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座“萬億城”緊密連接,釋放更多産業發展新機遇
濟鄭高鐵這班直通兩地的高鐵列車,不僅連通了鄭州、濟南兩座“萬億城”,更是把兩大城市群緊密&&在一起,釋放更多産業發展新機遇。處於兩省交界的聊城邁入“高鐵時代”,魯西地區是否也有望迎來“崛起”時刻?
聊城結束不通高鐵歷史
濟南鄭州兩座“萬億城”最快可以2小時內直達了。
12306官方網站信息顯示,12月8日,G4821次列車10點58分將從長清站始發,經停聊城西站,到達鄭州東站,用時1小時39分。而在此之前,濟南鄭州通行時間最快也要3個多小時。
伴隨着濟鄭高鐵山東段的即將通車,聊城全面邁入“高鐵時代”也開啟倒計時。濟鄭高鐵聊城段全長115.3公里,佔山東段總里程的68%,聊城境內新建茌平南站、聊城西站、莘縣站三個高鐵站。其中,聊城西站站場規模為6&15線,為濟鄭高鐵、京雄商高鐵共用站,遠期還將成為聊城至青島城際鐵路共用站場。
據聊城日報報道,隨着“高鐵時代”的來臨,以聊城為軸點,向東30分鐘到濟南、90分鐘到青島;向西60分鐘到鄭州,連接隴海客運專線,直通陜甘疆。聊城東融省會經濟圈、西接中原經濟區、北依京津冀、南連長三角、直通粵港澳,交通將更為便捷。聊城,曾因京杭大運河而“八百斛之舟迅流無滯”,繁榮一時,後隨着運河漕運的衰落,作為交通樞紐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濟鄭高鐵開通後,聊城將結束不通高鐵的歷史,這不僅是山東“市市通高鐵”又近一步,對於聊城來説更是益處多多。
“魯西崛起”正當時
與此同時,日蘭高鐵計劃明年上半年全線通車,“魯豫”合作發展更加緊密的同時,魯西地區也有望迎來“崛起”時刻。
日蘭高鐵,連接山東日照和河南蘭考,東起山東日照,向西經山東臨沂、濟寧、菏澤,與鄭徐高鐵蘭考南站接軌,線路全長約494公里,2021年年底日蘭高鐵山東段已全線通車。今年8月底,魯豫兩省共同簽署《關於加強交通互聯互通 服務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合作協議》,協議中指出“日蘭高鐵計劃明年上半年全線通車”。
2021年年底日蘭高鐵山東段開通後,和聊城同樣位於魯西地區的菏澤,由此結束不通高鐵的歷史。日蘭高鐵明年上半年全線通車後,菏澤將可以通過河南蘭考接入隴海客專,直通鄭州、西安以至新疆。
伴隨着濟鄭高鐵、日蘭高鐵、雄商高鐵等交通運輸網的建設,魯豫兩省&&更加緊密。那麼,作為與河南接壤的魯西地區,交通情況一改往日境況,是不是迎來了一次“魯西崛起”的機會?
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高福一&&:“開通高鐵,對聊城、菏澤等魯西地區的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貫通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如果城市基礎、發展空間、發展環境等方面紮實優越,就會對其他的産業、資金、人才等各方面産生集聚效應,這對聊城等魯西地區來講,是一個比較好的發展機遇。”
魯豫能否實現“1+1>2”
這班直通兩地的高鐵列車,不僅連通了鄭州、濟南兩座“萬億城”,更是把兩大城市群緊密&&在一起,釋放更多産業發展新機遇的可能性。
濟鄭高鐵全線建成通車後,兩市通行時間將縮短至最快兩個小時以內,這不僅會對濟南和鄭州兩座北方經濟大省的省會城市發展帶來積極的促進作用,也對中原城市群和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發展帶來無可比擬的積極影響。
“每6.5秒可完成生産1&壓縮機,年産1500萬台”……今年4月,有河南媒體報道稱,海爾集團近年來首個在青島以外投資的海爾空調壓縮機工廠落地鄭州經開區,建成投産後將推動海爾鄭州創新産業園成為全球供應鏈配套最完整的海爾産業園。這並不是海爾首次“落子”鄭州。2012年、2018年,海爾集團空調生産基地和熱水器生産基地先後落戶鄭州經開區,目前已經分別成為海爾集團乃至行業內最大規模家用空調智能製造基地和全球第一家熱水器“燈塔工廠”。不只是海爾,浪潮也在鄭州建設了生産基地。
高鐵開通後,和海爾、浪潮一樣的企業有望進一步跨省互動,加速創新鏈、産業鏈、要素鏈跨區域聯動。
此外有聲音稱,山東GDP要高於河南,濟鄭高鐵全線建成通車,給河南帶來的益處要大於給山東帶來的益處。其實此種想法十分片面,並沒有深層次地統籌考慮兩省發展的差異互補性。
山東,是黃河流域唯一出海口省份,坐擁青島港、日照港等優質海港資源;河南,是貫通南北東西的中原腹地,是國內重要的鐵路和航空貨運樞紐。在魯豫兩省&&更加緊密的背景之下,山東將為河南開拓新的出海選擇,河南也將為山東港口延伸腹地。
鄭州有陸港有航港,卻因地理因素沒有海港。長期以來,因依託隴海鐵路線路直、運距短、成本低等因素,連雲港似乎天生就是河南企業的最佳出海口,為河南企業提供鐵礦石、鋁礬土、有色礦、糧食等進口服務,以及煤炭、車輛等出口服務,年運量逐年增長至2600萬噸以上高位,成為連雲港本土之外的最大貨源地。
現如今,在魯豫兩省&&更加緊密的基礎之上,山東港口在河南企業心目中的地位有望進一步提升,青島港、日照港、濱州港等山東港口也將迎來更多機會。
這是一個互利共贏的機制,沒有哪一方是處在絕對的優勢或劣勢地位,“雙贏”是山東與河南在新時代雙向奔赴的共同抉擇。
事實上,“魯豫有約”的步伐正越走越快。今年8月,山東省政府、河南省政府共同簽署《關於加強交通互聯互通 服務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合作協議》,其中重點提及兩省高鐵網和公路網的建設,“共建沿黃陸海大通道”。此外今年1月,山東省科技工作會議提出,將加快推進魯豫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創建工作,並力爭早日獲批。
高福一也指出了未來魯豫兩省産業發展的一種可能性,“當兩地的兩個産業之間是互補協作的,就可以通過政策引導、市場驅動的方式來推進合作,共同打造一個區域化産業鏈。”
直達濟鄭的高鐵,不僅使得“魯豫”的手牽得更緊,更讓“1+1>2”的可能性照進現實。(都亞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