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化器成“銷冠”:“囤健康”這“風”該不該跟-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11/29 10:49:16
來源:濟南日報

霧化器成“銷冠”:“囤健康”這“風”該不該跟

字體:

  部分醫院就診量有所增加。

  “打開霧化器開關,等霧粒均勻噴出後,再將霧化面罩輕輕罩住孩子口鼻。”

  27日中午,市民薛女士趁午休時間返回家中,小心翼翼地將霧化面罩輕放在孩子面部,“可不能遮住面罩通氣孔,那樣會影響孩子呼吸。”薛女士告訴記者,這段時間,孩子班裏有人發燒,兒子也確診了肺炎支原體感染,“大家在家長群討論,研究了治療藥品‘三件套’,最近又盯上了霧化器。”

  入冬以來,呼吸道疾病進入高發時期,家用霧化器也在近期迎來了一波銷售高峰。市場上形形色色的霧化器靠譜嗎?銷售情況如何?有無標準定價?濟南日報記者展開走訪。

  呼吸道疾病高發季節,需要做霧化治療的人數增多。

  ●現狀

  入冬以來的“銷冠”

  “有霧化器嗎?”

  “這幾天問這個的人可真多。”

  27日,記者走進藥店詢問有無霧化器等産品,工作人員透露近期消費者對霧化器等居家健康産品關注度很高,“光今天上午,就賣了三款。好多家長喜歡在網上購買霧化器,其實價格也不比藥店便宜。”

  工作人員與記者交談時,一位媽媽帶着孩子走進店內。她説,孩子生病,醫院建議霧化治療。“我們不想天天去醫院排隊,容易交叉感染,家長群推薦了霧化器産品,能居家霧化治療。今天來看看價格。”

  在記者走訪的7家藥店中,工作人員均告知此類産品的問詢量猛增。線下火爆的同時,霧化器在電商&&的銷量,同樣稱得上近期醫療器械品類的“銷冠”。

  “‘白大褂’朋友推薦的,再也不用抱着娃跑醫院了”“家用霧化器‘天花板’級別産品,在家享‘醫院同款’霧化”“兒科醫生自用的家用霧化機,好物評測”……打開多個社交、電商購物&&,能收到不少霧化器的推廣視頻,一些商家炒作其為“家庭必備”“專家推薦”“醫院同款”。

  記者在某電商&&搜索“霧化器”發現,相關商品推薦多達上百款,醫用款、手持式、靜音款、超聲霧化、壓縮式等,諸多品類看得人眼花繚亂。

  ●市場

  “月銷量上萬台”背後價位懸殊

  “去醫院排隊霧化,一次要30元到50元,霧化幾次就可以購買一台霧化器了。”一位受訪者介紹,自己選購的某品牌霧化器,有標準款、升級款、輕奢款與醫用款,價格從百元到千元不等,“為安全起見,我想應該是越貴越好吧。”

  記者在網上查看了該品牌宣傳頁面發現,此品牌霧化器以高標準醫用級材質為宣傳點,提供醫療器械註冊證,宣傳其親膚貼合、無刺激氣味、無甲醛。目前,線上月銷量顯示上萬台。

  記者以消費者的身份和某知名品牌官網的客服溝通,工作人員向記者推薦了一款進口品牌的霧化器,折後價為1580元。“不少消費者是在醫院使用霧化器時體驗感很好,慕名來詢問的,我們的産品經過醫院這道關卡的審核,更有保證。”

  但是,記者換到另一家電商&&,查看同樣型號的一款産品時,價位卻降至975元。這款産品同樣標記“白大褂推薦”“醫院也在用”等字眼。客服人員介紹,“這款機器不但顆粒更細膩,而且還是出廠價。”對方&&,“我們品牌已和不少醫院簽約或達成意向合作。”

  ●觀點

  “醫院同款”是噱頭嗎?

  “畢竟關係孩子的身體健康,我買了和社區醫院一樣款式的霧化器。”27日,市民張女士也在某電商&&入手了一款霧化器。“貴有貴的道理。商家説,這款機器是‘專家推薦’‘醫院同款’。”

  在網上,諸如此般宣傳語比比皆是,不少消費者也在發問:此類宣傳語是否為營銷噱頭?

  “有些産品質量不行,比如用了10多分鐘,機器就會發熱,甚至有點燙手。”“上千元的霧化器,不是説能靜音?聲音大得像拖拉機。”“300元的壓縮式霧化器,用起來顆粒不穩定,散熱也不好。”記者在一些産品推薦視頻下方,看到類似留言。

  記者採訪了某醫療器械公司的業務員張毅峰。他介紹,醫院購買醫用霧化器等醫療設備,需要遵循一套嚴格的程序,尤其是設備的各種參數要達標,要定期保養與調試,“監管部門在這种醫療産品質量等方面管得很嚴。”

  ●醫護

  診療思路無法“同款”切勿盲目“跟風”

  “我們醫院內部是有質控部門的,要實施日常質量監控,這些都能歸為醫用霧化器的質量保證。”醫生王薔同時提醒,對霧化器的選擇,應該從具體情況、具體病情出發,價格並不是唯一的考量點。

  採訪中,一位護士也表達了擔憂:即便霧化器真能做到和醫院一模一樣,但診療思路無法做到“同款”。她提出疑問:“患者是否需要進行霧化治療?有沒有霧化禁忌症?霧化藥方和時長如何確定?除此之外,居家霧化時,一旦出現應急情況或不良反應,家長有沒有應對方案?而且,霧化器配件是損耗品,清潔、檢查到位了嗎?”

  (濟南日報融媒記者孫慧娟)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