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來,山東濟寧深入踐行文化“兩創”,迅速起勢、全面成勢、立標示範,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彰顯了擔當與作為。這10年,文化“兩創”落地開花,優秀傳統文化在濟寧可親可近、可知可感,與現代生活相互融合、交相輝映。這10年,濟寧傳承文脈、固本開新,為堅定文化自信、為新征程凝聚了奮進之力。
文旅産業提檔升級
景區集群漸具規模
“真沒想到家鄉的變化這麼大。”11月12日,北京市朝陽區東億美術館,濟寧籍老鄉高明在“新時代新濟寧 書畫篆刻名家作品邀請展”上流連忘返。他20多前到北京上大學,隨後也一直在此工作生活,尤其近10年,事業繁忙,回濟寧的次數屈指可數。高明説,當看到魯源新村、尼山聖境等畫作時,他計劃回家看看。“千百年來,孔孟文化一直是濟寧的符號性存在。”高明興奮地説,以“孔府、孔廟、孔林”為代表的“老三孔”經過歷代擴建重修,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産,每年有很多游客到此參觀朝聖。在游覽過尼山聖境、孔子博物館、孔子研究院“新三孔”後,更令高明和其女兒高琳琳驚喜。
“高大巍峨的‘大哉孔子’、趣味十足的‘夫子問答’、美輪美奐的《金聲玉振》,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加持下,這些旅游項目好玩、有趣,令我受益匪淺。”高琳琳説。作為濟寧籍在外游子,再次回家的高明頗為感嘆,“在孔府、孔廟、孔林,紅墻黛瓦、石碑古木,點點滴滴彰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而尼山聖境、孔子博物館等處,又體現傳統文化與數字技術的‘珠聯璧合’,令人大開眼界。家鄉的巨變真的了不起。”
其實,巨變的不只有三孔。近年來,濟寧市高能級、系統化開展文旅融合。微山湖旅游區國家5A級景區成功創建、2022山東省旅游發展大會、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中國·濟寧研學旅行創新發展大會……濟寧的文旅産業能級不斷得到提升,“文化濟寧”的聲音愈發響亮。
閱湖尚儒研學基地研學部總監王靈延&&,“閱湖尚儒研學基地的研學游包含非遺項目、自然教育、拓展板塊等,主打文化游、鄉村游。近幾年基地接待的研學游團體、個人越來越多,我深深地感受到濟寧的文化游、鄉村振興游越來越火。”
文化旅游協同推進
闡釋經典融入生活
濟寧的文化“兩創”事業在賦能文旅産業的同時,也融入人們的生活、影響生活。這種影響既有對品格行為的塑造,也有真金白銀式的增收致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近日,一套名為《尼山叢書·國學經典音注》的叢書,在濟寧各中小學校頗為風靡。叢書共分5冊,內容節選自《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道德經》。濟寧學院第二附屬小學,五年級2班王樂妍説,“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生活中我們只有不斷積累與理解所學過的知識,才能從中獲得更多新的 啟發。”她説,該書相比其他讀本不僅標注拼音,方便閱讀理解,對章句的闡釋更深入淺出,她和同學們都非常喜歡。
此外,《至聖孔子》《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等“儒家五聖”叢書也於近日出版,分別闡述5位聖賢的生平事跡、思想觀點及時代價值。“今天的我們要樹立文化自信,便必須要從文化自知入手,而要做到文化自知,就要先了解聖賢身上的文化承載,這意味着‘儒家五聖’的選題非常重要!”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楊朝明,對孔孟之鄉這十年來的創新舉措讚不絕口,“百姓儒學節、背《論語》免費游三孔鄉村儒學講堂等,都是讓傳統文化‘接地氣’的好舉措。”楊朝明説。
重磅叢書的推出,既是濟寧文化“兩創”的標誌性成果,也是經典通俗化、普及性的顯現。“優秀傳統文化正逐漸成為村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今村子裏儒風蔚然,矛盾少了,村裏更加和諧。”時任魯源新村黨總支書記劉承彪説,不止於生活方面,魯源新村還以文化“兩創”為抓手,推進旅游民宿、鄉村旅游、文旅服務等三大主導産業,走出了一條優秀傳統文化強村富民發展之路。
在村子裏的“儒源鄉集”,村民們正動手製作仁義禮智信的弦絲畫,手指游走間勾勒出別樣的文化內涵。“自從家門口有了這個文化項目,我們平時沒事就來學習編制技巧,現在很多姐妹都已經能夠獨立上手有自己的‘作品’了,製作完成後還能直接通過店內渠道銷售,收入也不錯,大家都喜歡來。”村民胡享享説。
立足豐厚文化資源
助力治理賦能工作
“禮之用,和為貴”,作為孔子故里和儒家文化發祥地,近年來,濟寧市將儒家文化精髓“和為貴”融入基層社會治理,構建市縣鄉村四級“和為貴”社會治理服務體系,以優秀傳統文化引導群眾定分止爭,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前不久,曲阜市小雪街道前苗營村發生了一起糾紛。村民王玉真在農作時發現地頭的界石往她家地裏挪了20公分,懷疑是鄰居動了手腳,於是找到對方理論。其鄰居&&沒有動,雙方因此産生矛盾,爭得面紅耳赤。前苗營村黨支部書記陳長雨將雙方叫到“和為貴”調解室,他指着墻上張貼的“儒家勸和箴言”引用“勸和典故”耐心勸導,雙方情緒慢慢緩和下來。
“‘和為貴’調解室裏張貼的都是睦鄰友愛的內容,在此熏陶下,雙方當事人氣已經消了三分,調解工作也會順暢很多。”陳長雨説。在到現場觀察後,陳長雨認為是在種玉米時,機械操作不當將界石碰歪,隨之又被錯誤掩埋。他説,“事也不大,發現錯了咱就及時挪正。都是老鄰居啦,就別賭氣啦。”書記説得在理,雙方解開了心中的疙瘩。
目前,濟寧全市縣市區(功能區)、156個鎮街全部建立“和為貴”中心和“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6500個村居全部建立“和為貴”調解室。濟寧市社會治理中心常務副主任李福東介紹,今年1-10月份,濟寧全市共受理群眾訴求240.67萬件,按時辦理率99.99%,一大批群眾、企業的“急難愁盼”問題得到解決。
在推進文化“兩創”融入社會治理的同時,濟寧還持續推進優秀傳統文化賦能幹部政德教育。設立濟寧政德教育幹部學院,建成全國第一家以“政德”為主題的教育基地,成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的現場教學點、中國浦東幹部學院的教學研究基地。
“弘道門始建於明代,清雍正皇帝賜名‘弘道’,取《論語》中‘人能弘道’之意,意思是每個人都應該發揮積極的主觀能動性,將道發揚光大。”在孔廟弘道門,濟寧政德教育幹部學院導學孔繁鵬十幾年如一日地講解孔子弘道精神,借此提升研學幹部們的為政之德。“作為導學,我們的講解努力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轉化為領導幹部修身立德、執政為民等方面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源泉。”孔繁鵬説。目前,濟寧政德教育幹部學院已打造30多處現場教學點,累計承接各類培訓班次1700多期,培訓學員10萬餘人。
交流互鑒搭&唱戲
加深理解激發活力
文化“兩創”要落地化人,也要展開深度交流互鑒,從而美人之美,美美與共。2019年,尼山世界儒學中心落戶尼山聖境,標誌着全球儒學研究實體&&的誕生;與清華、北大等16所頂尖高校共建聯合研究生院,面向海內外選聘23名儒學研究高端人才,組建12個儒學研究高端學術團隊;舉辦9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成為全球多元文明對話交流的重要&&、世界各國了解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
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儒學研究院院長劉雲超,參加了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他&&,“論壇設置基於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集中展示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所蘊含的生機與活力。隨着該論壇對話領域不斷拓展,有助於加深人們對中華文明和各國不同文明的了解,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活力。”
同時,濟寧積極推動文化“兩創”成果走出去。從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到無伴奏合唱套曲《〈論語〉節選》唱進北大,再到“新時代新濟寧 書畫篆刻名家作品邀請展”的在京舉辦……不僅展示了濟寧當地文化藝術特色,同時也完成了以藝術為載體的城市推介,對講好濟寧故事、傳播濟寧好聲音産生深遠影響。
長河浩瀚,歷久彌新,站在文化“兩創”的新起點,濟寧牢記囑託,堅持守正創新、深耕人文沃土,為推動文化繁榮、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扛牢新的文化使命與擔當。
記者 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