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地震監測中心站工作人員在防震減災科普館講解我國和山東的地質概況及地質構造特點。
“2023年,濰坊地震監測中心站積極聯合濰坊市、淄博市、東營市轄區內多部門形成合力,助推常規時段和重點時段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活動走深走實,旨在讓社會公眾走近地震工作、了解地震科普,進而提升社會公眾地震以及次生災害事件中自救互救及應急避險的能力。”山東濰坊地震監測中心站負責人張文鵬説,2023年濰坊地震監測中心站共計開展地震科普宣教“六進”活動12次,累計受益2000餘人。
互動式科普亮相
融入市民生活
2023年,濰坊地震監測中心站聯合應急、消防等部門及眾多社會救援組織,在5·12防災減災宣傳周、7·28唐山抗震救災47周年紀念日等重要節點,於濰坊市各大社區與學校,開展了一系列以地震應急疏散演練為主題的綜合災種演練活動,參演群眾和學生累計1400餘人次。
不同於傳統地震應急疏散演練的單一形式,濰坊地震監測中心站採用互動式“演練+科普”的新模式,讓市民和學生先與地震科普工作人員進行互動交流,由工作人員針對不同場景、不同情況的地震應急避險進行一一講解。
來自濰坊廣文中學初二年級的范笑冉説:“這次地震演練,就像是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活潑的戶外體驗課。通過切身的參與,不僅讓我了解了地震發生時的應急避險知識,更讓我學會了一些防護措施和方法。”在地震應急疏散演練結束之後,濰坊地震監測中心站的工作人員還與同學們分享了在演練過程中大家存在的小失誤和小誤區,通過科普動畫和漫畫插圖的方式,讓學生能進一步加深對於地震應急疏散的認識,提高大家的警惕性與敬畏心,使同學們的防震避險本領更紮實入心,厚植青少年地震安全科普文化。
在奎文區廣文社區的應急科普工作過程中,還採用地震體驗車模擬的方式,讓市民充分感受地震來臨時帶給人們的衝擊與震懾,深刻認識到地震科普工作的重要性與特殊意義。濰坊地震監測中心站的工作人員深入社區,現場答疑解惑,與社區居民互相交流討論,通過印刷宣傳冊、手提袋、雨傘、鼠標墊、文具等,進一步加深市民對於地震科普的認知,將科普知識滲入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科普陣地“活”起來
防震意識“樹”起來
一直以來,濰坊地震監測中心站都秉承着以雙向合作並重,撬動轄區內科普場館資源,充分利用地方科普館等資源開展社會服務的方式,積極調動青少年對於地震科普知識的好奇心與興趣,鼓勵大家主動接觸地震科普知識。
濰坊地震監測中心站主動發揮濰坊金寶樂園防震減災科普館、東營社區7個地震科普展室教育陣地作用,利用站內的專業和人才優勢,與場館探索建立常態化合作模式。2023年,濰坊地震監測中心站聯合開展地震科普活動12次,涵蓋機關、社區工作者、學生、農民、留守兒童等600餘人。
在濰坊金寶樂園防震減災科普館進行科普教育活動時,濰坊地震監測中心站站長張文鵬專門為從東營而來的留守兒童們針對地球構造、板塊運動及各類地形地貌進行了講解。從我國和山東的地質概況及熟悉山脈的地質構造特點進行逐一分析,生動深刻地展示了濰坊地震科普工作的重點,融合區域內鏈條資源與科普工作亮點,打造多區域融合的新時代地震科普模式。
通過讓市民在濰坊金寶樂園防震減災科普館體驗模擬地震後傾斜房屋的形式,使廣大市民切實感受地震帶給人的暈眩感與緊張感。濰坊地震監測中心站的工作人員&&,希望能利用多種形式加深市民對於地震科普知識的印象,通過對轄區內資源的整合,發揮站點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市民對於地震的警戒心。但同時,通過一次次的地震科普活動,希望能減少市民心中對於地震的“陌生感”與“恐慌感”,提高市民在面對應急情況時的處理能力。
在原有地震科普工作的基礎上,濰坊地震監測中心站不斷創新,以更加貼近生活的方式將地震科普知識“嚴絲合縫”地嵌入市民的心裏,把地震科普知識變成濰坊市民的生活常識。
打造媒體傳播矩陣
“雙線”模式
近年來,濰坊地震監測中心站不斷融入全省融媒建設,打造“濰震科普”微信公眾號宣傳品牌,策劃系列宣傳作品,粉絲數和作品播放量等指標實現顯著增長,優質作品曝光度顯著提高。全年累計由站內技術人員原創産出科普作品50余篇,閱讀量超20萬,被國家級、省級融媒體轉發9篇,其中原創文章《您的手機上的“地震預警”功能開關打開了嗎?》被各大主流媒體&&轉發,閱讀量達“10萬+”。濰坊地震監測中心站充分利用互聯網媒體蓄能,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讓地震科普真正做到深入民心,不斷走出書本、走出課堂,以嶄新的面貌與形式,融入市民生活。
2023年8月6日2時33分在山東德州市平原縣(北緯37.16度,東經116.34度)發生5.5級地震。許多濰坊市民都&&自己被“震醒”,面對市民們因此産生的惶恐與焦慮,濰坊地震監測中心站於8月6日當天積極派出專家接受媒體採訪,用視頻的形式就“濰坊近期會有地震嗎”“濰坊的樓房能抗幾級地震”“地震局有哪些觀測手段”等市民關切的問題第一時間給予回應。及時穩定了市民的情緒,以實際為例進行深度地震科普,再一次加深了市民對於地震知識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