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小區和老舊小區,是城市供暖的“兩端”。一方面,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綠色、智慧、健康的高品質住宅備受市場青睞,集中供暖不再是新建小區的“唯一解”;另一方面,老舊小區因為供暖管道老化、建築保溫性能差等原因,面臨一些供暖困擾。近日,本報記者深入山東省城市社區,實地探訪新建小區、老舊小區供暖。
被動房優勢何在
12月22日早上,濟南高新區小漢峪山風凜冽,路上行人稀少。記者來到漢峪海風海德堡小區,敲開5樓業主李敏家的門,暖意撲面而來。
漢峪海風海德堡是被動式建築,即主要通過住宅本身的構造做法達到高效的保溫隔熱性能。這個新建小區按照超低能耗標準建造,沒有集中供暖,取暖全靠房子自身的保溫性能,並配合使用空氣源熱泵。
去年5月,李敏一家搬入這套新房。墻上的智能控制屏顯示,室內溫度23.9℃,濕度、PM2.5等都自動調節。李敏説,原來不知道被動房的好處,住進來才發現,冬天不用擔心斷崖式降溫,夏季熱也不怕。
周淑蘭跟李敏住一個小區,她家套內面積160平方米,如果採用集中供暖,每年暖氣費約為4200元。而採用空氣源熱泵,功率相當於2匹的空調。“算上夏季製冷,以及電器用電等,全年電費不超過6000元。”周淑蘭説。
漢峪海風海德堡的隔壁是翰裕華園三區,業主孫女士家的室溫勉強維持在18℃,夜裏有時還得開空調取暖。記者來到建在山坡上的換熱站,儀表顯示供水溫度48℃,回水溫度41℃。供熱管家劉東聲説,今年供水溫度比往年高了好幾度,但這段時間濟南迎來罕見的持續低溫天氣,“凍透了”的房子捂熱有點難,他們甚至入戶為住戶貼防風貼來提高保溫效果。
據了解,近日,斷崖式降溫讓濟南供熱系統面臨巨大挑戰,150&供熱鍋爐和外地長輸熱源持續滿負荷運轉,供熱負荷達到了歷史最高峰8000兆瓦。
面對嚴寒,被動房優勢何在?漢峪海風海德堡的開發建設單位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關鍵在於“穿”得厚、“捂”得嚴。比如,外墻保溫是兩層石墨聚苯板,厚度達到22厘米,而普通住宅的外墻保溫厚度一般為8-10厘米;窗戶是三層玻璃夾兩層中空,裏面充了惰性氣體,最大程度隔熱節能。此外,整棟住宅的線管、風道等有可能透風的位置,都採用特殊的處理方式,確保整棟房子像個“暖水瓶”。同時,搭配空氣源熱泵,回收室內80%的熱能,再通過新風系統釋放回來,從而達到了良好的供熱效果。
老舊小區“穿上新棉襖”
12月21日上午9點多,聊城市東昌府區古樓街道三里鋪小區,69歲的路慶業和妻子二人身着毛衣線褲,腳上穿着涼拖鞋,正在侍弄從安徽旅游帶回來的霍山石斛。“原本在南方存活的植物,在咱家不僅活了下來,還開了一朵小黃花。”路慶業説。
“今年這麼冷,家裏還能有二十多度,多虧了老舊小區改造重新架設了供暖管道,外墻還加裝了保溫層。”路慶業指着窗外的供暖管道説,“就像人一樣,不僅循環暢通,還穿上了新棉襖。”
路慶業所在的三里鋪小區是聊城城區最早的商業小區,最早一批入住的居民已在此生活了二十多年。過去幾年間,小區居民每年冬天因為暖氣不熱的問題,沒少和物業、供熱公司打嘴仗。尤其是遇到寒潮降溫天氣,供熱公司雖加大供熱力度,但小區地下供暖管道因年久腐蝕,經常承受不住壓力爆管,往往趕在最冷的時候停暖維修。為此,居民沒少撥打12345市民熱線投訴供暖問題。
“今年上半年,住建部門對三里鋪等老舊小區進行了全方位改造,尤其是針對老百姓反映問題較為集中的供暖管道破損、暖氣不熱、屋頂防水等進行了改造。”古樓街道香江社區黨委書記丁保儀介紹,今年供暖季啟動後,還沒有收到居民關於供暖的投訴電話。據了解,2023年聊城市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共175個,惠及18687戶,已全部開工,其中60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已完工。
前幾天,路慶業家臥室有兩組暖氣片不熱,他撥打了樓下張貼的供暖搶修電話,聊城昌潤國電熱力有限公司搶修人員接到電話後半個多小時趕到他家,免費清理了暖氣片內的鐵銹渣,恢復了水路循環暢通。
“我們建立了管網搶修內部聯動機制,成立專業搶修隊伍5個,應急搶修人員85名,運維人員260名,巡線人員全天候進行巡檢。”聊城昌潤國電熱力有限公司一片區經理黃顯才&&。(趙國陸 高田)(王圓圓 參與采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