.8公里的供熱管網。據國家電投集團山東能源魯東分公司生産基建部主任、山鋼餘熱利用項目經理孔長虹介紹,項目投入使用後,不僅年可節約9.6萬噸標準煤、1.4億千瓦時用電,還可節約7579萬噸用水、減排23萬噸二氧化碳。
“以前養殖大棚多用地源熱泵方式取暖,改成工業餘熱加熱水體後,還能避免抽取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也沒有用電安全隱患了。”濤雒鎮沙嶺子村黨支部書記王寶介紹。
目前,緊鄰海岸的東港區紅旗現代漁業産業園3萬平方米的現代化養殖車間已經用上了山鋼餘熱的供暖,使十余種“南魚北養”的石斑魚有了“暖巢”。其他漁民的漁業養殖供熱設施正在加緊建設,預計2024年6月底全部建成投産,可供漁民養殖大棚水體加熱約140萬立方米,惠及700余養殖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