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看著自己傾注心血的廢舊電池綜合回收利用項目在山東臨沂臨港經濟開發區蓄勢待發,臨沂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臨沂大學鑫海新能源材料研究院院長李法強總能回想起那23次外出考察的經歷。
2021年,為了深入開展校企合作,李法強來到山東鑫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擔任企業的技術負責人。“當時企業的主營業務是生産不銹鋼材料,年産值已經做到了200多億元。但經過我們的深入分析發現,如果企業依託現有資源發展新能源材料業務,年産值還能再增加140多億元,更上一個&階。”李法強説。産業結構契合,市場前景廣闊,轉型之路本應順理成章。但要想説服企業負責人轉動發展方向盤,並不容易。為了讓企業負責人打消顧慮,李法強帶領企業高管用兩個多月時間奔赴6省,先後考察了23家新能源材料産業鏈的上下游企業,才終於讓企業負責人下定決心,在臨沂市陸續新增4個新能源材料項目。“目前廢舊電池綜合回收利用項目已完成立項,僅這一個項目,就能為企業新增年産值20多億元。”李法強説。
近年來,臨沂大學推進社會服務,助力實現校地雙向奔赴。不僅積極組織一批院長、教授進企業共謀轉型發展,還向農民敞開校門,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活力。
臨沂大學積極響應鄉村産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開發了果品、糧食和畜牧三個産業方向的培訓課程,為208名來自鄉村振興一線的産業帶頭人提供技能培訓。
據臨沂大學農林科學學院黨委書記魏元棟介紹,為了增強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臨沂大學採取線下為主、線上為輔的培訓模式。線下集中培訓實行定制化、沉浸體驗式和孵化型培訓,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員們走進實驗室親手操作,面對面與導師探討,實現了“農民上大學”的夢想。費縣學員胡勇就在培訓期間聽取老師建議,在村內投資建設保鮮庫,發展果品加工項目,實現農副産品的産業鏈、價值鏈延長,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科技帶頭人。
近年來,臨沂大學牢固樹立校地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融入臨沂、依靠臨沂、服務臨沂、貢獻臨沂,緊密對接臨沂現代化強市八大戰略,為推動臨沂“走在前、進位次、提水平”提供科技動力,在服務和貢獻中實現突破發展。
目前,該校深化校企合作和産教融合,在招校企共建專業39個,“四新”專業達到41個,重點建設了7個産業學院。其中,與山東順和商貿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建的智慧物流産業學院,與山東鑫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合作共建的金屬材料智能成型産業學院,先後獲批山東省省級現代産業學院。
産學研合作取得新突破,與蘭陵縣、臨沂高新技術開發區等8個縣(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先後與順和物流、鑫海科技、華強集團、奧德集團、魯南制藥等10余家龍頭骨幹企業共建研發機構,在綠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方向獲批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省級科研&&17個,獲批臨沂市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1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