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濟南國際標準地招商産業園綜合管網及配套基礎設施三期工程(濟太路)完成竣工驗收,濟太路成為濟南起步區又一條貫穿東西的交通大動脈與亮麗風景線。同時,從道路上方懸挂的“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性能狀態透徹感知與動態映射技術示範路段”標識牌不難看出該道路的不一般。據了解,在濟太路路面上下,一條集合新技術、新動能的科技創新帶正在“悄無聲息”地發揮作用。
智慧觸角
實現道路精細化管養
“光纖信號正常!”“路測激光雷達信號已接入!”……11月24日一早,山東大學齊魯交通學院智慧交通係的學生便來到濟太路,對該道路智能感知系統進行調試。隨着各項數據接入,濟太路過往車輛乃至行人走動的信息全然展現在處理設備上。
濟太路作為橫跨東西的城市主幹道,是連接東呂高速、京滬高速與G104國道,串聯太平街道、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綜合試驗基地、萬畝國際糧食增産減損示範區、濟南國際標準地招商産業園的交通大動脈,具有道路形式多、重載交通多、行人穿插多、車輛種類多、規範通行少等交通特點。為此,起步區建設管理部與山東大學齊魯交通學院為濟太路“量身定制”專項技術提升方案。
全線鋪設分佈式光纖傳感系統,同時在地下每隔500米安裝土壓力計、沉降監測計,在道路東段還有路側激光雷達……如今,一系列的智能化設備為濟太路裝上了“智慧觸角”。
山東大學齊魯交通學院智慧交通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吳建清告訴記者,濟太路是他所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性能狀態透徹感知與動態映射技術》的重點實驗路段,將成為山東省第一條聯合使用分佈式光纖傳感系統、土壓力自動監測系統、路側激光雷達智能感知系統的道路。
據介紹,分佈式光纖光纜能夠感知路面結構在交通荷載作用下的振動形式,智能識別運動車輛在車道中的位置、車速等信息,從而實現交通流智能感知與識別、交通衝突預警與快速響應。同時也能夠及時感知路面上掉落的石塊、貨物等拋灑物,時刻保持交通暢通,降低交通安全隱患,提高通行效率。
路側激光雷達智能感知系統可進一步強化對交通流智能感知與識別、交通衝突預警與快速響應能力,同時也為未來車路協同、自動駕駛作準備。
“由於無法看到路面以下的情況,過去道路維修管養往往需要通過打孔、開挖等方式進行維修檢測,難以準確知道什麼時候該修、哪該修。”吳建清告訴記者,通過在道路結構關鍵部位中埋設土壓力計、沉降監測計等結構感知設備,能夠適時掌握道路結構在自重、車輛、環境等荷載作用下,其結構內部健康狀態的變化和潛在病害分佈,滿足道路生命周期內的結構性能狀態透徹感知和科學智慧養護需求。
面向未來市政
開展前瞻性研究
起步區着力創新城市發展方式,《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發展規劃(2021—2035年)》指出,提高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宜居性、安全性,努力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願景目標,並提出建設綠色低碳新城、數字智慧新城等“6個城市”目標。
起步區建設管理部部長鄭兆宇介紹,近年來,建設管理部圍繞科技創新目標,通過“引進外在動力”“激發內生動力”全面提升全區在建市政道路工程建設品質,面向“未來市政”開展前瞻性研究。
除了山東大學這一強力外援,參與起步區建設的眾多建設單位也毫不吝嗇,積極將新技術應用在施工建設過程中。在濟太路建設過程中,中鐵十局、中國電建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均採用了BIM等先進技術。
“利用BIM技術、細砂層基坑電纜隧道一次成型施工、市政道路大體積箱梁連續橋梁施工等技術,實現了濟太路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移交。”中國電建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國際標準地三期一標(濟太路)項目經理葉茂介紹,同時,項目部克服地下水位高、地質條件差等施工難題,搶時間、趕進度,比計劃工期提前三個月具備通車條件。
在內力方面,起步區建設管理部持續推進創新性規劃、建設、運營,堅持從夯實城市基礎之初推進城市發展方式創新,組建起鄭兆宇創新工作室,加快推進創新性項目建設、推動創新性技術應用。
當前,隨着起步區發展建設邁入“成形起勢”關鍵環節,一大批“未來市政”項目正逐步激發新城發展活力。正在進行首次展覽的濟南黃河國際會展中心之下,黃河大道一期從地下穿片區而過,為片區發展保留了完整的城市空間;在萃清路等路段,地下綜合管廊將給水、中水、熱力、通信等多類管線納入其中,有效消除城市上空“蜘蛛網”、避免“馬路拉鏈效應”,成為支撐起步區發展的地下綠色“大動脈”。
以濟太路為範本的道路智能感知與風險監測體系,實現了起步區交通基礎設施運養狀態的透徹感知與精準映射,下一步,建設管理部將持續推動起步區交通基礎設施面向未來智能化、智慧化前進,助力起步區加快構建未來希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