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尾,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的鄉村迎來了忙碌季,衝刺着全年的好光景。
這段時間,高興鎮小芳溝村黨支部書記李業偉比較忙碌:談招商項目、組織農産品銷售配送、處理村內日常事務……他隨身攜帶的工作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着工作計劃。
“今年新招來了三個項目,預計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能突破50萬元。”李業偉細數着小芳溝村的“家業”。
2017年以前,小芳溝村村集體年收入還未過萬元。直到去年,該村集體年收入才勉強達到了十萬元。
無資源優勢、無區位優勢、無集體收入。自從任職小芳溝村黨支部書記以來,李業偉就一直在想法破解“三無”村集體經濟增收的難題。
跨村聯建,為小芳溝村的發展帶來了轉機。
今年4月,由小芳溝村黨支部牽頭組織實施,大芳溝村、南湖西頭村黨支部共同參與的湖央芳華農副産品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成立。由“單打獨鬥”向“合力作戰”轉變後,合作社共同開發並拿下了高端實木傢具、青趙線大芳溝段沿路沿線環境整治以及山東正和百味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日照分公司配送蔬菜三個項目。
“有了這三個項目,聯合社目前年增收20余萬元,同時提供就業崗位20余個,帶動群眾年增收至少1萬元。”李業偉算着增收賬。
“跨村聯建,通過推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抱團發展,實現了‘1+1>2’的疊加效應。”高興鎮黨委書記王健介紹説,依託聯合社這一載體,各方也在實現各類資源效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嘗到了互利共贏的甜頭。
今年,高興鎮向陽村、後唐家河村蔬菜大棚第一季度為集體增收17萬餘元;堯王片區對9個地塊的1300多畝地完成流轉,下一步進行糧食作物種植;厲家湖村通過土地入股駐地企業,村集體每年增收37萬元;白雲村整合土地、勞動力、技術等要素入股企業,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方式,在片區託管茶園2000余畝,合作社當年增收20萬元,茶葉種植戶年均增收3000元……
強了村莊,更富了村民。
兩年前,小芳溝村村民尹相東和妻子來到村企共建企業山東海倫食品有限公司。這是位於高興鎮的一家專門做寵物零食的企業。
賣過煤塊,開過小飯店,尹相東幹過不少買賣。“在外面幹了幾年沒掙到什麼錢,就回家了。”尹相東説。
2021年,海倫食品新廠建成後大量招工,尹相東應聘到設備檢修部門,妻子申友婷也跟着到了公司的前處理車間。“我們兩口子一年的工資接近20萬元,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樣起早貪黑掙辛苦錢了。”離家近,工資高,小兩口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致富路上,尹相東的同行者還有很多。
群眾打工進廠不進城,創業增收家門口,這個願景在高興鎮正成為現實。2022年,高興鎮五金企業在崗職工及上下游配套服務人員達5000人,佔全鎮勞動力的40%,全年工資、保險等支出達2.2億元。兩萬多人的鎮居民,如今存款額過20億元。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今年,高興鎮整合中央財政扶持資金及水利移民項目、萬村共富項目等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3900余萬元,新確定集體增收項目21個,平均每村可增收3~5萬元,46個村全部實現經營性收入過10萬元,預計年底可比上年度增收超過55%。(宗傑)(完)