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文化"兩創"故事|這只"虎"如何圈粉年輕人-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11/26 13:14:38
來源:大眾日報

山東文化"兩創"故事|這只"虎"如何圈粉年輕人

字體:

  “聶家莊,朝南門,家家戶戶捏泥人。”這句在高密流傳已久的民謠,佐證着聶家莊泥塑曾經的發展與繁榮。

  豎眉瞪眼,威風凜凜,胸挂桃紅大花,額涂硃筆大“王”,拉送首尾就會發出“咕咕”響聲,這是聶家莊泥塑最經典的形象——“泥叫虎”。“泥叫虎”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至今已有400餘年歷史。就是這只“虎”,近年來闖出了一條圈粉年輕人的文化“兩創”之路。

  讓年輕人喜歡這只“虎”

  注漿、修坯、繪彩、浸釉、燒制……進入11月,濰坊虎行天下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的“瓷叫虎”生産車間,工人們正為春節期間的備貨工作忙碌着。

  從2018年開始,公司創始人康健帶領團隊經過多方考察,選擇高密“泥叫虎”作為IP,設計開發出“瓷叫虎”系列文創産品,該系列文創産品如今訂單不斷,在春節期間更是供不應求。然而在2018年之前,“泥叫虎”這項非遺技藝,卻面臨着走向沒落的窘境。

  “作為童年不可或缺的玩具,濰坊和膠東地區的老一輩人對泥老虎有很深的文化情結,只不過在代際間的文化傳承上出現了斷層。”康健敏銳察覺到了這一手造産品的市場潛力和創新必要性,“我們的初衷是把斷層補上,把文化在代與代之間銜接起來。”

  如何讓年輕人喜歡上“泥叫虎”?在康健看來,這需要在保留優秀傳統文化內核的前提下,創新文化載體的呈現形式,以適應時代的變化,“只有讓非遺手造産品適應現代人的審美傾向和消費需求,其背後承載的文化才能得以推廣和發展。”

  經過市場調研,康健團隊發現傳統“泥叫虎”産品存在泥巴材質過重、做工粗糙、保留期限短、容易掉色、內部哨子容易壞等問題。為此,他前往景德鎮尋找合適的瓷泥和釉料,經過研究和嘗試,成功打造出“泥叫虎”2.0版本——“瓷叫虎”。為傳統文化注入工業化産品設計理念,康健團隊又陸續開發設計了小夜燈、香薰、小音響、加濕器等功能各異的“瓷叫虎”文創産品,頗受年輕人喜愛。

  目前,“瓷叫虎”系列文創産品通過統一色彩、樣式,可通過模具生産、人工繪彩等流程,達到日産約130隻的量産狀態。“近年來,通過‘山東手造’進景區、進酒店、進高速服務區,以及加盟代理商等渠道,我們的銷路穩定,一個月訂單量約有3000隻,今年春節預計會有兩三萬隻的銷量。”康健説。

  讓年輕人傳承這只“虎”

  今年33歲的聶鵬,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聶家莊泥塑項目的第22代傳承人,也是目前聶家莊泥塑最年輕的傳承人。

  10月末,聶鵬泥塑團隊升級改造的紅高粱藝博園非遺體驗基地對外開放。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這裡已經接待4000多名游客。不少家長帶着孩子沉浸式體驗“泥叫虎”的製作過程,取土、和泥、制坯……當看似普通的泥巴在自己手中逐漸蛻變成老虎造型,孩子們溢於言表的喜悅便為非遺文化傳承埋下了種子。

  “村裏從事泥塑創作的大多是50歲以上的老藝人。”百年文化後繼無人,是聶鵬最害怕的事情。這些年,聶鵬帶着他的泥塑走近青少年,通過在當地多個中小學開設泥塑課外活動課,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2021年,聶鵬與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碩博團隊合作,通過文創衍生品發揚傳統虎文化。“我們通過挖掘泥老虎的歷史人文記憶,選取經典形象特徵,針對日常消費場景開發文創産品。”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博士馬遙説,“今年以來,我們結合發展前景比較好的研學領域,圍繞幼兒園、中小學等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審美和需求,設計了文具、文件夾等文創産品,讓孩子們能夠在研學活動中購買到更好玩、更實用的産品。”

  近年來,聶鵬泥塑團隊還與省內多所高校簽署合作協議,鼓勵在校大學生以創新思維,開拓非遺保護和傳承新形式、新路徑。“目前,這些年輕人已經從文創設計、包裝設計、表情包設計、短視頻製作等多個方面對泥老虎進行再創作,讓越來越多人發現‘泥叫虎’、了解‘泥叫虎’、喜愛‘泥叫虎’。”聶鵬説。

  讓年輕人創意這只“虎”

  一金一銀,圓滾的肚子被帶有牡丹紋樣的紅色肚兜覆蓋,嘴角上揚憨態可掬——這兩隻以高密“泥叫虎”為原型創意的全新IP形象“尼尼虎”,由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設計團隊打造。

  設計團隊通過挖掘高密泥塑、木版年畫、民間剪紙中的經典形象元素,進行創意轉化和再設計,“尼尼虎”由此誕生。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院長張焱介紹,團隊接下來將對“尼尼虎”形象進行延展設計,使之變得更加萌寵、擬人化,並向早教機、藍牙音箱、搖頭娃娃等衍生産品轉化。

  這支設計團隊,由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師生共同組成,團隊中很多人是“00後”,年輕力量在創意設計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自2013年以來,文化‘兩創’逐步成為設計界關注的重要命題,我們開始將‘中國傳統造物智慧啟迪現代設計’納入課程教學體現。”張焱介紹,工業設計學院1300余名學生深入調研我省非遺項目現狀,汲取設計智慧,結合當地經濟發展,通過現代設計將“舊物”融入“新生活”,使非遺煥發新生機。

  “培養、引進更多創意人才,為山東文創發展不斷注入年輕、鮮活的血液,有助於促進山東文創發展。”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

  未來,在文化“兩創”道路上,這只“虎”將開發出更多可能。(唐曉寧 王鶴穎 劉英)(完)

【糾錯】 【責任編輯:呂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