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2006年,山東省有關部門組織人力對縣級行政單位進行調研,發現置縣時間在一千年以上的千年古縣有七十四個,約佔全省一百四十個縣、市、區的一半,約佔全國八百多個千年古縣的近十分之一,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其中,山東省有十五個歷經時代更替、版圖數變,但千年以來縣名始終未變的古縣。這十五個縣分佈在省內五個市,其中濰坊市四個、菏澤市三個、聊城市兩個、德州市兩個,濱州市、泰安市、青島市、日照市各一個。
高密之名見《史記》
“農聖故里”是壽光
濰坊市有四個千年來從未更名的古縣,這分別是高密、臨朐、安丘和壽光。
《史記·樂毅傳》記載:“樂氏之族有樂瑕公、樂臣公,趙且為秦所滅,亡之齊高密”,此為史籍中首次出現高密之名。
高密之名,來源甚早,據《水經注·濰水》記載:濰水“又北過高密縣西。應劭曰:縣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也”。高密縣始設於秦朝,屬膠東郡。歷經兩千多年風雨,高密這一名稱始終未曾更名,直到1994年,高密撤縣設市。
壽光置縣於漢景帝中元二年,屬青州刺史部北海郡。相傳漢字鼻祖倉頡在此始創了象形文字,為紀念倉頡,壽光城區現在有聖城街道,城區建有以紀念倉頡為主題的“倉聖公園”。北魏傑出農學家賈思勰也在壽光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農學巨著《齊民要術》。
壽光於1993年撤縣設市,壽光素有“農聖故里,蔬菜之鄉,海鹽之都”之稱,是聞名全國的蔬菜之鄉,也是山東省GDP超1千億元的縣級市之一。
安丘和壽光同年置縣,因夏商時期境內有安丘國,安丘之名由此而來。漢高祖八年,封將軍張説為安丘侯。漢景帝二年,置安丘縣,屬北海郡。安丘1994年撤縣設市。
臨朐置縣於西漢年間,因縣城東臨朐山而得名。戰國時為齊國所轄,是齊相管仲的封地。西漢時境內設有臨朐、朱虛、挍三個縣和缾、臨原兩個侯國,隋朝將各縣統一為臨朐縣,從此再未更名。臨朐的名勝古跡有山旺國家地質公園、老龍灣等。
西狩獲麟在巨野
曹操屯兵駐鄄城
菏澤市有三個千年來從未更名的古縣,這就是定陶、巨野和鄄城。
曾為曹國國都的定陶縣古稱陶,又名陶丘,秦始皇二十六年始置定陶縣。定陶歷史上曾十二次為國,八次為郡,兩次置軍。
據《史記》記載,春秋末期,范蠡助越滅吳後,輾轉至此,“以陶為天下之中”,遂在此定居經商,世稱“陶朱公”,被後人尊為商祖,死後葬於陶,定陶之名由此而來。秦朝後期,漢高祖劉邦在此登基,後定都長安。縣境內的靈聖湖漢墓被評為“2012年考古十大發現”,墓葬屬“亞帝王級”,以規模巨大、結構保存完整,被譽為國內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好、規格最高的大型“黃腸題湊”墓葬。定陶還是《左傳》作者左丘明、古代軍事家吳起的故鄉。2016年4月,定陶撤縣設區。
巨野古稱麟州,相傳為春秋時期魯哀公西狩獲麟之地。《左傳》記載:“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
“西狩獲麟”一詞源自《春秋》,後演變為一個傳説,從而聞名全國。古籍所載的獲麟之地“大野”,即今巨野縣,巨野因此被命名為“中國麒麟之鄉”。巨野建縣於西漢中期,因古有大野澤而得名。今位於巨野麒麟鎮的麒麟&,史稱麒麟冢,相傳即為“西狩獲麟”之麟葬之處。此外,巨野境內尚存有《皇覽》所載的蚩尤墓、戰國時期的齊魯會盟&、古昌邑國遺址、唐宋時期永豐塔等名勝古跡。
鄄城縣始設於西漢初年,因原為春秋時期衛國之鄄邑而得名,素有“古鄄”之稱。鄄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相傳中華人文始祖堯帝葬於此地。現在縣城南的富春鄉境內保留有堯王墓,又稱堯陵。春秋時期晉楚爭霸,著名的“城濮之戰”就發生在這裡,齊桓公也曾多次與諸侯會盟於此,終成一代霸業。
《春秋》記載:“單伯會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於鄄。”這是有關鄄城最早的文字記錄,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
東漢末年,一代梟雄曹操任兗州牧時,將治所遷至鄄城,鄄城作為兗州治所長達兩百多年。曹操在此屯兵數十萬,並以此為根據地完成了統一中原大業。黃初二年,曹操封其子曹植為“鄄城王”,即“陳王”。曹植在鄄城期間,曾建有一座讀書檯,後人稱之為“陳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洛神賦》和五言長詩《贈白馬王彪》均是曹植在鄄城期間完成的。另外,鄄城也是著名軍事家孫臏的故鄉,現境內仍有孫臏墓古跡。
曹植曾任東阿王
劉備當過平原令
聊城市有兩個從未更名的千年古縣——東阿和茌平。
東阿始置於西漢年間,因戰國時地處齊、趙兩國邊境,境內有大清河流經入海,河曲形成大陵而得名。《爾雅》釋義:“大陵曰阿。”東阿即齊國阿邑,西阿則屬趙國。
據《泰安府志》記載:“郡秦屬東郡,漢置東阿縣。蓋以阿屬東郡而立名。”由於歷史沿革,東阿治所多次變動,縣城亦隨之多次變遷。初期治所在今陽谷縣阿城鎮,明洪武年間至民國年間,東阿縣治在今平陰縣東阿鎮,新中國成立後,東阿縣治設在今銅城鎮。
曹操之子曹植曾任東阿王,因其才高八斗,七步成詩而名揚天下,現境內魚山鎮存有曹植墓,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著名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阿膠製作工藝,即以東阿産地而得名。
茌平置縣於秦朝,因縣境在“茌山之平陸”而得名。茌平是黃河流域古文明發源地之一,中國社科院“中華五千年文明起源”重大課題,確定將黃河下游起源的研究重點放在茌平。這裡誕生了戰國高士魯仲連、唐初名相馬周、宋代名醫成無己、康熙帝師王曰高等古聖先賢。現在有孔子回轅處、孟嘗君練兵場、魯仲連祠等名勝古跡。2019年,茌平撤縣劃區。
德州市有兩個從未更名的千年古縣,這就是平原和樂陵。
春秋戰國時齊國建平原邑,因地處平原而得名,此為“平原”得名之始。秦朝廢分封制,改郡縣制,以平原邑為縣城置平原縣,先屬齊郡,後屬濟北郡。漢高祖六年置平原郡,郡治設於平原縣。三國蜀漢的建立者劉備,曾在此當過平原縣令及平原國相。
樂陵建縣於漢高祖五年,屬平原郡。據唐代《元和郡縣誌》記載,樂陵“本燕將樂毅攻齊所築。”意即樂陵最早由戰國名將樂毅修建,其地名中的“樂”正是取自樂毅的姓氏。樂陵是曾“擊鼓罵曹”的東漢文學家禰衡、現代著名抗日將領宋哲元的故鄉,也是馳名中外的金絲小棗之鄉。始建於明洪武二年的樂陵文廟大成殿,是目前江北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廟之一。樂陵於1988年撤縣設市。
左丘明故里肥城
齊桓公“勿忘在莒”
濱州市從未更名的千年古縣是陽信。
陽信縣置縣於西漢高祖五年,相傳因名將韓信自燕伐齊,屯兵於古篤馬河之陽而得名。作為黃河三角洲文化與齊文化發祥地之一,陽信素有“農桑之地、鄉舞之鄉”的美稱,也是著名的鴨梨之鄉。
泰安市從未更名的千年古縣是肥城。
肥城始置於西漢初年,屬兗州刺史部泰山郡所轄,因西周時肥族人曾居住於此而得名。肥城是“史聖”左丘明故里,也是“商聖”范蠡隱居經商之地,曾位居“齊魯上九縣”之列,肥城還是馳名中外的“肥桃之鄉”。1992年肥城撤縣設市。
青島市從未更名的千年古縣是即墨。
即墨東瀕黃海,南依嶗山,因臨近墨水河而得名(“即”為靠近之意),置縣於秦朝,其名稱最早出現在《戰國策》《國語》《史記》等歷史典籍中。1898年,德國強租膠州灣,把青島從即墨分割出去,但在歷史上是先有即墨、後有青島,因此才有“千年即墨、百年青島”的説法。1989年,即墨撤縣建市,2017年,撤市劃區。
日照市從未更名的千年古縣是莒縣。
莒為古地名,始自原始社會東夷民族的莒部落。莒縣古為莒國,秦滅六國後實行郡縣制,莒國改稱莒縣,屬瑯琊郡。莒縣縣城曾是春秋時期莒國都城所在地,是山東省面積最大的古城,也是成語典故“勿忘在莒”的發源地。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曾去莒國避難,齊桓公成就霸業之後,管仲等大臣經常提醒他,“使公勿忘出奔於莒也”。
1979年在莒縣縣城東南的陵陽河遺址發掘出的原始陶文,比甲骨文還早1500多年,被稱為“中國文字的始祖”。莒文化與齊文化、魯文化並稱為山東三大文化。境內浮來山中的古剎定林寺,是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批評理論家、《文心雕龍》作者劉勰的故居,寺院正中矗立着樹齡近4000年的“天下銀杏第一樹”。
山東省這十五個千年來從未更名的古縣,歷經千年風雨,是朝代更迭、世事滄桑的見證者。其縣名或保留了古文字的字形,如莒縣、鄄城、茌平、臨朐,或保留了古文字的讀音,如東阿、樂陵,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彌足珍貴的組成部分,值得我們倍加珍惜。山東省民政廳曾專門發文,要求對這些“千年古縣”的名稱加以妥善保護,不得隨意更改。 □張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